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風靡海外的“中國高定”啥樣?

遼沈晚報 2024-04-10 09:00:35

官邸生活圖 通草水彩畫。本版圖片均由遼沈晚報記者 王迪 攝

文四品雲雁紋補子改手袋。

雍正白釉廣彩紋章連枝花卉瓷盤。

貝殼透雕花卉紋折扇。

張學良舊居陳列館推出“海貿遺珍——清代廣州外銷藝術品展”。

深受歐洲貴族歡迎的社交禮品“中國高定”瓷器、歐洲貴族婦女傳情達意的折扇……18、19世紀,中國的外銷産品就已經風靡海外,引領時尚。

日前,張學良舊居陳列館與廣州博物館聯合舉辦“海貿遺珍——清代廣州外銷藝術品展”,展出了廣彩瓷、牙雕、貝雕、外銷畫等百余件二百年前遠銷海外的“中國制造”。

外銷瓷器均走“高定”風

成爲社交禮品風靡歐洲

據了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施行“一口通商”政策,廣州成爲全國唯一通商口岸。中西科技、工藝、工匠在此彙聚,讓廣州工藝美術進入了承前啓後的黃金時代。廣州手工藝人應歐美市場所需,不斷創作和生産出各種既具濃厚中國色彩又略帶西方藝術風格的外銷藝術品,無論是刺繡、牙雕、木雕還是制瓷,經千百年錘煉自成一派,成爲西方貴族、商人爭相訂購的東方珍寶。

“廣州十三行”由此應運而生,成爲清政府與外商進行貿易、代收關稅的交易場所,是18、19世紀中西商貿和文化交彙的中心。

18世紀開始,主要面向海外市場的廣州彩瓷在造型及裝飾上呈現強烈的中西合璧風格。這些外銷光彩瓷器,均走“高級定制”風,選用景德鎮的白素瓷,工匠們依外商來樣彩繪燒制,紋飾精細、色彩豔麗、有堆金織玉之感,因此又稱“織金彩瓷”。

英國、法國、荷蘭、瑞典和美國等國來樣訂造的廣彩瓷除了欣賞裝飾類器物以外,還有各種西餐的日用器皿,例如茶具、咖啡具、啤酒杯、剃須盤、牛油盤、奶油碟、生果籃及衛生潔具等。在花紋裝飾方面,既有傳統中國風格的花紋、人物、故事,也大量出現西方事物,如皇室紋章、貴族徽識、城市標志、公司商標、名畫甚至股票買賣等等。這類“訂燒瓷”的價錢貴于其他瓷器,但作爲社交禮品,仍然很受歐洲人士歡迎。

展出的清代乾隆時期的廣彩人物圖大肉碟、廣彩人物圖淺圓形主碟、廣彩人物圖方形沙律碗等文物,均來自同一組文物,這是一組整套的餐具,共有110件,包括了西餐使用的各種器皿。所有餐具繪制相同的中國人物故事圖案,是外商從廣州成套訂制的。

這些外銷瓷器中,還有一種比較有特點的,就是紋章瓷,它通常是由西方王室、貴族、政府官員、社會團體、商人、知識分子等把彰顯或代表自己家族、身份、地位、權力的紋章圖案定燒于中國瓷器之上。展出的清代雍正時期的白釉廣彩紋章連枝花卉紋瓷盤,爲英國人約翰·威利斯于1735年定制,其做工精細,最大特點在于口沿處運用“白加白”工藝繪制的連枝花卉紋。這種工藝利用不透明的白色料在器皿的白色或淺色釉面上繪制圖案,采用這種技法的産品工藝複雜、産量少但制作精良。

“扇”動時尚

中國造折扇深受歐洲貴族婦女歡迎

除了瓷器受到歡迎,擁有精湛技藝的牙雕、貝雕、金屬雕等制品也受到追捧,引領著西方時尚。

其中,清代廣州外銷折扇深受歐洲貴族婦女喜愛,廣匠們將廣作工藝與西洋審美相融合,創作出大量中西風格共融、專供外銷的扇子。在當時,扇子還是西方女性傳情達意的工具。西方扇子的社交語言源于19世紀,歐洲女性用執扇的手勢來表達自己當下的想法,這種“扇語”表達既優雅又含蓄。

在本次展覽上就可以欣賞的精美的貝殼透雕花卉紋折扇這把折扇扇骨與扇面均由整片貝雕而成,潔白光潤,扇面镂雕精巧的花卉圖案,中部留白的盾形開光處爲預留的雕刻定制者家族紋章的部位。

累絲工藝又稱“細絲工藝”“花絲工藝”,是將金、銀等加工成絲,再經盤曲、掐花、填絲、堆壘等手法,是制作金銀等首飾的一種精細工藝。燒藍,又稱“點藍”或“銀琺琅”,以銀爲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琺琅釉料填充于花紋之類,經多次低溫焙燒而成。清代是累絲工藝發展的頂峰,伴隨著琺琅技藝的發展,累絲與琺琅技藝相結合,不僅爲累絲增添了藍、綠、黃等色彩,琺琅片的亭台樓閣、山水人物與花卉等紋飾也令所成之器更具觀賞性和審美性。

本次展覽上展出的19世紀的銀鎏金累絲捧花棒,則是當時歐洲時尚之風的新器型累絲工藝制品。19世紀,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推崇下,捧花棒成爲了歐洲上流社會女性必備的時尚單品之一。工匠們使用金、銀等金屬制作成形似縮小版花瓶的器物,用以包裹花束,方便女士們手持花束,中國銀匠亦順應歐洲市場需求,生産了這種應歐洲時尚之風而誕生的新器型。

“中國的明信片”通草水彩畫

深受西方人青睐

外銷畫興盛于18、19世紀,廣州十三行商館區出現了一批專門創作外銷畫的中國畫家。廣州十三行商區中有許多外銷畫家,他們以“呱”爲自己的名號和畫店招牌。這些畫店是到廣州的西方人的必去之地。

他們以通草、玻璃、油畫布、紙本等材質,用西洋畫法描繪嶺南地區的風貌,題材包括市井風情、花鳥昆蟲、人物故事、帆船房屋等等。這些油畫、水彩畫、玻璃畫等作品大量出口,成爲西方社會了解中國風土人情的重要媒介,也是清代到廣州貿易的商人回航時喜歡購買給親友的禮品。

其中,通草水彩畫是18、19世紀在廣州盛行的一種融合中西繪畫技法,承載于通草紙片上的特殊畫作。這種畫作題材廣泛,多爲表現當時廣州的市井生活風情和珠江風貌。畫面色彩明麗、形象生動,深受西方人青睐,被喻爲“中國的明信片”。

本次展覽上,就可以欣賞到官邸生活圖等多件清代通草水彩畫。包含“養鴨船”圖、“花艇”圖、“載客帆船”圖、“西瓜扁”圖和“商船”圖,一組五件組合展出的清代通草水彩畫也頗具特點。這些畫都真實的反映了清代珠三角地區部分水上航行船只的風貌,是18、19世紀廣東水路運輸和商業活動的珍貴圖像資料。

張學良舊居綜合辦副主任胡美子介紹,本次展覽由張學良舊居陳列館與廣州博物館聯合舉辦“海貿遺珍——清代廣州外銷藝術品展”,展覽將在舊居展出持續至 10月7日。展覽甄選百余件清代至近代廣州工匠制作的廣彩瓷、牙雕、貝雕、銀器、織繡、石灣陶、外銷畫等廣作工藝精品,希望觀衆可以通過這些文物,了解18、19世紀廣州口岸對外貿易曆史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社會景象。

遼沈晚報記者 朱柏玲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