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人”距今約3.3萬至2.3萬年

中工網 2024-05-13 05:30:25

原標題:長達66年的年代學疑團有了最新答案(引題)

“柳江人”距今約3.3萬至2.3萬年(主題)

爲探討整個歐亞大陸現代人的遷徙擴散模式提供關鍵的化石和年代數據(副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趙曉霞

1958年發現于廣西柳州市柳江區通天岩洞的柳江人化石是迄今在中國發現的最爲完整的化石人類骨架之一,其完整程度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均較少見,對研究大區域內現代人的演化和擴散模式起到關鍵作用。但自其被發現以來,備受關注的年代一直懸而未決。

爲解決柳江人的年代問題,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放射性年代測定和地層沉積學研究工作。

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與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以及澳大利亞人類演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柳江人生活在距今約3.3萬年至2.3萬年。通過地層與年代學綜合研究,解決了長達66年的年代學疑團。

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綜合研究將柳江人化石真正歸入全球早期現代人演化序列,爲探討整個歐亞大陸現代人的遷徙擴散模式提供了關鍵的化石和年代數據。

年代問題懸而未決

據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柳江人化石材料包括一件基本完整的顱骨和17件後肢骨,其中包括胸椎、腰椎、肋骨、骶骨、盆骨、股骨。這些化石經鑒定屬于一個約40歲的男性。

柳江人的腦顱呈圓隆形態,腦容量相對較大(1567毫升),面部尺寸減小且扁平化,體型纖細,牙齒咬合面簡單,因此被歸類爲現代人;然而,柳江人還具有一些早期現代人的特征,如面部低矮、眼眶低矮、眉弓突出等;綜合考慮,柳江人屬于早期現代人。

值得關注的是,自發現以來,不同學者使用包括碳十四和鈾系等方法對地層堆積物進行測年,認爲柳江人的生活時代至少可追溯到6.7萬年前,甚至可能早至13.9萬—11.1萬年或更久遠至15萬年前。然而,由于柳江人化石出土層位信息模糊,這些地層年代能否真正代表柳江人的實際年代尚且存疑。

而此前,曾有學者嘗試對柳江人的股骨進行直接的碳十四測年,但未能獲得足夠的骨膠原,使得對柳江人化石年代的直接碳十四測年並未實現。

綜合研究曆時4年

爲解決柳江人的年代問題,研究團隊曆時4年,開展了一系列放射性年代測定和地層沉積學等綜合工作。

據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首先,該團隊采集了從柳江人左側股骨和上中門齒上剝落的化石碎屑進行鈾系測年,得到結果約爲2.3萬—1.9萬年。盡管這種方法獲得的年代代表著柳江人的最小年代,但與已經發表的6.7萬年、13.9萬—1.1萬年和15萬年的時代相差甚遠。

研究團隊意識到這種年代的差異可能源于對柳江人出土地層的記錄和判斷不准確,也就意味著已發表的年代數據大概率不能有效指示柳江人的真實年代,需要開展新的工作內容確定其出土位置。

那麽柳江人到底出土自通天岩洞穴地層沉積序列中的哪一層呢?經過仔細觀察,團隊成員在柳江人左側股骨的髓腔中發現了紅棕色的黏土質沉積物,在顱骨的鼻腔中也發現了同樣顔色和質地的沉積物。

“接下來,將這些人骨上粘連的沉積物與洞穴地層沉積物進行比對,就有望真正揭示出柳江人具體的出土層位。于是,研究人員首先對洞中沉積序列進行了詳細的地層劃分和描述,在此基礎上,對人骨上的沉積物以及通天岩洞穴堆積逐層開展了詳細的粒度、顔色、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和對比,最終發現柳江人最可能出土自通天岩第三沉積單元的第二層。這是一層紅棕色的黏土,顆粒較細,反映的是一種搬運動力非常弱的埋藏環境,這與柳江人胸椎和腰椎、腰椎和骶椎被發現的時候仍然關聯在一起的狀態是吻合的。也就是說,柳江人死亡後幾乎是原地埋葬,沒被長距離搬運過。”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說。

在確定了出土地層爲第二層之後,研究團隊著手對該層沉積物及整個堆積序列進行了系統的碳十四、鈾系和光釋光年代測定,結果顯示第二層距今約2萬—3萬年,與初步的化石鈾系測年不謀而合。

隨後,研究團隊對柳江人左側股骨進行了更爲詳細的微損取樣和鈾系直接測年,從而得到化石鈾系年齡範圍約2.3萬—2.1萬年,進一步證實與沉積物測年所得到的年代區間相符。此項綜合研究系統性地完善了柳江人化石的年代學研究工作。

重新審視演化意義

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柳江人化石在國內外學術界知名度較高,但在被發現的66年裏,由于出土地層不甚明確,其生活時代一直存在爭議,導致對其演化地位的解釋難以被廣泛接受。在3.3萬—2.3萬年這一新的年代背景下,柳江人的演化意義需要重新審視。

目前的證據表明,在距今4萬—3萬年前,早期現代人在歐亞大陸經曆了廣泛的遷徙擴散,而柳江人,連同距今約4.1萬—3.8萬年的北京田園洞人和距今約3.9萬—3.6萬年的山頂洞人都是這一事件的重要參與者,而非距今10萬年前更早的遷徙人群的成員。

過去的形態研究顯示,柳江人與歐洲同時代的早期現代人,特別是距今3.3萬—3.1萬年的法國克羅馬農人相似度較高,這可能反映了距今3萬年前早期現代人快速在歐亞大陸遷徙擴散以及當時人群之間並未發生像現今這樣的顯著特征分化。

通天岩所在地區屬于熱帶和亞熱帶氣候,3.3萬—2.3萬年這一年代將柳江人置于深海氧同位素3和2階段交界處。在這個時期,全球氣候變冷變幹,導致了我國低緯度地區一些斑塊化生存環境的形成。在此環境背景下,中國北方地區普遍流行石葉和細石葉技術,並以細石葉技術的快速拓展爲特征,與同期快速發展骨器加工、裝飾品(顔料)利用,共同反應現代人群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快速遷徙和擴散的場景。

而南方這一時期所用工具類型比較多樣,一方面礫石工具依然占相當高比例,另一方面小石片工具以及細小化石器在部分遺址中也大量出現,尤其是在柳江人遺址附近的鯉魚嘴和白蓮洞等,與此同時骨器在南方洞穴遺址中變得更加普遍。

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多樣的文化適應和小型工具的發展反映的是當時古人類對斑塊化生存環境的適應性和潛在的遷徙互動。

相關專家表示,該研究所提供的新的年代數據,將爲今後更多的區域性及全球性的現代人人群動態、行爲適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