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抽檢不合格,撈王正在擺爛?

銀箭財經 2023-11-30 13:51:20

撈王,可能已經走上下坡路了。

前不久的11月9日,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公布了25批次的食品不合格情況通告,其中撈王(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南京紫悅廣場店自消洗的複用餐具(筷子),大腸菌群和陰離子合成洗滌劑(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計)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規定。

餐具清洗的疏漏,可以說是餐飲企業常見的問題。但“千裏之堤潰于蟻穴”,其影響終究不算小。

尤其是對2021年、2022年兩度追逐港股IPO,卻至今沒有後續消息的撈王,這是否已經意味著IPO無望,企業已經開始擺爛了?

一、拖延至上市申請失效,撈王IPO只是借口?

回顧撈王的IPO曆程,總會給人以“怠惰”的感覺。

2021年9月,撈王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但隨後整整6個月時間裏,撈王都沒有更新招股書。最終由于違反相關規定,港交所在2022年3月1日宣布撈王上市申請失效。

然而就像是一個裝睡的人忽然被叫醒,申請失效後,撈王立刻于3月14日向港交所遞交了第二份申請,以及那份拖延了6個月的招股書。

如此前倨後恭的態度,對國內排名第一的粵式火鍋連鎖品牌而言,多少有些難以理解。

要說重視IPO的話,爲什麽會拖延6個月,硬生生把上市申請拖到失效?但要是不重視的話,失效後只過了十幾天,就又把招股書做了出來,急不可待地開始了第二次IPO?

總不能是因爲不會做招股書,磨了6個多月,直到錯過“死線”後才勉強做出來吧?對于有上市意願的企業而言,這未免也太過兒戲了。

從招股書的賬面上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撈王公司全年營收近13億元。然而,其年內利潤卻呈現出高台跳水般的下滑趨勢,由2020年的6744萬元左右降至1396萬元。

不過經營利潤的下滑,並不是撈王在上市道路上躊躇不前的主要原因。

自2009年創立以來,撈王餐飲集團已成功發展出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包括鍋物料理、鍋季以及心靈肚雞湯。至2023年,撈王集團共計擁有超過150家餐廳,遍布全國30多個城市。

截至2022年初,撈王旗下餐廳以鍋物料理爲主打品牌,共計約146家;鍋季和心靈肚雞湯則分別擁有2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撈王餐飲集團的核心業務板塊之一,鍋物料理的業績表現並不理想。據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至2021年,鍋物料理的翻台率逐年下降,分別爲3.0、2.5、2.3。

與此同時,各餐廳每日平均客戶人數也呈現下滑趨勢,分別爲285、236、211人;相應的日均銷售額也由3.61萬元下滑至2.73萬元。這一趨勢可能預示著撈王餐飲集團在未來需要對其業務策略進行深度調整和優化,以應對當前市場的挑戰和壓力。

通過天眼查也能看到,撈王近些年頻繁涉及侵害商標權糾紛和勞動合同糾紛,側面也暴露了經營層面的“進退失據”。

同時,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撈王仍然保持著34家的淨增門店數量,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一年後,這個數據卻是下降到了20家。再加上撈王2021年的淨利潤,出現了接近79%的大幅跌落,很難保證到了2023年,撈王是否也會拿出一份嚴重虧損的財務報表。

考慮到火鍋店的盈利模型中,大部分連鎖品牌都是通過持續開新店來吸收加盟費,以及通過新店開業活動吸引的短期客流量來支撐整體運營。

撈王顯然也沒有走出“以店養店”的困境,對其而言,IPO的價值主要集中在募集更多資金,來支撐起新店開設的成本費用。

根據撈王在招股書中披露的經營計劃,如果2022年成功上市,並能夠獲得足夠的資金,他們將開設44家店鋪,並預計在兩年內擴大到80家店鋪的規模。

可惜直到2023年底,撈王的IPO依舊遲遲沒有動靜,這一計劃顯然也趨于流産。

以如今火鍋業內的高度內卷,撈王就算真的“擺爛”,也算是情理之中。

二、“以店養店”死循環,救不了高度內卷的火鍋店

借助融資來“開店求生”,對火鍋品牌並不是最優解。

回顧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這兩家港股上市的火鍋企業,都是因爲大規模關店導致了巨額虧損。雖然這看起來是巧合,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似乎也揭示了一種必然性。

實際上,火鍋類餐飲企業之所以生存環境越發艱難,除了疫情因素導致門店營收下降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爲盲目擴張。

火鍋類餐飲企業在當前所面臨的艱難生存環境,其背後原因除了疫情導致的門店營收下降之外,更主要的還是盲目擴張。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左右大量資本湧入火鍋行業以來,國內已經擁有了超過40萬家火鍋店。如果再考慮到一些中小品牌和個體商戶,這個數字甚至可能翻一番。

標准化、快速複制擴張以及廣泛的受衆群體,使得火鍋行業成爲資本關注的焦點。然而,這種盲目擴張導致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許多火鍋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維持生計。

在短短數年間,火鍋店的數量急劇增長,已經達到了消費市場的承受極限。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營銷成本不斷攀升,而火鍋店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則大幅下滑。

然而,衆多火鍋企業,特別是大型連鎖品牌,卻選擇了逆勢擴張,不斷加大新店的開發力度。他們的目的或是預判疫情結束時間並提前搶占市場,或是依靠資本的幫助,采用“以店養店”的模式來緩解經營壓力。

然而,後果卻是顯而易見的。國內火鍋市場已經接近飽和,難以接納更多的火鍋店。隨著餐廳數量的增加,門店租金、員工薪酬、水電費、食材費等經營成本也迅速上升,而營收卻難以跟上成本增加的速度,最終導致了盈利下降甚至虧損。

因此,我們可以認爲,“以店養店”對于現階段的火鍋行業而言,更像是一個導致惡性循環的策略。唯有提升品質和自身競爭力,才能在市場立足。

然而,提高品質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豪華裝修或者高價聘請大廚。實際上,許多成功的火鍋店都是以平價、親民、口碑等優勢贏得消費者的青睐。這些火鍋店通常會提供高品質的食材、獨特的鍋底和特色小吃,同時還會提供優質的服務和舒適的環境。

就像海底撈一樣,其品牌特色還在于火鍋之外的附加屬性,以及顧客體驗和服務。因此,注重員工的培訓和管理,增強員工的服務意識和專業素養,未嘗不是一條可複制的成功道路。

無論如何,既然IPO遲遲沒有消息,還是希望撈王能夠正視自身優缺點,努力實現差異化競爭吧。

0 阅读:0

銀箭財經

簡介:洞察商業邏輯,明悉商業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