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還是《德道經》?同一本書,竟是天差地別。

全通故事 2024-04-22 16:34:56

《道德經》這是我國古代道家先祖“老子”留下的一本包含了對天地萬物的思考的典籍,是道家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

我們所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道可道,非常道”等道家哲學思想就是來此于書中。最初,人們將《道德經》稱爲《老子》全篇一共五千字,包括了上下兩篇。

傳聞此書最早的來源是老子(李耳)過函谷關時,爲度尹喜所留下的一本囊括萬物的至寶。《道德經》寫成後,老子對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爲《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爲《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數,蘊長生久視之道。"

然而,傳承了幾千年的《道德經》居然是反的!

自1973年馬王堆漢墓考古出土的《老子》卻有兩個版本,出乎意料的是,兩個版本都是《德》在前《道》在後。

不僅如此,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多個版本中,也多數以《德篇》爲上卷《道經》爲下卷。甚至先秦時期的韓非子在《解老》《喻老》中都是《德》在前。

《道德經》的順序不僅反了,甚至連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常念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變成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其中最有名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轉變爲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關于道德經改編的問題,目前的主流說法是當時漢武帝“罷拙百家,獨尊儒術”,爲了符合儒家的道德規範,所以人們就把《道經》移到了前面,書名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確實千差萬別,且《德道經》中有許多地方遭到了修改。若老子得知後世子孫讀了幾千年的書早就被人給篡改了,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不管是誰,都告訴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現在社會不比以前,古人常說“學富五車”,這是一個比喻詞,現在的人何止“學富五車”簡直是“學富百車”,可惜的是,這百車僅僅只是擺設。

古人的智慧是玄妙的,通常以最短的話表達盡可能的表達多的意思。一句,“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出自德道經,第四篇)便能人闡述一篇旁人需要寫幾萬字的文章。

現在中國受西方文學的思想,丟了精煉,多了繁雜。凡事都要舉例,解析,講故事。十幾萬字可能就在圍繞著一兩句話去講,等人花費大量時間看完才似有所悟。

如此,爲何不直接讀古代聖賢的書呢?

留言領取

“德道五千言,皆在一掌中”,字數不用太多,用精煉的語言去表達古人的智慧。書要正,字要正,形也要正,讀真正的書,而不是被篡改的書,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德道經,喜歡可後台留言

2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