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6的意義爲何不輸COP15

華輿 2024-05-23 15:01:12

兩年前,隨著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屆會議)主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一聲清脆的落槌,具有曆史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下稱《框架》)正式通過。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封面。中科院供中新網圖

《框架》設定了2030年內要實現的23個具體行動目標,和2050年內要實現的4個長期目標。但如何監測這些目標是否落實,以及執行過程中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等關鍵議題,還沒有達成全球共識。這些問題留給將于2024年10月21日-11月1日在哥倫比亞召開的COP16討論。

作爲COP15的主席國,2021年和2022年,中國國內生物多樣性關注度達到高潮。“雖然COP16在國內的關注度可能會不及COP15,但對全人類而言,COP16的意義不輸COP15。”長期跟蹤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項目總監徐嘉憶稱,因爲COP15提出了目標,而COP16是討論如何落實這些目標。

每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它由聯合國環境署提議,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

已提交計劃的國家不足10個

COP16最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無疑是《框架》制定的4個長期目標和23個具體行動目標,是否轉化爲各締約方的國家行動。

COP15的決議提出,各國根據《框架》的長期目標和具體行動目標修訂或更新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NBSAP),並在COP16之前提交。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執行機制之一,也是各締約方履約的義務。

據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GEI)項目主任彭奎觀察,目前全球提交的國家還不超過10個,甚至連主席國哥倫比亞都還未提交。一些國家正在制定中,還有的國家已經做出了時間表,但也有一些國家沒信心。“有多少國家能夠按時完成,還是個問號。”

中國已更新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2024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下稱《行動計劃》),部署了4個優先領域的27個優先行動。

COP15制定的《框架》中最核心的具體行動目標之一是“30·30目標”,即到2030年保護全球至少30%的陸地和海洋。這些受保護的面積既包括自然保護地(PA),也包括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OECM)。

OECM是指自然保護地以外的地理定義區域,對其的治理和管理可實現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積極、持續的長期成果,並取得相關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以及在適用的情況下實現文化、精神、社會經濟價值和其他本地相關價值。

以中國爲例,據生態環境部數據,截至2019年底,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面積超過1.7億公頃,占國土陸域範圍18%。基于人口數量以及經濟發展等原因,未來開展大面積自然保護地建設的難度較大,而這些空間上的缺失需要其他保護措施進行補充,這就體現了OECM的意義。

彭奎介紹,一直以來,缺乏一致認可的清晰認定程序、評估標准和管理運行機制等給OECM的發展帶來了困難,限制了包括企業、社會組織、社區等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潛力。目前只有十余個締約方上報了OECM數據,在實施過程中仍需要各國來完善符合自身的評估認證機制,並實施有效的管理。預計“30·30目標”和OECM的管理運行體系、認證和激勵機制等相關內容,也將是COP16討論非國家主體參與的焦點議題。

監測制度和資金分歧

2010年COP10通過的“愛知目標”是全球第一個以10年爲周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然而2019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中心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在全球層面,“愛知目標”提出的20個目標沒有一個完全實現,只有6個部分實現。

“愛知目標”進展遠低于預期,教訓之一是缺乏監測並評估各地政府執行目標的情況。爲此,在COP15上,各締約方同意建立監測制度,以確保《框架》中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標能得到落實。

徐嘉憶介紹,由于COP15會期時間有限,各國沒來得及就監測制度的內容達成共識。因此,在COP16上,監測制度將成爲各國談判的又一重要關鍵詞。

與監測制度息息相關的是資源動員,其中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資金和技術支持存在分歧。彭奎介紹,部分發展中國家缺乏生物多樣性信息監測的基礎設備、能力和資金等,需要發達國家給予支持;但由于生物多樣性信息往往涉及一些國家敏感信息,如地理數據、資源禀賦等,部分發展中國家又不同意引入外部第三方獨立機構對監測信息進行核查,導致發達國家認爲信息不透明,而不願意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錢是大家永遠都會關注的問題。”徐嘉憶稱,在COP16上,各方分歧如何妥協,能拿出多少資金、花在什麽地方,都將是熱點。

在2021年中國昆明舉行的COP15第一階段會議上,中國宣布首次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在2024年4月召開的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目前已就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合作事項基本達成一致,並力爭在COP16之前實現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的第一批項目落地。(完)

來源:南方周末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