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眸司馬光:史學巨匠“文正”廉儉

華輿 2024-05-23 14:50:21

中新網運城5月22日電 題:千年回眸司馬光:史學巨匠“文正”廉儉

作者 高瑞峰 楊傑英

樹木成蔭,蔥蔥茏茏。音符灑落,輕拂心弦。廣場前,司馬光塑像肅然伫立,凝望錦繡河山。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一行走進司馬光祠。(圖片來自中新網)

22日,“行走河東·文物保護在運城”海外華文媒體采風行活動正在山西運城進行。美國、法國、意大利、葡萄牙、阿根廷等地的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一行,前往司馬光祠,仰谒這位北宋名相、一代鴻儒。

山西運城夏縣,峨眉嶺回環綿延,涑水河逶迤萦繞,司馬光祠坐落此間。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一則“司馬光砸缸”故事流傳千年,婦孺皆知;一部《資治通鑒》巨著博大精深,名垂千古。

“司馬光祠占地10萬平方米,包括神道碑樓、司馬祖茔、溫公祠堂、余慶禅院等建築,保存有宋、金、元、明、清時期大量碑刻,多座石碑石刻爲北宋原物,並爲宋哲宗、蘇轼、王安石等曆史名人手迹,被曆代金石學家視爲珍品。”夏縣司馬光祠文保所所長孫亞飛介紹。

  ▲一則“司馬光砸缸”故事流傳千年,婦孺皆知;一部《資治通鑒》巨著博大精深,名垂千古。(圖片來自中新網)

司馬光于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中進士,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由地方官吏、學官、言官至身居相位,“政聲赫然,民稱之”。

司馬光祠內,神道碑堂安放著四通斷碑,因其發掘于杏花樹下,亦稱“杏花碑”。碑文載有司馬光功績,及靈柩歸葬時感人情景。據碑文載,司馬光去世,“京師之民罷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

爲官數十載,司馬光雖身居高位、聲譽遠揚,卻崇尚節儉、廉潔奉公,濟世救民是他難以割舍的情懷與抱負。《資治通鑒》之外,著有《潛虛》《涑水紀聞》《注古文學經》《醫問》等著作,涉及史學、哲學、經學、文學、醫學等多個門類。

神道碑樓、溫公祠堂、余慶禅院……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談論著“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探討著司馬光與王安石變法之爭,驚歎于其詩、文、史、哲、醫“于學無所不通”的淵博學識,折服于其剛正不阿、直言敢谏、“居廟堂之高憂其民”的赤子情懷。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一行走進司馬光祠。(圖片來自中新網)

葡新國際文化傳媒副總編輯尹萃鍵說,“司馬光濟世救民的抱負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仍然適用于現代社會,我們應注重內心的修養和社會責任的履行,爲建設社會貢獻力量。”

此次“行走河東·文物保護在運城”海外華文媒體采風行活動由中共運城市委宣傳部指導,運城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辦,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山西分公司承辦。

多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建議,在保護基礎之上,應深度挖掘司馬光祠的文物內涵和價值,提煉、展示、傳播司馬光勤政廉潔的治國理政文化,將司馬光祠打造成當地的地理標志“名片”。

孫亞飛介紹,“近年來,夏縣相繼舉辦司馬光誕辰1000周年系列活動、司馬光後裔拜谒活動等,搜集彙總100則司馬光治國理政文化故事,整理司馬光祠內現有的石刻文物,通過故事挖掘、價值闡釋、展陳提升等,進一步發揮馬光祠在帶動區域文旅融合中的積極作用。”

悠悠千載,《資治通鑒》印行版本無數,涑水河潺潺有聲,司馬光祠內,前來拜谒者不絕,感知這位道德文章不朽、“名垂史壇文正公”的傳世風采。(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