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爲何親自登門謝北汽?

祥晴談 2024-05-11 09:26:37

小米SU7發布以來,雷軍毫無疑問是最大的焦點。

他的一舉一動被所有新能源投資者時刻關注,跟他扯上關系成了時下最熱門的營銷方式,最近吃到紅利的北汽集團應當深有體會。

近日,雷軍發布了視頻,表示爲了感謝北汽對小米汽車的幫助和支持,自己跟團隊專程登門拜訪並致謝。

從結果來看,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互利共贏。

視頻開頭,雷軍開著一輛熔岩橙配色的小米SU7奔赴北汽,他身後的車隊裏還出現了雅灰、橄榄綠等不同顔色的SU7,一次性展現了多款惹眼配色。北汽集團則展現了自己的研發力和創新力,董事長張建勇領著雷軍一行參觀北汽産業研發基地,讓雷軍在現場試駕BJ60,得到“雷總”的親口認證。

視頻最後,雷軍和張建勇互贈了北汽B80C車模和小米SU7車模,不少網友表示:“年輕人在雷總那兒學到的不止是車,還有人情世故。”

這場聯合行動中,雷軍再次展現了他對創造話題、吸引流量、完成品牌宣傳轉化的深刻認知與執行力,但更應該看到的是,小米和北汽在代工生産SU7以後俨然已經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坦白來說,這對小米是穩賺不賠的。油車時代,北汽與AMC(美國汽車公司)組建了中國第一家合營車企北汽吉普,開啓中外合資辦廠的先例;電車時代,北汽成了第一個拿到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産資質的企業,曾經連續7年蟬聯國內純電動汽車企業銷量第一。

比起一炮而紅的小米,北汽走的更像是緩慢的下行之路。結果爲何如此不同?北汽會甘心成爲跨界廠商的代工廠嗎?新能源賽道拼刺刀的情況愈演愈烈,留給北汽的時間,還夠它試錯多久?

車企最大的對手是手機廠商?

乘用車“油改電”的過程裏,“汽車是車輪上的超級手機”已經逐漸成爲行業共識。換句話說,現在消費者購買車輛,尤其是購買新能源車時,需求痛點有所改變,過去的玩法是在美觀、舒適、安全等方面發力,現在汽車廠商更需要關注自家産品在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方面能講出怎樣的故事。

這也爲新能源車企帶來了新的對手,即智能手機廠商。

前有華爲,後有小米,如果說2021年前後腳宣布將要進軍造車的互聯網大廠們曾經讓投資人和吃瓜群衆感到疑惑,那麽就現在的表現來看,已經沒有人懷疑代表著“新興”的消費電子行業經驗,能在曾經被“傳統”困住的汽車行業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趣的是,這兩家在智能手機領域打得不可開交的老“頭牌”手機廠,到新能源汽車界卻有了握手言和的傾向,至少他們正使用同一家代工廠,北汽集團。

據工信部官網披露的消息,北汽新能源與華爲合作的全新車型已經在推進申報,這輛新車的名字定爲享界S9,同樣屬于華爲“界”系列,商標爲“華彰牌”,北汽集團主要負責的是生産工作。

消息放出後資本市場反應熱絡,北汽藍谷當日就完成了漲停,市值迅速漲超40億元。北汽集團上一次得到如此積極的關注,或許還要追溯到與小米的合作。

2023年11月15日,同樣是在工信部官網上公開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第377批)披露了小米汽車第一張“證件照”。公告顯示産品商標爲小米牌,具體申報的企業名稱填的卻是北汽集團,這意味著小米將使用北汽的生産資質開發汽車。

證券網站統計顯示,那段時間北汽股價曾經多次漲停。小米SU7上市以後銷量火爆,在北汽也能夠看到相當明顯的帶動作用。

但與小米的合作存在一個硬傷,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員蔣東斌表示:“北汽現在和小米的合作很簡單,基本就是小米做設計、品牌和渠道,北汽來提供技術,幫小米把圖紙生産成實車。這樣做的好處是旱澇保收,能不能長久、對北汽這個品牌有什麽助力、北汽相比其他代工廠商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這些問題其實都兩說了。”

蔣東斌之所以有這樣的擔心,跟北汽之前和華爲的合作有著脫不開的關系。

在享界以前,北汽跟華爲合作過一款叫極狐的車。當時雙方的合作模式是Huawei Inside(HI模式),去年4月才升級爲了智選車模式。

蔣東斌說,Hi模式其實就是傳統的供應商合作模式,換湯不換藥,極狐只是向北汽采購了華爲提供的各類解決方案(華爲智能駕駛、三合一電機、鴻蒙OS系統等)。

智選車模式才是華爲真正的重點,也是他願意爲之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地方。問界、智界都是如此,這也解釋了爲什麽北汽極狐在問界問世以前半年就以全球第一款高階輔助駕駛量産汽車販售,最後結果卻截然不同的原因。

“智選車模式可以享用華爲手機的銷售渠道,賣手機的同時賣車,在客流轉化、品牌增值、節約成本的很多指標上都有明確的幫助。”

這些方法論放在與小米的合作當中依然適用,怎樣最大限度利用好合作夥伴的能量,把小米對北汽的加持作用發揮到極致,是北汽集團接下來必須思考的問題。

四年虧損超200億

投資者之所以把北汽新能源的希望寄托在小米身上,深層原因其實在于極狐的“不爭氣”。

從日前發布的北汽藍谷2023年年報和2024年一季報看,北汽的虧損還在持續。

年報顯示,北汽藍谷2023年營收達到143.19億元,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54億元。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間,北汽藍谷的虧損額分別爲64.82億元、52.44億元和54.65億元。

不難發現,2023年整體情況與2022年相比並未得到大的改善,再往2021年探究,北汽藍谷甚至出現了盈利倒退的情況。來自同花順的數據顯示,近四年來北汽藍谷淨利潤虧損約226億元,扣非淨利潤累計虧損更是達到了240億元。

尤其需要看到的是,2023年的情況已經是北汽藍谷努力後的結果。

年報顯示,去年一年北汽藍谷累計銷量爲9.2萬輛,同比增長了84%,對銷量增長貢獻最大的極狐全年銷售新車3萬輛,相較2022年增長了138%,收入水平同比增長79%。

然而賣出的車輛越多,極狐給北汽造成的虧損好像也就越多。2023年極狐淨利潤虧損33.47億元,極狐汽車在去年末的總資産爲20.99億元,淨資産則爲-75.2億元。

而且相較于行業和蔚小理、極氪等其他品牌,極狐“上量”後的數據也不容樂觀。

以造車新勢力爲例,理想汽車1-3月交付新車8.04萬輛,同比增長52.85%;小鵬汽車一季度交付2.18萬輛,同比增長19.87%。新造車品牌中問界漲勢突出,累計銷售新車8.58萬輛,同比增長超過600%。

同爲傳統車企轉戰新能源,長安汽車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銷量同比增長超過了50%,來到12.88萬輛。而在北汽一季度成績單中,只透露出極狐終端銷售同比增長了61%的訊息。

整個北汽藍谷一季度的銷售量爲1.01萬輛,同比減少了33%,“扛把子”極狐三月交付2305輛,這個數據顯然還不足以與其他品牌抗衡。

從營業成本來看,北汽藍谷開銷最大的銷售費用在2020~2022年的三年間,從10.08億元增長到了19.92億元。2023年,北汽藍谷銷售費用來到了19.99億元的新高,管理費用則增長14.86%來到了8.83億元。

與此同時,北汽藍谷研發方面的投入卻在降低。

2023年北汽藍谷研發費用爲11.86億元,同比下降了5.08%,這是北汽近三年來花出研發經費最少的一年,也是上市至今頭一次研發費用出現跌幅。

從已經披露的數據看,北汽藍谷自2019年起每年都在加投研發板塊,增速最快的2020年從4.29億元提高到了9.73億元,漲幅達到121.91%。

那也是北汽最後的榮光,2020年末北汽銷量下滑八成多,僅售出25914輛,只比2015年全年銷量多一點。2024年新能源市場早已從藍海切換到了紅海,資深投資者Ricky認爲,在這個時候選擇縮減研發,或許會爲北汽掉隊埋下更多伏筆。

此外,北汽藍谷的資産負債率也令人擔憂。公開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2023年,公司資産負債率從73.91%來到了77.41%。到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資産負債率又擡升到了79.87%,與2022年的高峰79.89%相差無幾。

供應鏈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産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看來,北汽藍谷的新能源汽車錯過了早期的發展時機。現在的新能源車企都是進行獨立原創開發的,而“北汽一直在做‘油改電’的産品,車賣給網約車公司、汽車共享租賃公司,在私家車市場沒有競爭力,目前再去創新已經晚了,這個是需要積累的。”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作爲一家老牌車企,北汽的選擇或許有對有錯,不變的是它不會缺失韌性與勇氣。

與北汽2023年年報同步發出的還有它2024年的一季報,一季報顯示北汽今年1-3月的營業成本整體下降了近41%,銷售費用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下調,同比降低4.1%至3.33億元,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分別降低25.31%和17.63%,降本增效的核心目的突出,研發費用卻逆勢增長。

一季度結束,北汽藍谷的研發支出相比2023年同期提高了37.99%,來到3.16億元,創下曆史新高。4月下旬接受36Kr采訪時北汽研究總院院長王磊提到,現在北汽的研發費用占比已經從2021年的6.2%躍升到了2024年的11.7%。

當然,比起業內其他專注新能源的競爭對手,北汽的投入還算不上什麽。就目前已經公布一季報的企業來看,比亞迪前三個月投入研發的費用爲106.11億元,上汽集團爲39.51億元,賽力斯爲9.64億元,同爲地方性國企的廣汽集團投入了3.75億元,均高于北汽。

Ricky提到,比起單純地“砸錢”,北汽的優勢集中在技術積澱方面。而且隨著新能源汽車競爭和行業發展的深入,單一車企的開發力和造車技術逐漸不能夠支撐更大發展,就像其他所有行業一樣,原本只服務于C端消費者的車企開始向供應鏈的上遊探索,希望自己掌握原料生産制造到産出的全過程。

從概念車邁向實際交付的小米汽車即是如此,多方消息顯示,雷軍正在將後續投産擴能、打造供應鏈體系等行動提上日程。北汽藍谷釋出的公告則點明,北汽、小米、甯德時代、京能科技將聯合出資10億元成立合資公司,主要職能爲電芯智能制造,經營範圍將包括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開發、生産和銷售。

蔣東斌分析道,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稱之爲“心髒”也不爲過,“一輛新能源車裏有將近四成的成本都花在動力電池上,得電池者得天下,通過建廠來拉近幾家企業的關系意味著他們的合作更加緊密,資源趨向無縫連接,很可能造就一個新的利益共同體。”

除了小米這條大腿,北汽的另一戰略合作夥伴華爲也展現出了過人的實力。

2024年一季度賽力斯實現盈利,被坊間視作智選模式大範圍成功的前奏,享界會爲北汽帶來怎樣的將來,確實也值得我們拭目以待。作爲70年中國汽車工業史的親見者,北汽正不斷地探索新的行進方式,不一定要孤軍奮戰,也不一定要墨守成規,只要仍在向前,就證明前景依舊可期。成爲小米、華爲的重要合作對象後北汽能否扳回一城,還得看接下來的市場表現。

作 者 | 遊璃

0 阅读:0

祥晴談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