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聖心法除煩惱咒

儒釋道國學 2023-12-07 22:03:19

聖人所以成聖,因爲有此心法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全書快研究完了,從前面各章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孟子始終沒有出來做官,沒有擔任職務;他是以師道自居,指導當時的諸侯們,走上王道的政教合一之路,以達到人文文化的最高點。由于曆史的演變,人心的墮落,無可奈何,使他的這個願望落空了。不過他個人並沒有落空,他的光芒永存于千秋萬代,和其他的教主一樣,永不衰竭。

現在最後一章,是他在講完外用之道以後,講傳心的心法。孟子之所以成爲聖人,因爲他有傳心的心法,因此,〈盡心〉這一章書,非常重要。這一章以〈盡心〉爲篇名,是以全章第一句話作題目,正是扼要點明重點之所在。

他一開頭就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幾句話,就非常重要了,認真研究起來,十幾年也不能研究完,也許一輩子都鑽在其中了。

我們先從文字上研究,什麽叫做「盡心」?大家平常都會講的一句話:對這件事已「盡心」了;就是說,一件事情做完以後,成敗是另一問題,而去做的人,心總算盡到了。也就是用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盡」就是到底了、到盡頭了。依這個觀念來解釋孟子的話,就是我們把自心的作用,已反省觀察到底,然後可以發現人性是什麽了。

後來佛學進到中國,禅宗提倡的「明心見性」,也同這裏的「盡心知性」的觀念有關。佛學的《楞嚴經》所說的「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把明心與見性,分爲兩個層次來解說。乃至玄奘法師所宏揚的唯識法相的最高成就「遣相證性」,也是把心與性分做兩個層次。孟子生活的時代,佛法還沒有進到中國,佛法正式進入中國,是在孟子之後八九百年到千年之間。所以孟子是在佛法進來以前,就已經提出來先要「盡其心」,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來,然後才可以「知其性」。這是「明心見性」這個辭句的根源,能做夠「盡其心」「知其性」,就可以「知天」。「天」,不是老太太們說「上天保佑」的天,也不是太空科學所研究的那個天象的天,而是包括了形而上的本體與形而下的萬有作用;也等于佛法所說整體法界的代號,學問之道就在這裏。……

動心忍性是道的用,道的體是「盡心知性」。後來佛法進入中國,叫做「明心見性」;到了漢朝以後儒道分家了,道家叫做「修心煉性」。性要鍛煉,等于佛家禅宗所說的「就是這個」,得道是「這個」,跌倒是「這個」,爬起來也是「這個」。「這個」是什麽?說是悟了,就像一塊石頭裏面含有金子,也就是從金礦裏挖出來的石頭,裏面可能有金子。可是幾千億萬年,無數劫以來,金子被泥土裹住了,黃金和泥土混在一起,必須經過一番烈火的鍛煉,才能把光亮的黃金從中取出來,而將泥土——這些習氣,化爲灰燼。所以道家說要「修心煉性」,先要修煉,在動心忍性或明心見性之間,不經過修煉是不行的。

儒家的修煉爲「存心養性」,孟子這裏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的是什麽心?存一個仁心、善良之心,一個純淨無瑕,猶如萬裏青天無片雲的天理之心。而養性,把人性原來善良的一面,加以培養、擴大、成長。所以後世儒家闡述,在起心應用上,要做到「親親,仁民,愛物」,這是儒家和佛家各自表述不同的要點。

——南懷瑾先生《孟子與盡心篇》

煩惱的時候念這個,比念咒更有妙處!

世界上每個人對現實的人生,都是不滿意的,當遭遇不好時,或者怨天或者尤人。孔子曾說過,人應該不怨天不尤人,這是最難做到的學問修養,有時明明自己錯了而不知道,或反省不出來,于是就怨天尤人。

信宗教的人也會說,我再也不信上帝,或者不信菩薩了。其實講這樣的話,已經是最大的怨天尤人了,因爲在他心理上是認爲自己沒有錯,錯在上帝、菩薩或他人。

再不然,正如現在報紙上說的,我沒有錯,這是社會問題,是社會的錯。試問社會是誰的?社會只是一個名詞,是人群結合在一起的大衆,叫做社會。換言之,社會即是人群,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呀!明明是自己個人的錯,爲什麽推過給社會人群呢?……

其實人性都是善良的,做錯了事,立刻會臉紅一下,但不到兩秒鍾,就認爲不是自己的錯,錯的都歸之于他人。認爲如果不是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就不會這樣錯,歸根結底,總認爲是別人的錯。人就是這樣既不會反省,又常會遷怒他人。

真正的修養,在動心忍性之間,能夠確實檢查出自己的錯誤,然後“順受其正”,所受的一切遭遇,不怨天不尤人,不遷怒不二過,這就是正命地活著,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中的正命。

講到這裏,我忽然想到,宋代名儒朱敦儒這兩首《西江月》的詞,非常豁達,非常自在,和孟子“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很有關聯。這是文學中的哲學,大家不妨記住,碰到煩惱的時候,朗誦一番,比求神拜佛的祈禱,或道家、密宗的符咒,更有妙處。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苦安排領取而今現在……“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人生的責任盡到了,做完了,一切盡心了,壽命到了,順其自然就去了,這是“正命”。因好勇、鬥狠、賭氣而死的,就是非“正命”而死。所以爲國家民族而死于戰場的,是“正命”,在中國曆史上認爲,那是爲正義而亡。聰明正直者死而爲神,這神並不是由什麽皇帝封的,而是當時以及後世千秋萬代,共同所敬仰的。

——南師懷瑾先生《孟子與盡心篇》

12 阅读:54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