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成功突圍的最高將領,曾任山東省委書記,1955年授予上將

雅可談過去 2024-05-20 08:28:46

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所屬部隊9000余人奉命北移,行軍至皖南泾縣茂林地區時,突然遭到國民黨部隊八萬多人的圍攻,新四軍與敵人血戰七個晝夜,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只有一支部隊突圍成功,他就是傅秋濤領導的第一縱隊。

當時,傅秋濤是新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由此,傅秋濤成爲皖南事變成功突圍的最高將領。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傅秋濤上將的故事。

1907年8月3日,傅秋濤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傅秋濤的童年可以說飽嘗生活的艱難,7歲時就開始學做農活,後來到地主家打工,飽受欺淩與壓榨,反抗的種子在傅秋濤心中悄然萌發,爲以後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礎。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我黨的領導下,農民運動在湖湘大地蓬勃發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傅秋濤報名參加了雇農工會,並擔任工會委員長。

在此期間,傅秋濤結識了當地的一名小學老師,名叫鍾期光,從此,兩人成爲革命親密戰友,建國後一起成爲開國上將。

1929年3月,傅秋濤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

入黨後,傅秋濤一直活躍在湘鄂贛地區,擔任湘鄂贛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務,參與領導了湘鄂贛蘇區的反“圍剿”鬥爭。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傅秋濤則留了下來,繼續領導湘鄂贛地區的軍民堅持遊擊鬥爭,並重新組建紅16師,雖然在國民黨的重兵“圍剿”下損失慘重,但仍然堅持武裝鬥爭,保存了革命力量。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的遊擊隊改編爲新四軍,包括傅秋濤領導的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遊擊支隊,新四軍成立後,傅秋濤擔任第1支隊副司令員兼第1團團長。

隨著抗日戰爭的持續進行,國民黨對我黨的態度發生劇變,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刁難我軍,試圖阻礙革命事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于1941年1月爆發了著名的“皖南事變”。

在突圍的過程中,我軍損失慘重,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第二縱隊司令員周桂生、第三縱隊司令員張正坤都先後遇害或犧牲,只有第一縱隊司令員傅秋濤率領部隊成功突圍,從而保存了新四軍的基幹力量,成爲傅秋濤的功績之一。

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重建後,傅秋濤被任命爲第7師副師長,在黨的領導下,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傅秋濤先後擔任魯南區黨委書記、魯南軍區政治委員等職務,成爲陳毅的得力助手,曾動員人員對淮海、渡江戰役進行大力支援,爲華東地區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成立,傅秋濤被任命爲山東分局第一副書記、山東軍區第一副政委,成爲康生的副手,由于康生一直在青島休養,其實,山東分局的主要工作是在傅秋濤的領導下進行的。

新中國成立後,傅秋濤升任山東分局代理書記兼山東軍區政委,這個山東分局代理書記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山東省委書記,也就是說,當時的傅秋濤實際上是山東省黨軍一把手。

不過,傅秋濤沒有在山東待太長時間,1950年,傅秋濤被調到中央複員委員會任秘書長,主要負責數百萬複員軍人的安置工作。

1955年,傅秋濤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爲開國上將。

與此同時,這一年,傅秋濤轉入總參謀部工作,先後擔任隊列部部長、動員部部長等職務,爲國防後備力量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1975年,傅秋濤出任總參謀部顧問,並當選爲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于1981年8月2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4歲。

0 阅读: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