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是一座什麽山?

最華人 2024-04-27 11:42:35

“蚌埠住了”,相信很多網友都玩過這個諧音梗,但對于蚌埠這座城市卻知之甚少。蚌埠地處淮河流域,皖北地區的中心城市,既是京滬鐵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千裏淮河第一大港。

去年春天,因爲宣傳部門借勢電視劇《長月燼明》的宣推,蚌埠成了網紅城市。

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湧入蚌埠打卡,名副其實的“蚌埠住了”。

蚌埠市民不禁感歎,蚌埠上一次這麽繁華,還是大禹塗山會諸侯的時候。

當年大禹治水成功後,會見諸侯的“塗山會盟”,便是在蚌埠。因而夏朝的興起,也在蚌埠。

這可不是蚌埠爲自己臉上“貼金”,蚌埠和塗山、大禹,還真有著難解難分之緣。

▼位于蚌埠塗山的禹王宮(請橫屏觀看)

神秘的塗山

《左傳·哀公七年》《漢書》《春秋傳》等史書中,都有“禹合諸侯于塗山、執王帛者萬國”和“夏之興也以塗山”的記載。

于是,塗山就和大禹、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緊緊聯系起來。

曆代文獻中,塗山所在地主要有會稽、渝州、濠州、當塗和三塗山五種不同說法,分別在今天的浙江紹興、重慶、安徽蚌埠、安徽馬鞍山和河南登封。

各地都找出一堆的曆史根據,但要屬蚌埠最爲有力。

中國曆史地學理泰鬥譚其骧教授曾說:“記載最古老,而且合理的,還是懷遠的塗山(今隸屬于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

1981年,考古人員在蚌埠塗山南麓的禹會村,發現了一座罕見的城池遺址。

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

●禹會村遺址,又名禹墟,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塗山南麓,與北魏時期《水經注》中記載的禹墟方位吻合

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和采集的標本分析,遺址距今約4100年,與傳說中的大禹時代相符。

在這個遺址中,有多種祭祀遺迹現象,與“禹會諸侯”十分吻合。

其中2000平方米的巨大祭祀台,南北一字排開的35個柱洞,無不證明著這裏曾經舉行過聲勢浩大的會盟祭祀儀式。

● 禹會村“祭祀台基”南北一字排開的35個柱洞

而禹會村,就是當地部落專門舉行大型儀式的地方。

多年的考古發掘,讓蚌埠塗山在幾大塗山中“脫穎而出”,成爲衆多考古學家確信的“禹會諸侯”之地。

中國的塗山有好幾個,但是有考古遺迹的目前卻只有這一處。

禹會村遺址的發現,不僅爲史料記載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揭示出塗山作爲淮河流域文明起源地的悠久曆史。

● 禹會村遺址地理圖

比起五嶽,塗山默默無聞。但從中華文明起源的角度來看,塗山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重要節點。

塗山是大禹治水導淮的基地,從這裏,中國最早的王朝國家雛形誕生,中華文明開始興起。

現在,就讓我們穿越到四千年前,重新認識一下大禹治水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性。

大禹治水

當年,大禹治水的難度和意義遠超你的想象。

大禹治水區域主要黃淮流域,特別是以治理淮河的任務最爲艱巨。

《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從桐柏山的淮河源頭開始,根據地勢和水勢進行疏浚,將洪水引向下遊,東去與泗水、沂水相彙合,最後讓洪水海口流進東海。

從源頭到入海口,長約一千公裏,工程量巨大。最艱難的就屬塗山了,它像一道屏障把洪水阻擋于山之南。

大禹只有鑿山開谷,才能把洪水引出去。不過以當時的條件,僅靠木制石器的工具,鑿山的難度無疑屬于天花板級。

● 大禹像,漢代畫像石拓片,山東嘉祥縣武梁祠出土

大禹是怎麽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的呢?

是通過聯姻的方式。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裏有個動人的傳說。當時洪水泛濫,大禹三十歲還沒有娶妻,行至塗山時,一只九尾白狐突然出現。

大禹不禁想到了當地流傳的歌謠:“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爲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

白色,和禹的衣服顔色相同。九尾,有稱王九州的象征。塗山部族美麗安康,所來賓客是君王。塗山女子嫁到哪裏,哪裏就會昌盛興旺。

大禹認爲九尾白狐的出現是吉兆,便迎娶塗山氏之女,夜月一簾幽夢,桑林皆染柔情。她嬌羞地望著夫君,他寵愛地喚妻子爲女嬌。

● 2022年4月中旬,第一部《中國禹迹圖》發布,全面地描述了中國各地的大禹遺址和禹迹文化風貌

實際上,大禹娶女嬌有政治上的需要:一是開山引水必須得到當地人支持,二是與女嬌所在的塗山氏國聯盟,東夷塗山氏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能夠幫助大禹一族治水。

結婚沒幾天,大禹就出去治水了,後來“三過家門而不入”。

女嬌就在塗山南面山腳,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思念:“候人兮猗!”(你知道我在等你嗎,你怎麽還不回來呀?)

雖然只有四個字,卻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首有文字記載的情詩。

● 位于塗山上的啓母石,又名望夫石

有了妻子的全力支持,大禹帶著族人劈山導淮,將荊塗山一分爲二。

《水經注》記載:“禹以桐柏之水泛濫爲害,鑿山爲二以通之,進兩岸鑿痕猶存。”

蚌埠的荊山峽至今還在,也是塗山才是大禹治水基地最有力的見證。

● 塗山和西側的荊山隔河對峙。攝影/陳昂

大禹疏通塗山峽,不僅對塗山國有利,更惠及子孫萬代,造福了整個民族。

因爲大禹不只一個疏導洪水的工程,更是促進農耕文明發展的系統改造。

疏導的洪水通過灌溉水渠,滋潤著土地,滿足了水稻的生産需要。古代先民從小規模水稻種植逐漸過渡到大規模灌溉,原始農業開始向傳統農業過渡。

大禹治水,平息了“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無數”的水患,也爲中華大地開始出現第一個王朝國家打下了物質基礎。

第一個王朝國家

治水成功,糧食迅速增加,大禹部落便迅速的崛起,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天下就是大禹的了,于是就有了“天子之位”之說。

當了天子,就要接受諸侯的朝見。《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合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可見當時夏部落的號召力。

● 大禹畫像,南宋馬麟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禹接受諸侯朝拜的地點,就是蚌埠禹會村,這點在晉《太康地志》清楚記載:塗山西南又有禹會村,蓋禹會諸侯之地。

大禹選擇在塗山召見諸侯的有兩個原因:一是要加強對東部各部落領導;二是有妻子娘家塗山國作爲堅實的後盾。

本來夏部落只是由十來個近親部落發展而來,勢力不大,但有了女嬌娘家塗山國的支持,夏部落迅速強大起來。

但防風氏部落不服氣,故意挑戰領導權威,于是大禹誅殺了防風氏的首領。蚌埠當地至今還有“屍倒九母,遺骨專車,血流上下洪(紅)”的傳說。塗山腳下的上洪、下洪兩地名因此而來。

當然,一個人倒下屍體能占九畝地,遺骨都要專車來拉,鮮血如同洪水,雖然過于誇張和神化,但是也能反映出當時大禹部落與防風氏部落鬥爭時的慘烈。

掃除了障礙,大禹就可以號令天下諸侯,“大證立焉”“統一憲度,省方宣教”(柳宗元《塗山銘》),統一的局面開始形成。這爲以後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礎。

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夏之興也以塗山”。

大禹精神

女嬌不僅是抹白月光,更是個女強人。大禹出去治水的時候,女嬌便在家一邊幫助父親治理塗山國,一邊教育兒子。

她采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灌溉農業社會制度,爲以後夏朝建立起了示範的作用。

● 啓的誕生地台桑,位于塗山之上

她對兒子更是“獨名教訓”,啓長大後,繼承了父親的智慧和母親的品德。

大禹去世後,天子之位空了下來。按道理,還是應該采取以前的“禅讓制”。所謂的禅讓制,就是由各氏族首領輪流擔當,公平合理。

但是因爲啓,這個制度被打破了。

大禹曾推舉臯陶爲繼承人,但臯陶先于大禹去世,之後大禹又選了伯益。

但在中原夏人眼中,啓是大禹的兒子,是夏人。在東夷人眼裏,啓是女嬌的兒子,屬于東夷人。夏、夷兩大部落都支持啓,于是,中國曆史改“禅讓制”爲“世襲制”,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就誕生了。

● 雪中塗山。攝影/陳昂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世襲制的創始,是社會發展中華時代的大進步(範文瀾《中國通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先河。

這一切,都離不開大禹治水。因此大禹的功勳,被後世銘記。

漢高祖劉邦曾途經蚌埠,登上塗山,命人興建禹王宮,緬懷大禹的功德。

宋代大文豪蘇轼,曾經兩次前來禹王宮拜祭大禹,留下千古名篇。

● 塗山禹王宮的大禹祭祀活動。攝影/陳昂

如今的禹王宮依舊矗立在塗山之巅,面對山上松柏蔥郁滄桑,山下渦淮彙聚東流,還在講述著大禹“敢于鬥爭、艱苦奮鬥,因勢利導、科學創新,公而忘私、以人爲本”的精神。

這種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動力。

這種精神,曆經華夏民族風雲激蕩的四千年曆史,仍在激勵和鼓舞著我們——

面對漫漫長路,不畏險阻,迎難而上,砥砺前行。文/朗博

0 阅读:71

最華人

簡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最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