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長短,竟跟飯量有關?長壽的3個秘訣,每個人都要知道!

半蓮談健康 2024-05-23 10:41:45

王女士現年61歲,在去年的單位組織的退休人員體檢中,她被發現血脂超標,並伴有輕度動脈硬化狀況。這一結果讓王女士倍感焦慮。自那次體檢以後,她決心調整飲食習慣,極力避免葷食,甚至晚間完全禁食,以期能有效降低血脂,同時還聽聞這樣的飲食方式有助于延年益壽。

盡管每晚餓得頭暈目眩,王女士仍舊堅持不懈。

但令人意外的是,半年後的複查結果給了她不小的打擊。她的血脂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呈現上升趨勢,更出現了胃酸反流的新症狀。這讓王女士困惑不已,爲何自己已經如此嚴格地控制飲食,血脂卻會不降反升呢?

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飯量大小決定壽命長短?

《科學》雜志刊登了一項由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主導的研究,該研究表明,減少食物攝入量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具體而言,適度的飲食限制能夠提升動物壽命10%,而若在恰當的時機進行飲食控制,壽命的增幅更可以達到35%。

在爲期四年的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對數百只小鼠進行了分組觀察。其中一組小鼠可自由進食,另一組則減少了約三分之一的卡路裏攝入,即相當于只吃到七分飽。

實驗結果顯示,自由進食組的小鼠平均壽命爲792天,而飲食受限組的小鼠平均壽命則達到了875天,相較之下,壽命提升了10.5%。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飲食控制與新陳代謝活躍期相結合時,小鼠的預期壽命增幅更爲顯著,可高達35%。

此外,該研究團隊還將這一實驗模式應用到了人類身上。

他們招募了218名年齡在21至50歲之間的健康成年人,並同樣將他們分爲兩組。其中一組維持正常飲食,另一組則每日減少14%的熱量攝入。在研究進行的12個月和24個月時,研究人員分別采集了受試者的血液和脂肪樣本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熱量攝入減少的受試者在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方面均有所提升。同時,他們體內的炎症和氧化應激水平也呈現出下降趨勢,這無疑對健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然而,專家也提醒道,控制熱量攝入並非意味著無節制的節食。合理的做法應當是均衡分配一日三餐的熱量比例,建議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每一餐都對健康至關重要。

盡管有些人認爲省略晚餐有助于減肥和增進健康,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生物技術博士劉晶晶卻指出,長期不吃晚餐可能會導致膽汁和胃酸逆流,從而損害胃粘膜。此外,長時間空腹還會使得身體在早餐和午餐時的吸收率上升,同時降低基礎代謝率,反而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3個長壽秘訣,你一定要知道!

歸納而言,所謂的“少吃”,是指在確保膳食營養均衡的前提下,減少食物總熱量的攝取,讓自己保持一種輕微的饑餓感。這種做法絕非盲目地節食,比如完全不吃主食或肉類,那樣只會導致人體長期陷入過度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境地。

1.食物多樣化

建議在日常飲食中,每日攝取超過12種不同的食物,每周則至少攝入25種以上的食物種類,這樣的飲食策略能夠更全面地覆蓋各種營養成分。

同時,通過巧妙的葷素組合、粗細糧的交替食用,以及顔色和口味的多樣化搭配,我們可以確保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處于一個恰當的比例。

爲了實現合理的膳食結構,我們必須重視食物的多樣化,因爲這是確保營養全面性的關鍵。我們的餐盤中應該包含主食、蛋白質來源、蔬菜水果等幾大類食物。同時,對于油、鹽、糖的攝入量要加以適度控制,以維護健康的飲食習慣。

所謂“多樣化”,不僅意味著要攝入上述四大類食物,更要求我們在每一類食物內部也實現多樣化選擇。例如,主食方面可以粗細搭配,既吃細糧也吃粗糧;蛋白質來源則應該包括魚類、瘦肉、豆制品以及海産品等;蔬菜水果的選擇也應盡可能廣泛。這樣的飲食規劃,能夠確保我們所攝取的營養既全面又均衡。

2.吃動平衡,維持健康體重

正常情況下,吃>基礎代謝+身體活動+食物熱效應,我們的身體便會把多余未消耗的能量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如果,吃<基礎代謝+身體活動+食物熱效應時,身體會消耗自身儲存的脂肪,甚至是蛋白質,以供身體所需。因此,做到食不過量,對身心健康大有幫助。

3.規律進食、細嚼慢咽

爲了降低消化道的負荷並提升消化吸收效率,建議早餐用時控制在15至20分鍾,而中餐和晚餐則大約半小時。這樣的用餐時間能夠更准確地感受到“飽腹”的信號,同時也有助于食物的更優化消化。

0 阅读:518

半蓮談健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