戰無不勝的八旗鐵騎,遭作戰生涯中的滑鐵盧,600人被12人追著跑

縱古觀今 2024-05-11 08:22:37

衆多人對八旗鐵騎的實力贊不絕口,似乎只要八旗鐵騎一出動,勝利便唾手可得,無論哪支軍隊遭遇他們都會感到壓力山大。然而,在八旗鐵騎的征戰曆程中,也有過一次令人尴尬的失利。常勝將軍八旗鐵騎遭遇了他們的滑鐵盧。

探討明朝滅亡的緣由時,八旗鐵騎這一強大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衆所周知,戰爭並非朝代更叠的唯一原因,但其結果無疑會深刻影響國家的命運。八旗鐵騎曆來戰績輝煌,戰無不勝,無論是面對明朝的正規軍還是遭遇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他們都能輕松取勝。

八旗鐵騎之所以如此強悍,與他們的民族文化傳統密切相關。作爲遊牧民族,他們精通騎射技藝。有言道,女真族不過萬人,但一旦超過萬人則難以匹敵。明朝士兵多爲步兵,因此難以抵擋八旗鐵騎的沖擊。

然而,八旗鐵騎並非無敵。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在連勝之余,也有過失手的時刻。崇祯二年的一場戰鬥中,八旗鐵騎就遭受了一次慘痛的教訓。一支僅十二人的騎兵隊伍挑戰了六百多名清軍,這場戰鬥徹底改變了清軍對明軍的看法。

當時,皇太極率領鐵騎繞過山海關,直逼京津地區。北京和天津幾乎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任由他肆意掠奪。明軍野戰難以抵擋鐵騎的沖擊,趙率教和滿桂等勇將也難逃一死。八旗鐵騎所過之處,生靈塗炭,燒殺搶掠,令明軍膽寒。明軍越是膽怯,八旗鐵騎便越發殘忍,見明軍不堪一擊,便分散兵力四處劫掠。

一支約六百余人的清軍抵達通州城外,偶遇一支十二人的散兵隊伍。清軍一見便欲上前交戰。根據過往經驗,即便人數衆多,清軍也不懼,因爲他們認爲明軍易于擊敗。更何況,此次他們在人數上占據壓倒性優勢。清軍首領信心滿滿,甚至親自沖鋒陷陣。

然而,意外發生了。這十二騎兵毫不畏懼,反而一箭射殺了清軍首領,令在場的清軍震驚。另外兩名首領也驚訝于明軍何時變得如此勇猛,但他們並未退縮,勇敢應戰,結果同樣中箭身亡。這十二騎兵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英勇,箭法精准,箭無虛發。剩余的清軍試圖包圍他們,依靠人數優勢消滅這些騎兵。

但這十二騎兵既不畏懼,也無意逃跑,繼續射擊。清軍很快陷入恐慌,他們試圖調動弓箭手反擊。然而,這十二騎兵不僅箭術高超,防禦同樣出色。他們陣腳不亂,無一人中箭。清軍見狀,將領陣亡,士氣全無,只得四散逃竄。

這十二騎兵毫不留情,追擊清軍,一路上連續射擊,直至箭矢用盡方才罷手。戰後統計,這十二騎兵射殺的清軍竟達四百多人。

真相大白後,人們好奇這夥人是否爲明朝的精銳部隊。若真如此,爲何明朝仍被清軍擊敗。實際上,他們並非官兵,而是一群馬賊,領頭的是商敬石。他們本欲前往戰場爲國效力,立功受賞,不料途中遭遇清軍,從而引發了這場明朝晚期史無前例的戰鬥。

清軍雖在此戰中損失不大,但也不再肆意妄爲,放棄了通州,轉攻昌黎縣。昌黎縣的軍隊在十二騎的指導下,變得勇敢且機智,不再像以往明軍那樣畏縮,開始積極抵抗。縣令左初到任後,積極組織守軍登城迎戰,甚至動用大炮。清軍進攻時,許多人被炸得粉身碎骨。當火炮用盡,守軍便用火藥直接投擲,清軍傷亡無數。清軍見勢不妙,多次進攻均被打退,兵力漸減,無法繼續戰鬥,只得撤退。

清軍撤退後,明朝對這十二騎兵的戰功大加贊揚,並對他們進行了隆重的表彰。這十二騎兵也順理成章地成爲了軍中的一員。

然而,這場戰鬥只是局部的一次小規模沖突,其勝利並未對明朝的頹勢産生實質性影響,也未能使千瘡百孔的明朝重新崛起。對明清雙方而言,這場戰鬥並不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曆史上對這場戰鬥的記載也相當稀少,僅有《明季北略》等私人記載中有所提及。而明朝和清朝官方修訂的《明史》並未記載此事,也未提及這十二位勇猛善戰的騎兵。

由此可見,軍隊的強弱是相對的,只要指揮得當,明軍也並非我們先前想象的那般軟弱,他們同樣能夠戰勝清軍。但正如之前所說,一場戰鬥的勝敗並不能決定整個王朝的存亡。明朝國勢衰微,即便有更多如這十二騎兵般的勇將義士,也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因此,我們在看待戰爭時也應保持理性,戰爭或許能影響一個國家的短期發展,但它絕非決定性因素。國家的長治久安依賴于惠民政策,國力的強盛,百姓的安居樂業,而非戰爭。戰爭絕非維系國家王朝生存的靈丹妙藥。

0 阅读: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