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法西斯”軸心戰後首次行動!這次他們瞄准了中國……

新財迷 2024-05-08 10:17:51

二戰時期的兩大“法西斯”邪惡軸心在軍事上又要弄出點動靜了……

據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透露,德國陸軍部隊最快將在明年訪問日本,並與日本陸上自衛隊實施聯合訓練,目前雙方正在就這件事展開磋商,敲定具體的時間和細節。

如果該計劃成真,則將是這兩個二戰時的“法西斯戰敗國”在戰後進行的首次聯合訓練!

日媒報道稱,德日兩國的聯合演訓著眼于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威脅,這是雙方加強防禦印太戰略的一部分。

日本人把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德日兩國即將搞出來的這個動作,就是沖著中國來的。

事實上,如果按照時間線梳理來看,德國並非歐洲首個加強與日本軍事合作的國家,在印太地區有海外領土的英、法兩國,這幾年紛紛派遣部隊赴日本參與演練。英國還與日本達成了《互惠准入協定》,兩國之間部隊的相互派遣變得更加通暢。

很顯然,歐洲這些處于地區事務領導地位的國家紛紛加大對印太地區的軍事投入,針對的就是中國!

印太地區正在逐漸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想要在這個階段加強自身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他們更加擔心的是,由于地理上的優勢,這個地區將來會爲中國所主導。

故此,他們不惜紛紛在軍事上做出動作,試圖對中國形成恫嚇之勢。

攤開一張印太地區的地圖就可以清楚的發現一個事實,日本是這些西方國家介入地區事務和中國進行軍事對壘的最佳基地。

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太遠,菲律賓太窮、印度民族主義情緒太旺盛、韓國又太慫;放眼可以合作的印太國家,似乎只有日本是最好的選項。

並且,日本還有著兩大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一,日本的工業實力很強,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家之一;且這個國家的輕重工業門類較爲齊全,技術密集型和高技術化水平領先全球;工業實力決定軍工實力,軍工實力決定軍隊的可持續戰力,因此日本對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極具吸引力;

其二,日本擁有最多的美國海外駐軍,總量超3.5萬人!並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美軍經略了日本大半個世紀,已經在日本坐擁了大量的軍事基地和軍事基礎設施,形成了完備的戰力。

很顯然,選擇和日本進行軍事合作,德、英等國家還等于變相得到了美軍的支持;畢竟美國人可是聲稱對日本是有協同防禦義務的,這等于爲這些國家又添了一道保險。

按照目前這個態勢來看,日本將與更多的域外資本主義國家達成更深入的軍事合作,這片不到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必將在未來成爲一個巨大的練兵場和武器庫。

對于中國來說,這當然是個麻煩,西方國家以日本爲支點,在印太地區嘯聚起重兵,這會對我們的國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並且隨著我們和菲律賓、日本等國家因領土之爭,矛盾變得日益尖銳時,擦槍走火引爆地區內一場大戰的可能性正在顯著攀升。

沒錯,正如西方軍事專家所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局勢不像是“冷戰”前,而更像是“二戰”前!

世界遭逢如此大變之際,日本這個國家看到了提升自己國際政治和軍事影響力的機會,他們高舉著“中國威脅”的旗幟,目的不過是想讓世界取下套在他們脖子上的“戰敗國枷鎖”。

日本“軍國主義”從未徹底消亡,大和民族骨子裏的征服基因也從未被抹去!

德國與日本開展陸軍聯合演訓就是一個鮮明的警告信號,這件事放在過往是不敢想象的,但卻在今天實實在在的發生了,並且輿論的反應稀疏平常,好像已經見怪不怪了。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指望西方世界懸崖勒馬,收緊對日本的約束看來已經是不可能了;既然如此,中國就要做好隨時收拾日本的准備,畢竟這個國家的“軍國主義”要是死灰複燃,對我們的威脅是最大的……

對此,大家有什麽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11 阅读:4015
评论列表
  • 梁沖 21
    2024-05-09 13:57

    新納粹以色列上榜

  • 2024-05-08 17:17

    不必恐日

  • 2024-05-08 22:01

    新仇舊恨一起算。

  • 2024-05-08 17:19

    看來美國放出德日這兩個惡狗🐶准備咬中國了

  • 2024-05-10 00:2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2024-05-09 22:02

    戰爭開始,先核平小日本!!!

  • 2024-05-08 21:37

    打日本一定要先下手爲強,不能墨迹,用核彈一次把他抹平,管他島上有什麽外國軍隊!

  • 2024-05-09 14:23

    只要腳盆雞有想法 露頭就秒 不露頭也秒

  • 2024-05-13 23:18

    去查一下什麽是法西斯

  • 2024-05-09 06:47

    腳盆雞想扮演烏克蘭的角色

  • 2024-05-09 07:55

    讓他們來吧,新仇舊恨一起算!

新財迷

簡介:財經資訊、財經政策的深入解讀,金融、資本市場實時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