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著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長風文 2024-05-16 02:36:04

秦漢時期,北方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國防上的巨大隱患。

因匈奴是遊牧民族,有著騎兵的優勢,來如風、侵如火,時常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這讓以步兵爲主的中原王朝頭疼不已,想解決卻有心無力,只能被動防守。

漢武帝劉徹是位雄才大略的主,他剛即位不久就想反擊匈奴的侵擾,解除來自北方威脅的曆史任務。

爲了保險起見,漢武帝還派人去聯合蔥嶺以西大月氏一同夾擊匈奴。

當時漢朝和大月氏之間的必經之路被匈奴人占領了,此去路遠事艱,危險重重,于是他公開召募勇士負責出使。

漢中成固的一位年輕人張骞挺身應募,于前138年勇敢地踏上了漫漫的西行之路,這一走就是十二年之久。

直到元朔三年(前126年),曆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的張骞才回到了長安。

雖然聯合大月氏的軍事目的沒有達到,但是給漢朝帶回了大量關于西域風土人情、匈奴形勢的資料和情報,爲後來漢朝擊敗匈奴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史學家司馬遷稱張骞此行爲“鑿空”。

此後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領軍隊大破匈奴,打通河西走廊,還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部。

從此西域諸國和漢朝的經濟文化,通過河西走廊交流逐漸頻繁起來,絲綢之路正式開通。

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東西商貿、商品大流通,所以一些中土從未有過的食物,也通過這條黃金通道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和口中。

當時産自西域哈密、吐魯番、鄯善等地叫“穹窿”、“鄯善”的水果甜瓜就是其中一種。

“圓而長,兩頭微銳,皮多,或間青花成條,隱若有瓣,按之甚軟,剖則去瓤食肉,多桔紅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間,爽而不膩,惟止渴較遜”、“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有也”……

就是說這種甜瓜具有皮薄肉細,綿軟多汁、甜爽而又醇香等特點,所以深受中原人喜愛,曆朝曆代更是成爲皇帝的貢品之一。

但當時畢竟運輸成本太高,甜瓜大部分的時間一般只有權貴階層能夠享受。

尤其是唐朝之後幾百年中原王朝並未徹底掌握西域,這種極具異域風味的甜瓜就更爲難得了,幾乎只存在前人的書本當中。

時間來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本著“既得中原,勢當混一”的原則,在統一漢地之後,也將目光放在了西域。

當時的噶爾丹在西北跳的正歡,康熙爲邊境安定,國家長治,也不慣著他,決定禦駕親征噶爾丹。

康熙帝經過三次大型的軍事行動,噶爾丹集團灰飛煙滅,噶爾丹本人也在衆叛親離中死去。

哈密王額貝都拉見噶爾丹已不成氣候,便積極的向清朝靠攏,得到了康熙的重視,被受封爲第一代哈密回王。

皇恩浩蕩,額貝都拉對大清感恩戴德,于是後來奉旨去見康熙皇帝時,精心准備了豐厚的禮物進貢,包括了當地的特産甜瓜。

北京離哈密千裏迢迢,行程都將近兩三個月,爲了保證甜瓜在路上不壞,額貝都拉特地命人做好了充足的保護條件。

他用柳條編織特殊的木筐,然後直接將甜瓜連帶著當地的土一並移入木筐中,並且找經驗豐富的果農一路上精心培養。

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准備的甜瓜,經過這一路舟車勞頓,到達京城正好成熟,保證了最好的口感。

康熙帝對額貝都拉一行非常重視,不僅親自接見指導工作,而且還設宴爲他接風洗塵。

也就是在歡迎宴會上,康熙皇帝和一幹文武大臣們,品嘗了額貝都拉千辛萬苦帶來的特産甜瓜。

康熙帝第一次看到這個水果覺得十分新奇,吃過之後更是回味無窮,不禁對著甜瓜贊不絕口,便開始詢問周邊大臣這哈密王的瓜叫啥?

一衆大臣也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瓜,哪會知道叫什麽,所以都把目光放在了額貝都拉身上。

額貝都拉說它沒有具體的名字,當地人都叫甜瓜,也有“穹窿瓜”、“鄯善瓜”的叫法。

康熙覺得這些名字都差點意思,于是脫口而出:“既然是由哈密回王送來的,又是産自哈密地區,何不就叫它‘哈密瓜’。”

皇帝都這麽說了,衆人哪會有什麽異議,于是康熙有心無心的一句“哈密瓜”,于是就讓這個名字固定下來,成爲了人們公認的稱呼。

後來這件事被記載入了清朝的《新疆回部志》中,“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

之後,哈密瓜便成爲特定的貢瓜。直到光緒皇帝時他憐惜各地進貢不易,才下令取消了進貢哈密瓜這一政策。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