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都跟隨朱元璋征戰,立下不少軍功,這二人結局令人意外

書童讀史 2024-05-07 22:41:40

在朱元璋渡江過程中,巢湖水師發揮了重要作用,趙仲中,趙庸二人,就是曾經在巢湖結水寨,後來他們歸順了朱元璋。

趙仲中是趙庸的哥哥,兩人歸順朱元璋後,爲朱元璋立下了不少功勞。因爲這些功勞,趙仲中被晉升爲行樞密院佥事。

看起來順風順水,但是天有不測風雲。

在陳友諒攻打安慶時,趙仲中選擇了棄城逃走,回到了龍江。趙仲中逃生,這給朱元璋出了難題。

一方是自己的手下將領,一方是律法。

按照律法,趙仲中棄城逃走的行爲,是死罪。

朱元璋手下的另一位大將常遇春,他不忍心看著趙仲用被賜死,他請求朱元璋給趙仲用留一條活路。

但是朱元璋最終還是選擇了按照律法執行。

盡管趙仲用是自己的將領,朱元璋還是殺了他。

在朱元璋看來,如果不嚴格按照律法執行,以後的人,再棄城逃走,就沒有辦法再懲罰那些人了。

朱元璋在處理這件事上,還是考慮了他的弟弟趙庸的處境。殺了趙仲用後,把官職授予趙庸。

從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來,朱元璋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武夫,他一方面按照律法執行,以警示後來人,一方面又考慮到法外的人情。

朱元璋的做法是有效果的,雖然朱元璋殺了趙仲用,但是趙庸也沒有記恨朱元璋,反而繼續發揚了作戰勇敢的風格,後來收複了安慶,攻下了江西諸路,趙庸進封參知政事。

後來在康郎山之戰裏,趙庸,俞通海、廖永忠等以六只船深入敗敵。

在元末征戰的過程中,趙庸立下了一系列軍功。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趙庸仍然在征戰的路上。他跟隨常遇春北追元帝,在歸途中,常遇春突然病死。常遇春的死,震驚朝野,常遇春死得很突然,死時年僅40歲。

常遇春死了,軍隊不能亂,于是趙庸被任命爲副將,他同李文忠率領士兵攻打慶陽。

明軍到了太原,元軍在猛烈進攻大同。形勢危急。

趙庸沒有亂,李文忠也不愧是戰場上久經考驗的大將,兩人商量了下,定了個策略,先去支援大同。

他們對元軍的進攻也很順利,後來在馬邑擊敗了元兵,並且擒拿了元將脫列伯。

洪武三年,趙庸又同李文忠一起北伐,出野狐嶺,攻克應昌。

但是後來,趙庸被人揭發在應昌私自納奴婢。

這一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按照趙庸的功勞,封公也是可以的,但是就因爲在應昌私自納奴婢,趙庸沒能被封公,趙庸被封爲南雄侯。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了六公,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

封公的這六人裏,李善長後來因胡惟庸案被誅殺,徐達是善終。野史說的朱元璋賜徐達蒸鵝導致徐達之死,野史說法就純屬無稽之談。

李文忠也算是善終,但是朱元璋懷疑他被人毒害,在李文忠死後,給他治療的醫生和醫生家屬跟著倒黴。

馮勝被賜死,但是從史料的記載看,馮勝其實還是死于朱元璋的猜忌。鄧愈是善終,但是鄧愈的兒子鄧鎮,因爲受到李善長的牽連被殺。

鄭國公常茂,他是常遇春的兒子,他能被封公,也是因爲常遇春的功勞,此人和他的嶽父馮勝,在北征途中産生了巨大的分歧,回來後,兩人互相揭發對方,馮勝被收回了大將軍印,而常茂也被安置龍州。洪武二十四年,常茂死。

從這六位的結局看,就算身居高位,在朱元璋的手下,想善終,也不容易。

洪武三年,巢湖水師的另一個代表,廖永忠,也沒能封公,廖永忠被封爲德慶侯,從朱元璋的解釋看,廖永忠沒能封侯,和韓林兒的死,是有關系的。

而韓林兒的死,究竟是廖永忠自作主張,還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指示,殺了韓林兒,是個有爭議的事。

洪武二十年,趙庸以左參將的身份,跟從傅友德征討納哈出。

洪武二十三年,趙庸以左副將軍的身份跟從燕王出古北口,乃兒不花投降。

看起來一切順利,但是回來後,趙庸被打入了胡惟庸黨。

趙庸死,爵位也被除。

趙仲用、趙庸兄弟二人,都是死在朱元璋的手裏,趙仲用因爲棄城逃走,被賜死,趙庸,被扯進了胡惟庸案,也死了。

關于這兄弟二人的描述,其實正史的記載是比較少的,我不知道爲什麽趙庸會被牽連進胡惟庸案裏。

胡惟庸案持續多年,不少人是莫名其妙地就成了胡惟庸黨的一員。

不受約束的皇權,一旦朱元璋變臉,哪還記得昔日的那些情誼。那些軍功,在朱元璋的猜忌之下,反而成了催命符。

明史上有一句記載,“而胡惟庸、藍玉兩獄,株連死者且四萬。”

史料參考:《明史》《明太祖實錄》

圖片來源于網絡,謝謝。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