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炮擊金門,毛主席“一石三鳥”震懾美蘇,美急調動5艘航母

文史達觀 2024-05-18 17:47:47

每一場戰役或曆史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錯綜複雜的政治棋局和深思熟慮的戰略考量。

這些看似僅僅是軍事行動的表面現象,實則是一幕幕精心策劃的政治博弈的具象展現。

其中,1958年的“炮擊金門”便是如此。

1958年8月23日,那是一個充滿緊張與期待的日子。

下午5時30分,隨著命令的下達,我軍福建前線的炮火如雷霆般響起,向占據了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和駛往金門的運輸艦船進行了警告性的炮擊。

對于這一炮擊行動,我軍其實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當年毛主席和軍事領導曾對形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權衡了各種利弊,最終做出了最優的決策。

他們深知,這一行動不僅是對國民黨軍隊的警告,更是對國際形勢的一次重大考量。

而之所以選擇下午5時30分作爲行動時間,也是經過精心計算的結果。

從炮兵射擊技術的角度來看,這個時間點正好處于夕陽的余晖中,陽光斜照在大、小金門島上,爲我軍炮兵提供了極佳的瞄准條件。

而島上的國民黨守軍則是逆光面對大陸,光線條件較差,不利于他們完成射擊動作。

此外,這個時間點也是國民黨金門士兵們的晚餐時間。在這個時刻,士兵們的注意力往往會有所分散,戒備也相對松懈。

我軍選擇在這個時機進行炮擊,可以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削弱敵人的抵抗能力。

“炮擊金門”勢在必行

解放戰爭結束後,國民黨退居台灣。1949年新中國雖然宣告成立,但國際形勢並不樂觀。

1、作爲戰敗方的蔣介石,雖然失去了大陸的控制權,但他並不甘心。

他多次勾結美國,企圖借助外部力量來反攻大陸。這種野心勃勃的行動,不僅嚴重威脅到了新中國的安全,也破壞了地區的和平穩定。

2、蘇聯當時對我國也是虎視眈眈。作爲一個重要的國際大國,他也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它一直試圖占據我國的中東鐵路、旅順港等對其有決定性意義的資源。

當時美蘇處于冷戰時期,爲了拉攏社會主義最大的盟友國中國,蘇聯提出了支援我國的計劃。盡管這些支援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國,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中所蘊含的利益交換或企圖。

3、美國爲了全球霸權,在亞洲設立軍事基地抗衡蘇聯,千方百計的拉攏台灣。

在這種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領導人展現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高緯度視野。

他們清楚地看到了各種勢力的本質和意圖,以四兩撥千斤之勢化解了各方面的壓力,爲人政權贏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

1954年12月,美國與台灣當局正式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

這一事件標志著美國開始明目張膽地插手我國的內部事務,嚴重侵犯了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簽約當年的9月份,我軍已經對著金門進行了兩次炮轟以示警示,但台灣方面並沒有收斂。

相反,他們誤以爲終于傍上了“大哥”美國,行動更是肆無忌憚。這種錯誤的行爲不僅損害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也加劇了地區局勢的緊張。

1957年,蔣介石在金門設立了嚴密的防衛部,任命胡琏爲司令,統領6個步兵師和特種部隊,總人數達到了8.5萬人。

同時,他還布局了31個營和2個連的炮兵,共計擁有380門火炮,使得金門的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當時我軍對此密切關注,雖然其部署在當時並不能給我方造成大的直接威脅,但我軍依然對其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到了1958年7月,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美國強行幹涉中東事務,出兵占領了黎巴嫩,這一舉動無疑給蔣介石提供了一次“機會”。他眼見有機可乘,開始在金門大規模地調整軍事部署,叫囂著反攻大陸。爲了挑釁和試探我軍的反應,他還多次派出偵察機進行騷擾。

面對蔣方的囂張氣焰,我軍決定采取果斷行動。

7月18日,正式下發了炮擊金門的指令。福州軍區迅速進入備戰狀態,軍區司令兼第一政委、福建省委書記葉飛親臨廈門,成立前線指揮所,統一指揮作戰行動。

在7月底的一次戰鬥中,我方空軍與蔣方空軍發生了激烈的對決。

我方四次出戰,便取得了擊落敵機4架、擊傷5架的輝煌戰果,從而基本奪取了台海的制空權。這場勝利不僅展示了我軍的戰鬥力,也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

8月17日,主席在北戴河召開了緊急作戰會議。

在那次會議上,他親自部署了“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八字方針。

這一方針明確了我軍的打擊目標和策略方向:堅持只打金門而不擴大打擊範圍至台灣;只攻擊蔣方而不涉及美方。

這樣的決策既體現了毛主席的戰略智慧,也展現了他對國際形勢的深刻洞察。

當時,中、美、蔣三者之間的關系異常複雜而微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軍成功地保密了自己的部署意圖。金門守軍以及包括蘇聯在內的其他國家都對我軍的行動毫不知情。

8月23日下午5時30分,這一切突然發生了變化。隨著主席的一聲令下,無數炮彈從各個方位射向金門。

一時間,“炮火連天,彈如雨下”,整個金門島陷入了戰火之中。這次大規模的炮擊行動打得金門守軍措手不及,他們根本沒想到我軍會如此果斷地采取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方選擇23日進行炮擊並非偶然之舉。

在此之前的一天,也就是8月22日,聯合國代表大會已經通過了美軍退出中東的提案。國際輿論因此對我國有利,這也爲我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支持。

“炮轟金門”意義重大

炮轟金門事件一經發生,立即在國際上引發了巨大的震動。

美方對此深感意外和恐慌,他們試圖揣測我方的真實意圖,然而面對我方堅定而果斷的行動,他們卻不敢輕舉妄動。

他們原本以爲這是蘇聯與我方協商後的結果,因爲在我方采取行動之前,赫魯曉夫剛剛于7月31日專程飛抵北京會見了主席。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蘇聯方面,在得知我方私自實施了“炮轟金門”後,赫魯曉夫勃然大怒。

他自诩爲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認爲所有重大事務都應經過他的批准。“炮轟金門”時間,當時我方是獨立行動的,沒有通知蘇聯,這讓他深感震驚和憤怒。

赫魯曉夫因此吃了個啞巴虧,從此再也不敢小觑我國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炮轟金門當天,台方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金門防衛部中將副司令趙家骧、張述及澎湖防衛部副司令吉星文等高級將領被擊斃,金門防衛部參謀長張明奎及空軍系的幕僚長等50余名將領被擊傷。

同時,我方還斃傷了敵官兵600余人,擊傷了敵大型坦克登陸艦改裝的“台生”號,並破壞了金門的有線通訊系統。

這些沉重的打擊使得台方在短時間內陷入了混亂和恐慌之中。

事後,台方緊急向美國求助。美方迅速調集了5艘航母停泊在台灣海峽,試圖通過展示武力來震懾我方。

然而,這一舉動並沒有起到任何實際效果。我方依然堅持自己的戰略方針,對金門等島嶼進行了持續的炮擊。

此後我方的炮擊仍未停止,或打打停停,或單日打、雙日不打,或有美方護航時不打等等,一直持續到1978年12月31日。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在這一背景下,我方也停止了對大小金門等島嶼的炮擊。

此後,台灣再也沒有了“反攻大陸”的想法。在我方主導的“一個中國”的宣傳下,海峽兩岸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和認知。

如今來看,當年的炮轟金門不僅改變了中美關系和兩岸關系的格局,也展現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堅定立場和獨立自主的精神。

讀者們,關于“1978年炮擊金門事件”,大家怎麽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1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