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記載中首個被流放沙門島的官員,後漢永興軍節度副使安友規

膠東故事會 2022-11-25 21:15:59

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兵變反叛如同家常便飯。後漢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一場規模不大不小的兵變就在永興軍爆發。

所謂“永興軍”,治所即長安城。五代時期,其區劃名稱履有更改,後梁在此設永平軍節度使,後唐改爲西京,後晉又改晉昌軍,後漢則改永興軍。

時任永興軍節度使趙匡贊因受猜疑,此刻已被征入朝。而他留在當地的部將趙思绾心中不安,尋機發動兵變,並順利占領城池。

這種事情在當時屢見不鮮,後漢朝廷聞知消息後也並不驚慌,按部就班派兵前去平亂,最終迫使趙思绾開城投降。

事後,朝廷啓動問責流程,原任永興軍節度副使的安友規成爲倒黴蛋。乾祐三年(950年),他因爲城池失守被除名罷官並流放到了登州沙門島。(《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下》載:“前永興軍節度副使安友規除名,流登州沙門島。”)

安友規的官職並不算大,在新舊五代史中都無單獨的傳記(其家世來曆亦無詳細記載),存在感不可謂高。但此次處罰,卻使得他不知不覺當中成爲一個另類的標志人物——翻閱正史,安友規是能查到的第一個被流放到沙門島的官員。

沙門島,即現在長山列島中的廟島。該島在唐代史料中還鮮有提及,而到了五代、北宋時期,就很快成爲了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地點——由于島嶼面積有限(僅有1.43平方公裏)、氣候相對特殊、糧食供給不足,發配到沙門島上的犯人常常九死一生。

這裏之所以被選爲流放地點,除了自身的地理條件之外,也有五代時期中原王朝轄區有限的影響。

當時,南方有衆多政權割據,以黃河流域爲主要轄區的中原王朝在流放犯人時,難以效仿唐朝發配嶺南的慣例,只能另辟蹊徑(詳見:將犯人流放到登州沙門島,最初其實是中原王朝的無奈之舉)。于是,偏處海中的沙門島便被相中了。

安友規具體在沙門島待了多長時間?史書中並無明確記載。不過,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他又以揚州都監、右屯衛將軍的身份(後任滁州刺史)出現。以此推測,他在前面就已經從沙門島脫身,而重新踏入仕途了。

從史料記載的總體情況來看,像安友規這種能從島上東山再起的幸運兒並不多。後周時期的右谏議大夫李知損在被流放上島之初還曾信心滿滿,認爲有機會再蒙聖眷,然而僅僅一年多後,他便在死在了那裏。這恐怕也是不少流放者都有的結局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