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史料】蒙古-喀喇沁部的前生今世

赫歇爾 2024-03-27 10:40:33

參考資料

Цыдендамбаев Ц. Б. Бурятские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хроники и родословные. Историк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 Улан-Удэ: Бурят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1972

喀喇沁部(Kharchin)是蒙古的一個部落,形成于15世紀初。他們的起源是蒙古帝國初期,由蒙哥汗麾下將領帶來的欽察人,北元後期成爲獨立的遊牧部落的一個群體。

後因林丹汗西進而暫時解散,清朝時以原朵顔衛爲核心重組,再整編成爲喀喇沁旗、土默特左翼旗等形式繼續存在。

據蒙古民間傳說,喀喇沁蒙古族起源于三個支系:孛兒努德(Bornuud)、沙爾努德(Sharnuud)和喀爾努德(Harnuud)。

“孛兒”在蒙古語中是棕色的意思,孛兒只斤是成吉思汗的姓氏,孛兒努德-喀喇沁應該指的是成吉思汗直系後裔領導的永謝布部。

“沙爾”在蒙古語中意爲“黃色”,烏梁海人常被其他蒙古人稱爲黃頭烏梁海人,

“喀爾”在蒙古語中是“黑色”的意思,過去的西遼契丹人也被稱爲喀拉契丹人,喀爾努德-喀喇沁,應該是指契丹人的後裔,由原契丹和女真和少數漢族同化而成。

喀爾努德-喀喇沁居住的蒙古東部,那裏也是原契丹人的故鄉。據中東史書記載,成吉思汗時期的西遼有數十萬戶人口。

原本也是遊牧民族的西遼契丹人被蒙古征服後,長期與蒙古人混居,到了元代也逐漸被同化爲蒙古人。在之後的北元時期,除達斡爾族外,契丹不再作爲一個獨立的民族存在。

“喀喇沁”一詞最早出現在元代。13世紀初,康裏人和欽察人向蒙古帝國投降。因爲他們以釀黑馬奶酒而聞名,蒙古人稱他們爲“Kharachin”。喀喇沁人最早出現于大都(今北京)和其他中國地區服役的欽察衛隊。

由于欽察人是新來者,他們爲蒙古內戰中義無反顧地戰鬥,並在多個叛亂事件中表現英勇。這些欽察人在1270年後的元朝,成爲蒙古人的怯薛。由于他們是帝國中的少數民族,很快就被蒙古人和其他民族同化了。

1368年,明帝國帝攻陷大都,元朝皇帝大汗北逃蒙古高原,喀喇沁部隨可汗一起向北遷移的。1389年,明朝在今天的內蒙古建立了行政機構。1448年後,喀喇沁人重新定居在離明朝邊境更近的地方。

15世紀前半葉,喀喇沁部人孛來,在衛拉特蒙古的也先死後,統禦蒙古東部諸勢力,仿照也先汗,自稱太師淮王。15世紀末,喀喇沁部成爲亦蔔剌統領的永謝布部十營之一,居住在今察哈爾部的領土上,首領姓兀良哈,是蒙古開國功臣者勒蔑的後裔。

1600年左右,喀喇沁人向東遷移,後于1626年向清朝投降,並入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些學者還認爲,喀喇沁人至少部分起源于今天伊朗和阿富汗曆史上呼羅珊地區的哈拉紮人,他們是烏古斯或阿爾古突厥人的一個分支。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