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建三峽大壩,9位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其顧慮發生沒?

文史安利官 2024-05-13 20:24:37

作爲世界水利工程之最,三峽大壩的建成可謂是新中國百年偉業的縮影。

然而,在三峽大壩建設之初,卻有9位重量級專家投了反對票,認爲三峽大壩的修建弊大于利。

那麽,他們的顧慮都是什麽呢?現如今,他們當初的擔憂都應驗了嗎?

三峽大壩所在的地帶,素有"長江之腹地、華夏文明搖籃"的美譽。但是,受地理環境影響,該區域往往是長江泛濫的重災區。

據史料記載,自漢至清這一千余年間,這裏平均十年就會有一次水災,給沿江地區帶來重創。

尤其是1954年的特大洪水,造成湖北大片區域被淹,數萬人死傷,給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産造成了慘重損失。

人民群衆無不期盼能徹底治理好滔滔江水,不再受洪水威脅。

在這種現實訴求的催化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將修建三峽工程作爲一項重大決策。

1958年,中央正式確定興建三峽工程的決策;1970年,葛洲壩工程的建成爲三峽工程掃清了障礙,三峽工程終于瀕臨真正動工的邊緣。

然而就在這一關鍵節點,社會上卻傳出了一些非常聲音。有九位學者聯名表示反對三峽工程的修建,隨後掀起了長達幾十年的"三峽論戰"。

這9位堅持不簽字的專家是:中科院地理所郭來喜、植物所侯學煜,水利專家方宗岱、何格高,水電工程專家覃修典,土地管理局李玉光,四川開縣移民辦廖文權,主任工程師伍宏中和中國水利公司黃元鎮等。

從他們的背景看,這份聯名陣容可謂星光熠熠、聲名赫赫,代表了當時國內地理、生態、水利、工程、移民等多個領域的泰鬥。

他們之所以如此堅持己見,核心原因有三:首先是顧慮三峽大壩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

比如白鲟等珍稀物種將無法再在江中産卵繁衍;再比如大量居民遷徙對長江兩岸的人口密度將産生沖擊,可能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災害。

其次是擔憂三峽工程所需資金過于龐大,國家當時的經濟實力難以承受。

根據測算,移民安置費用就將高達總投資的三分之一,隨時可能出現"半途而廢"的危險。

他們認爲,與其冒著如此巨大風險上馬三峽工程,不如先集中發展經濟實力,等到完全有能力應對風險後,再來修建三峽大壩也不遲。

最後,他們對三峽大壩在戰爭年代裏的命運十分擔憂。

一旦發生武裝沖突,龐大的三峽工程無疑將成爲敵人優先攻擊的目標。如果遭到破壞,整個下遊都將被徹底淹沒,將付出無法估量的慘重代價。

1938年,國民政府炸毀黃河花園口大堤以阻敵的慘劇,在在令人汲取教訓。

由于顧慮重重,這9位專家對三峽工程是否應該興建心存重重疑慮,最終在表決時做出了拒絕簽字的不平凡選擇。

他們用實際行動,正面向全社會闡釋了自己對這項重大工程的嚴肅態度。

最終,曆經近40年的論證和准備,工程于1994年12月正式動工。

建設大壩,順應民意固然重要,更需科學論證和謹慎實施。工程施工之難可想而知,三峽可謂是平地起高樓,舉世罕見。

三峽大壩主體采用剛度極高的三角形重力壩結構,底基寬達100多米,保證壩基承載能力。

主壩長達2309米,壩高達185米,相當于65層樓高度,水庫庫容接近400億立方米。這一浩浩蕩蕩的規模震撼世人,也給施工團隊帶來了諸多考驗。

首先是地基工程,湍急的江水、陡峭的山體環境,給平整地基帶來極大困難。

工程師們巧立方案,先采用分流截流的辦法,將江中一部分地段"擡出水面",集中有限力量打好地基。

其次是時間壓力,爲盡快建成大壩發揮防洪功能,工期只能遵從"拼了老命"的節奏。

他們采用全新的"塔式混凝土布料機"供應生産線,可快速連續澆築主壩,確保了主體工程質量和效率的統一。

再次是自然環境的制約。

三峽所處的地帶季節性環境惡劣,夏季高溫、暴雨等影響混凝土凝固和運輸,工人們只能在惡劣環境中"辦冰棍、蓋棉被",付出艱辛努力。

最大的難題來自三峽周邊岩石結構。

永久性船閘的開鑿是一個巨大工程,需要在花崗岩上開鑿寬達300米、深達175米的巨型通道,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沿途可能遇到岩層裂隙、塌方等突發情況,威脅到工程的安全。

于是,施工團隊提出了"錨杆錨索托舉"的創新方案。他們在岩體兩側鑽孔,深深插入一根根鋼錨杆,再用混凝土澆築固定起來。

最終用2100根錨索、17萬根錨杆、長達2000多公裏的"鋼絲繩"將船閘"縫"在了山體之中,確保了通航順暢。

三峽大壩的每一個設計理念、施工方案,乃至每一寸建築,都是對自然規律的最大挑戰,都是對人類勇氣和才智的極大饋贈。

一切雖艱辛但紮實推進,直到2009年5月,氣勢恢宏的三峽工程全線勝利。

如今,三峽大壩不僅成爲防洪大堤,水電大壩,更是振興經濟的搖錢樹。

僅2020年,三峽大壩就創造了年發電量1118億度的世界紀錄。對浪費的能源說不,對綠色環保說是的,環境友好程度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三峽大壩的成功運行,還帶動了沿江地區的交通、旅遊等産業高速發展。億萬人從中獲益,收獲的不單是物質財富,更多的是信心和激情。

國人對祖國日新月異的進步無比自豪,對未來充滿無限向往和憧憬。

當然,質疑的聲音並未完全消弭。部分學者仍在密切關注大壩建造和運行給環境帶來的沖擊,及時發出預警。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應當用一顆謙遜的態度,傾聽來自各方的意見,吸收其中的寶貴經驗,來改正計劃、完善工程。

畢竟,我們正身處一個矛盾並存、未來尚有隱患的世界。永不自滿,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三峽大壩之工程浩大,靠的是勇于創新的智慧;三峽工程能開工直至竣工,還離不開頑強拼搏的勇氣。

時至今日,它已成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同時我們也慶幸,先賢的明智論辯讓我們在擁抱進步的同時,也未忽視生態文明的初心。

對後人而言,三峽大壩既是工程實績的巅峰傑作,更是前輩求同存異、包容共生的一個教訓。

未來我們還會遇到種種新的挑戰,唯有以開放的心胸吸納各方英明,以求真務實的態度達成一致,方能在新征程上創造出新的奇迹。

參考文獻

【1】三峽工程圓中華民族百年夢想 彰顯“中國奇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官網 [引用日期2022-08-0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6331/533aYdO6cr3_z3kATPPezan3Oi2VY92ru7KHVbJzzqIP0XOpX5nyFI899pk88Lh9AwPP_8oyMIBYxr3lCEpavahONbhrBtoglXH_UjXckfq7

【2】電從三峽來——記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人民網 [引用日期2022-08-0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6331/533aYdO6cr3_z3kATPGPy_70M32RNoj9urbWWuRzzqIP0XOpTYDgSI8rrsc68edrEUXIv5UsY9hamKf4CkpB8fcYceoqEbIjm3D-TjHHzb_v-9o1hIkA_tY

【3】三峽工程概況.三峽工程官網 [引用日期2022-08-0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496331/533aYdO6cr3_z3kATPyLmv3xMivDNd_-6ObXAeBzzqIPmGapB5nyTcYx9NBx_fhqWgjF_4t6asJahfCtWU9auaRHKuoqG-t2yD7hC3eflbHlhotb3qYh8YccCdFD86Ct9zG0ukHWo-OL4E_94iD-id-2Xj7HPeZ84ohbONjfb4lwIiiBxHCAS0nOLZHgtcz4jGmTVr709g-4XbfgZOqp_KDhv2INRMugxNUNf6V3LyK_zLP1DWl-asY

0 阅读: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