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投在廣島的原子彈,要在離地580米的高空爆炸?

南齋孤風中 2024-05-20 20:34:14

1945年盛夏。

二戰的硝煙,仍未完全散去。

德國早已在同年5月投降,而日本國內的經濟也已岌岌可危,即將全面崩潰。

然而,頑固的日本軍國主義者仍舊視死如歸,巋然不渝。

8月7日,杜魯門嚴正聲明:

“7月26日波茨坦發出的最後通牒,旨在拯救日本民衆免遭徹底的毀滅,但他們的領導人物迅速拒絕了。如果還不接受我們的條件,他們的毀滅將從天而降。”

可這一消息,竟也被日本政府封鎖了。

從軍部、政府人員到普通日本人,無一得知。

杜魯門總統和軍方高層人員,對于減少雙方傷亡、盡快結束戰爭、贏得戰後主導權格局。

在日本投下人類史上第一枚戰略性原子彈。

以此迫使戰火加速結束。

“小男孩”——第一枚戰爭性原子彈

8月6日淩晨2點45分。

一架編號82號的B-29重型轟炸機。

從位于馬紹爾群島的提尼安空軍基地,緩緩起飛,機組共12人。

機艙內“小男孩”——第一枚戰爭性原子彈。

人類有史以來最爲可怕的殺傷性武器,就這樣被搭載上了飛機。

飛機飛離後不久,引爆組就開始了爲這枚特殊炸彈的“最後一程”做准備。

機艙內一片肅殺。

每一個人的動作都小心翼翼,生怕有任何差池。

時間流逝,飛機一點點向日本本土靠近。

在距離日本海岸僅一小時二十分鍾的距離時。

引爆組裏的傑普森,拔出了“小男孩”外殼上三枚綠色的保險插頭,換上了代表“解除保險”的紅色插頭。

就這樣,人類史上首枚實戰原子彈,徹底做好了引爆准備。

只等待著投擲的那一刻降臨。

一聲引爆指令

廣島當日,天朗氣清,萬裏無雲。

9點14分17秒,一聲引爆指令在機艙內下達。

所有人的目光,隨即轉向舷窗外的視准儀。

那反射著耀眼陽光的小小裝置,正徐徐對准了遠方某座橋梁的正中央。

伴隨著機翼輕微的晃動,自動投彈裝置被精准啓動。

“小男孩”從艙門緩緩滑出。

劃出一條優美的抛物線,墜向了廣島市中心。

飛機立即加足馬力,發動機轟鳴作響,全速飛離目標區域。

機身在強勁的推力下顫栗不已,視野外的一切也變作了一片模糊的色塊。

轉眼間,飛機的時速,已達到每小時350英裏。

急劇拉開與目標地帶的距離。

就在它們拐離的45秒鍾後,廣島上空驟然出現了一個足徑約150米的巨大火球。

灼熱的溫度高達三四千度,足以將一切人和物在瞬間化爲灰燼。

滾滾濃煙自地面騰起,迅速凝聚成一團巨大、猙獰的蘑菇雲,緩緩擴散向八面雲霄。

這一切,僅僅只發生在彈指一揮間。

轉眼之際,廣島就從一座甯靜祥和的城市,瞬間化作了人間煉獄。

爆炸的威力,相當于15000噸常規炸藥同時爆燃。

它仿佛是黑夜中最耀眼的一道閃電,瞬間燃盡了廣島整個市中心的一切。

在半徑500米的中心區域,一切生命和建築物全部被夷爲平地。

旋即,滾滾濃煙開始在空中騰卷、蔓延,遮蔽了陽光。

廣島市中心一片黑暗,到處是斷壁殘垣和焦灼的氣息。

人類有史以來最可怕的武器,在這一刻終于釋放了它前所未有的毀滅力量。

爆心地帶的熱浪,滾滾而來。

地表溫度,驟然飙升至驚人的3000-4000攝氏度!

這股恐怖的熱量,仿佛將一切生命和非生命之物瞬間熔毀,化爲齑粉。

離爆心越遠,余熱雖有所減弱,卻也同樣令人心悚。

即便是在1200米外的區域,此刻地表溫度仍高達1600攝氏度。

這已經足以將任何事物融化。

廣島市區內,距爆心4000英尺的區域內,連屋頂的瓦片,都被突如其來的閃光高溫瞬間融化。

仿佛它們從未存在過一般。

爆炸發生之前,整個廣島市區內,曾矗立著76327棟房屋建築。

整整91.9%的民居和公共建築,在瞬息之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更爲慘烈的,則是平民傷亡。

在核爆發生後,據不完全統計。

廣島市區內至少有7萬人當場死亡,另有8萬人在爆炸的沖擊波和余熱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和灼傷。

不少人的肌膚,已被高熱燒得焦黑。

所有的毛發,也盡數被熏蝕掉了。

許多家庭在這一瞬間支離破碎,父母與孩子失散,親人永別。

廣島至此淪爲一座死城,生命的氣息被徹底扼殺。

到處都是,哀號呻吟和臨終的喘息。

夾雜著火光的爆裂聲,此起彼伏。

整個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除了火海的熊熊燃燒,再無半點生機可言。

這一切都在轉眼之間發生,卻又如此令人呼吸一滯。

580米

當時爲了在廣島造成最大破壞。

美國科學家們反複計算,終于確定原子彈“小男孩“的最佳爆炸高度爲580米。

他們選擇這個高度,是因爲在離地面580米左右的位置。

沖擊波會先與地面發生反射,産生的能量,將比直接在地面或更高空中爆炸時,更加具有破壞性。

爲了精准實現這一目標。

他們在彈體內集成了多個測量系統,分三個階段運作:

第一,在投放後的15秒內,炸彈無法爆炸,確保有足夠時間上升到預定高度;

第二,直到達到2000米以上的高空,測量氣壓的裝置才允許爆炸發生,避免過早引爆;

第三,集成在彈體的四個雷達實時監測與地面的距離,一旦至少兩個雷達確認達到580米,整個系統就會被觸發,引發毀天滅地的爆炸。

這套精密的測量機制,最終按部就班地運轉起來。

日本的行經,配的上它的苦難

原子彈,在廣島城爆炸的那一刻。

瞬間釋放出了恐怖的熱量和輻射。

灼熱的火球,將一切生命和建築物化爲飛灰,而那無處不在的射線,更是像無形的劇毒蛇一般,在靜靜滲透、潛伏。

最先顯露出症狀的,是那些孩子。

爆炸後不久,他們開始接連出現四肢乏力、貧血、發燒等症狀。

一開始,人們並未太在意,只以爲是受了驚嚇和創傷所致。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情況越發嚴峻。

一批接著一批的兒童,開始出現白細胞增多的症狀。

他們的身體機能,在不知不覺中被慢性輻射所侵蝕。

在爆炸發生後的第一年裏,廣島地區超過2.4萬名兒童和青少年,被診斷出患有這種謎一般的“輻射病”。

這種無形卻致命的輻射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有數據顯示,僅在爆炸後的十年間,廣島地區就死于相關疾病的人數超過14萬。

不過,日本的行經,配的上它的苦難。

正如美國飛行員所言:“原子彈下無冤魂!”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