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之戰:李秀成放民外出吃飯,曾國藩不同意

聊聊曆史 2024-04-21 10:21:36

天京之戰,李秀成書信曾國荃,建議讓饑民出城謀生,到郊外喝粥。曾國藩不同意,還跟弟弟曾國荃吵了一架。曾國荃答應給食物,也有自己打算。

持續44天的與雨花台之戰,曾國荃被李秀成擊傷,左額鮮血直流。但是,太平軍苦于缺乏補給,無法支撐持久作戰,李秀成選擇撤兵,湘軍擊退了太平軍攻勢。

戰爭,某種程度上就是拼後勤。在河道縱橫交錯的江南作戰,失去水師優勢的太平軍想要獲勝,難度太大。湘軍控制長江,在持久戰中,已經立于不敗之地。

彭玉麟、楊載福水師封鎖長江,曾國荃“堡壘戰術”,斷了南京內外聯系。

想要打破湘軍圍困,有4種方法,但太平軍都做不到。第一,水師優勢,把糧食與兵馬運送入城,則湘軍戰術不攻自破,圍堵沒意義。這點,太平軍不行,因爲沒水師。

第二,正面強攻曾國荃的堡壘,摧毀湘軍防禦工事,從陸路運輸補給。強攻堅固營壘,太平軍缺乏重武器,短期內做不到;拼消耗,采取反包圍策略,又沒足夠的糧食,也不行。

第三,圍魏救趙,攻其必救,把戰場轉移到外線,攻打湘軍後方。很遺憾,封地制下,太平軍將領各自爲政,自顧一畝三分地,缺乏大局觀,沒有相互配合。

第四,向洋人購買糧食,外商運送入城。湘軍敢打太平軍,但不敢招惹列強,洋人賣糧食給太平軍,曾氏兄弟一點脾氣都沒有。可惜,這條路也被曾氏兄弟給堵死了。

曾國荃開出高價,比太平軍多出一倍,向洋人購買糧食。外商爲了利潤,自然把糧食賣給湘軍。太平軍想拿出更高的價錢,無奈財力有限,支撐不起。

沒有糧食,還如何守衛城池?武昌、九江、安慶陷落,不是因太平軍在戰鬥中主力覆沒,湘軍破城而入,而是太平軍被困死。

湘軍鐵了心拼消耗,封鎖一兩年時間,城內連野草、樹皮、老鼠都被吃光。太平軍饑疲不堪,連拿起武器戰鬥的力氣都沒有。此時,湘軍在城根爆破,太平軍無法堵住缺口,戰局一邊倒。

南京,也遇到同樣的問題,湘軍圍困近兩年,城內糧草斷絕。李秀成自述中說洪秀全自己都食用“甘露”,也就是野草充饑,並號召城內百姓一起“養生”。

南京城內居民十幾萬,能戰鬥的士兵不足3千。即便如此,太平軍都不能保證糧食補給,百姓也要忍受饑餓,在死亡線上苦苦掙紮。

李秀成書信曾國荃,希望能讓城內百姓出去吃飯,自謀出路。曾國荃在城外開設“撫恤局”,同意李秀成的方案,給饑民們喝粥。

但是,曾國藩不同意,拒絕讓饑民出來。曾國藩讓他采取當年李續賓在九江的策略,不讓一人出城,以此增加城內負擔,激化內部矛盾,爲湘軍破城服務。

《曾國藩全集》有記載:“城內放出之婦幼,迪庵前在九江一概不收,扔送進城內。一則城內饑餓者多可致內亂。二則恐賊之眷口從此得生也。望弟參酌。”

1857年,李續賓開始圍困九江,外出饑民一概不收,全部驅趕回城內。城池陷落之後,李續賓心狠手辣,屠戮一萬七千余人,守將林啓榮被解剖。

九江之戰後半年,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全殲湘軍6千余人,李續賓陣亡沙場。

湘軍喜歡屠戮,紀律也糟糕,曾國荃也是如此。曾國荃攻克安慶,縱容士兵劫掠三天三夜,以此來增加士兵收入,激發他們戰鬥的動力。

曾國藩、曾國荃對太平軍的態度一樣,但兩人性格差別很大。曾國荃爲人比較爽快,“揮金如土,殺人如麻”,還是有點正義感。

爲了饑民問題,曾國荃與曾國藩吵了一架,在缺錢的時候,還向湖廣總督官文提出撥款開設“撫恤局”,以及向老鄉求助,增加南京城外米粥供應。

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中對曾國荃的撫恤有記載:“致函江甯藩司萬啓琛,請其助力”。又對曾國藩表示“撫恤局,萬難裁撤”,曾國荃與長兄意見相左。

曾國荃接納饑民,是爲了瓦解太平軍鬥志,樹立“王師形象”,便于湘軍攻城。李秀成把饑民放出來,是爲了減輕城內負擔,以及因饑荒帶來的矛盾,爲堅守南京服務。

無論出于何種目的,總是救了一些饑民,也算行善之舉。當然,曾國荃這人比較複雜,南京陷落之後,又劫掠一番,惹得民怨沸騰,成爲朝野攻擊對象,被迫辭去湖北巡撫,暫時回家“養病”。

曾國荃再次出山後,擔任山西巡撫,又傾盡全力去救災,在“丁戌奇荒”中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曾國荃熱心救災,卻縱容湘軍劫掠,自己也參與其中,他是一個相互矛盾的人。

李秀成、曾國荃是勁敵,相互厮殺。南京之戰,面對饑民,兩人都希望給他們一條活路,這點比曾國藩強不少。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