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野菜逆襲成了“明星菜”

上海崇明 2024-04-15 17:04:04

世間吃物,不一定名貴就好,關鍵在于氣息,在于適時。“鮮”氣飄飄的春天,正是品味野菜的最佳時期,位于崇明豎新鎮的上海島豐蔬果專業合作社種植的馬蘭頭也迎來了一年中的采銷旺季。

島豐合作社共種植了150畝馬蘭頭,是長三角地區馬蘭頭單一品種種植規模最大的基地。眼下,連片的蔬菜大棚內,馬蘭頭長勢喜人,一株株翠綠嬌嫩,等待采收。合作社負責人馬燈富介紹,以前作爲野菜,馬蘭頭只有在春季才可以品嘗到鮮菜,現在依托大棚種植,馬蘭頭采收期從每年9月一直可以延續到次年的6月。“一年至少可以收獲4-5茬,冬天的時候一茬需要60-70天;春天,隨著溫度升高,40天-50天即可收獲一茬。”每天,十幾位工人忙著采摘、打包、裝車,通過冷鏈運輸發往上海及全國各地。枸杞苗是枸杞在春天萌發出的柔嫩葉芽,和荠菜、馬蘭頭一起並稱爲“春野三鮮”。島豐合作社還試種了一種不挂果的葉用枸杞,成熟後采摘嫩莖或葉,也是頗受歡迎的上好野菜。馬燈富介紹,枸杞苗采收期長,每年10月初到次年5月下旬都可采摘,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田頭價能賣到每公斤15-16元。馬燈富瞄准當下健康飲食的流行趨勢,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另辟蹊徑探索野菜規模化種植。冬天,他在原先的蔬菜“8型棚”內再搭一個小內棚、地上增鋪一道內膜,防止馬蘭頭受霜凍影響。每年的5-9月是養地期,棚內不種任何作物,保證野菜有充足的時間休根養根,增加土地的肥力,從而獲得更好的口感和營養價值。當下,人們注重養生,野菜的營養價值越來越受市場認可。高品質、小衆野菜的需求量日益增長,種植野菜的經濟效益比普通的綠葉菜高。但目前市面上的野菜大都是半野生狀態,難以形成規模,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野菜的季節性強,一些人爲因素,可能會對野菜的口感産生影響,因此科學保留優質野菜種源、推動野菜規模化種植,一方面能夠保護本地野生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農民增收。”崇明區蔬菜科學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何歡宇介紹說,崇明具備豐富的野菜資源,今年以來,站裏組織人員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野菜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工作,目前已收集十多種野菜,其中既有市場上常見的馬蘭頭、荠菜,也有繁縷、球序卷耳等老一輩熟知的特色品種。

爲了促進崇明本地野菜種源保護,區蔬菜站自今年2月開始,在崇明種源農業科技試驗基地(晖遠基地)著手推進本地野菜種質資源調查、收集、選育工作,從全區各鄉鎮林地、菜地、道路及其周邊區域尋找那些外觀“野”、香味“濃”的野菜種源。目前已收集到野生荠菜、黃花苜蓿(草頭)、馬蘭頭(螃蜞頭)、繁縷(鵝滕藤)、枸杞頭、球序卷耳(貓耳朵草)、馬齒苋、薤白(小蒜)等品種,部分長勢較好。在選育期間,基地的技術人員通過生境調查和形態特征觀察,開展野菜生長環境模擬實驗,摸索野生生長轉人工栽培,待小規模試種成功後,再選擇合適的生産基地進行規模化種植。

“老年人吃野菜是爲了懷舊,中年人吃野菜是爲了養生,年輕人吃野菜是爲了追求新鮮感,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野菜有著不同的需求。”在何歡宇看來,如何保留野菜獨特、質樸的口感,讓營養豐富的崇明野菜能夠走上更多人的餐桌,是做野菜種源收集保護工作最大的意義。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