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最詭異的昏招:劉伯承直接看樂,白崇禧看後無奈選擇擺爛

陶陶讀曆史 2024-05-10 13:31:53

國民黨在淮海戰役中,可以用昏招叠出來形容。論及最詭異的昏招,恐怕只有國民黨那空前絕後的“十字陣”了。那麽這個犯了兵家大忌的十字陣,又是如何形成呢?

一、

淮海戰役前夕,南京國民政府已然岌岌可危。當時遼沈戰役已經進入最後階段,47萬國民黨精銳即將灰飛煙滅。當時百萬東北野戰軍必將入關,當關外熊虎之師殺入中原,恐怕國共內戰的大局就應該定下了。

然而蔣介石和他的幕僚們沒想到的是,剛剛解放濟南不久的華東野戰軍也發動了他們的戰爭齒輪。作爲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剛剛向毛澤東鬥膽直陳,要求集中華野、中野的主力縱隊,決戰于淮河以北,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消滅國民黨主力。

對于粟裕宏大的構想,雄才大略的毛澤東給予了首肯。隨後他大手一揮,將華野16個縱隊的強大兵力都交給了粟裕。粟裕得令後,立即指揮華野全軍完成戰術展開,兵分多路南下,吹響了國共決戰的號角。

反觀國民黨那邊,又會做出如何應對。就在粟裕大軍即將南下之前,國民黨曾制定了一個宏大的反攻計劃。

當時,華野和中野還未集中,杜聿明想趁此機會先發制人,攻擊華野,殲其一部,以改變被動局面。

就當杜聿明決定將此機會告知蔣介石之時,蔣介石卻將他另做他用,即撤回蟄伏在葫蘆島的東進兵團,以免他們被東野包圍並殲滅。無奈之下,杜聿明只好北上,不過好在他確實不辱使命。使用暗度陳倉之計,將東進兵團撤了回來。

等杜聿明回到徐州,他原本的反攻計劃已經耽誤了20多天,反而被粟裕先發制人、占得先手。

杜聿明走前,已經對戰場進行了布置。豫東、濟南戰役結束後,國民黨上下並沒有感到悲觀。從始至終,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集團都極度高估自己的力量,低估解放軍的實力。在他們看來,失敗只是一時,國軍依然能占據戰場的主動權。

在陣型上,國民黨仍擺出一副攻擊的狀態,即將部隊主力沿隴海路一字排開,擺出一副常山之蛇的模樣。若國民黨軍主動攻擊,這樣的排布並無問題。然而當華野16個縱隊南下,這個陣型就非常不妙了。

都說一字長蛇陣,擊首則尾至,擊尾則首至,擊腰則首尾皆至。這種說法看似很完美,但做起來非常難,這需要指揮官對軍隊的完全掌控,需要一支訓練有素、進退有度、不驕不躁的軍隊。但是國民黨軍顯然達不到這個要求。

爲了穩妥起見,就必須變陣。國軍最高統帥部,認爲戰線應該以徐州爲作戰核心,主力沿津浦路南北機動,放棄隴海路東部據點如海州、新安鎮,甚至碾莊,曹八集。保有宿縣等鐵路重要據點,黃百韬兵團、邱清泉兵團集中徐州附近作攻勢防禦。

從陣型來看,就是從東西走向變成南北走向。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對的。守江必守淮。通過津浦路的運力,補給可以源源不斷送至前方。徐州方面集結黃百韬、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兵團,形成一個打不散、咬不動的“大鐵坨”,就算華野有40萬大軍,也是不好啃的。

死亡十字陣

計劃雖然完美,但執行起來很難。就比如國足,我敢說任何一個中國國家隊的球員,在野球場上都像馬拉多納、梅西一樣,任何動作都能信手拈來。但若與比自己強或勢均力敵的對手對抗,他們的動作就會處處變形、顧此失彼、讓人發笑。

同理,國民黨軍確實有能人,制定計劃的能力也確實不錯。但是粟裕和華野又如何會讓你輕松地完成這些計劃,必然會出兵掣肘。

因此國民黨軍的變陣,很快就引發了一場必敗的災難……

二、

在中原,國民黨軍主要分爲徐州“剿總”和中原“剿總”,分別由劉峙和白崇禧統帥。國民黨高層發現,中野有向華野靠攏的意思,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1948年10月22日,何應欽召集顧祝同、郭汝瑰等人開會,討論中原戰局。何應欽認爲,華野和中野已經有協同作戰的可能,而國民黨軍分屬華中、徐州兩個“剿總”,分兵對合兵,很容易被各個擊破。與此同時,徐州的劉峙上將是個軍事思想過時、唯獨只剩忠誠的庸碌之將,挑不起整個中原的重擔。因此何應欽認爲,應該將華中、徐州兩大“剿總”統一指揮,而指揮者應由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擔當。

相比于劉峙,白崇禧的軍事才能無疑要高明很多。在與中野的戰鬥中,白崇禧占盡了上風,中野大軍在大別山幾乎站不住腳,最終在極度困難之下不得不退出群山。有如此優良的戰績,白崇禧無疑是統一指揮的最佳人選。

更何況將徐州和華中兩大“剿總”統一,本就是白崇禧一直以來的主張。白崇禧卸任國防部長後,就任“華中剿總”司令員。

白崇禧認爲,解放軍如果大舉南下,國共在中原必有決戰。守江必守淮,因此華中“剿總”的總部理應設置蚌埠。同時,中原大軍必須統一指揮,不得分割,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五省聯防,才能有效部署軍隊,與共産黨決戰。

然而當白崇禧提出自己的建議,蔣介石卻不置可否,反而將華中戰區一分爲二,即“徐州”“華中”剿總。聽到這個消息,白崇禧是震驚的,徐州乃四戰之地,作爲攻勢的起點是可以的,然而戰局一旦處于守勢,徐州易攻難守的弱點就暴露了。而且劉峙才能平庸,如何擔得起中原戰局的重任。

于是白崇禧向蔣介石直陳:“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必敗無疑。”結果蔣介石根本不聽。原來蔣介石的政敵李宗仁競選副總統,白崇禧曾出了不少力,蔣介石對他怨恨著呢?哪會聽他的話。白崇禧一旦總領中原軍政,豈不是會和李宗仁聯合在一起向自己逼宮?這可不行。

白崇禧見計不得用,于是賭氣避走上海,不肯接受“華中剿總”司令的任命。還是蔣介石派人好說歹說,才說動白崇禧到漢口上任。

而淮海戰局的結果也充分說明,白崇禧的構想確實更高明、更穩妥。在何應欽看來,亡羊補牢、尚未晚矣。如今將華中“剿總”與徐州“剿總”合並,白崇禧必會接過指揮鞭。

況且白崇禧帶兵,一向不過10多萬。領導數十萬大軍,一直是白崇禧的夙願。讓他總領中原多個國民黨主力兵團,不正一償他的夙願嗎?

10月23日,郭汝瑰帶著何應欽的計劃飛去北京會見了蔣介石,而蔣介石也表示了首肯。爲了穩妥期間,何應欽的計劃是“暫歸白崇禧指揮”。蔣介石爲了顯示信任和大度,以堅定的語氣說:“什麽暫歸指揮?就叫健生統一指揮下就好了!”

10月24日,何應欽喜氣洋洋地電告白崇禧,讓他即刻統一指揮“兩個剿總”。10月29日,蔣介石和何應欽聯合發來電報,讓白崇禧到蚌埠設立指揮機構,一如白崇禧之前所願。

10月30日,南京召開會議,蔣介石招白崇禧來甯參會。會上,白崇禧滿口答應統一指揮,還對華中“剿總”做了一些變更性部署。

然而僅僅一天後,情況卻發生劇變。當郭汝瑰報告完徐州“剿總”的兵力部署後,白崇禧突然顯現出一副思慮重重的模樣,然而又突然變卦:

“你們要我統一指揮,無非就是爲了調動12兵團嘛!你們把12兵團調去就是!”

白崇禧此言一發,舉座皆驚。統一指揮不是白崇禧一直主張的嗎?怎麽突然撂擔子不幹了?

有些學者認爲,白崇禧出于桂系軍閥的本位利益,存心拆蔣介石的台,讓他出洋相。但實際並非如此,白崇禧和蔣介石確實有矛盾,但共同利益更多。白崇禧在台灣也一直跟他的兒子白先勇強調:“總統還是很器重我的!”

白崇禧和蔣介石一樣,都是堅定的反共分子。412反革命政變,白崇禧于是首犯之一。大別山期間,白崇禧殺起共産黨來也是毫不手軟。白與蔣只是門戶之見;但白與共産黨,則是仇敵之間的對決。白崇禧絕不會真正做拆台之事。

那麽問題來了,白崇禧爲何變卦呢?

三、

對于這個答案,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給出真正的解釋。在台灣,白先勇曾問父親,當時爲何不接過指揮權呢?

白崇禧解釋,他答應接過指揮權時,還未全盤通讀國軍的部署。但當他真正了解國軍陣型的擺放,卻倒吸一口涼氣。

前文也提到,爲了應對華野南下,國民黨做出了變陣,徐州“剿總”部隊由東西走向變爲南北走向。但是具體執行,已經出現了巨大偏差。

國民黨的幾個兵團擺布在隴海線和津浦線上,各一字排開,形成了一個“十字”,而這是首尾難以呼應、互相難以救援的“死十字”。而此時,華野大軍已經如同一個巨扇般包了過來。國民黨面臨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風險。

對此,解放軍方面的劉伯承也洞若觀火,他哈哈大笑地說:這是國民黨的“死十字”。蔣介石不是信基督教嗎?他到時候就將被釘死在這個“十字架”上。

如今不利的態勢已經形成,數十萬大軍的調動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于是白崇禧向何應欽坦言:

“徐州剿總”如此部署兵力,要想把它改變已經時不我與了。”

白先勇評價:

“十月三十日晚父親所做的決定,拒絕指揮徐蚌會戰,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艱難,但事後看來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擇。那天晚上,父親心中必然經過一番天人交戰的煎熬。綜觀父親一生,由統一廣西、北伐、抗日,身經百戰,往往能以少擊衆,以險取勝,以戰略見長,故贏得“諸葛”美名,無論如何艱巨任務,從未退避。徐蚌會戰之前,父親早已提出“守江必守淮”、“統一指揮”、“五省聯防”的大戰略,並警告如將華中戰區分裂指揮,則這場戰役必敗無疑,可惜父親這套有遠見的戰略不被蔣介石采用。如今事到臨頭,陣前換將,戰略部署全盤錯誤,而且時間已不容許更改計劃,父親評估:這必是一場敗局,即使他出任指揮,也無法挽救。”

僅僅六天後,淮海戰役就爆發了。

四、

一如白崇禧所料,淮海戰役打從一開始,就是個必敗之局。在“死亡十字”上,國民黨軍的每一步都步步驚心、如履薄冰,容錯率極低,稍微犯了個錯誤,就會被圍攻、被全殲。首先倒黴的,是黃百韬兵團。

就當黃百韬兵團向西行進之時,一個巨大的意外發生了,張克俠、何基沣突然發動起義,截斷了黃百韬西去的通道,徐州東北門戶大開。此時杜聿明還沒從東北回來,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發揮了他“豬將”的本領,將原本駐守于碾莊圩的李彌兵團調往了徐州。由此,黃百韬失去了與李彌兵團合兵的機會,徹底被孤立了起來。11月11日,黃百韬兵團徹底被圍。

就在這時,蔣介石電令“華中剿總”立即調兵參加淮海戰役,解黃百韬之圍。白崇禧心知這個舉措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從行程來看,華中“剿總”的12兵團、第三兵團和王淩雲的兩個軍若要支援徐州,必須經過中野的控制區,很有可能被圍殲。而且這些兵團調走後,武漢、宜昌就可能保不住了。

但最終,白崇禧還是放走了12兵團,畢竟這是中央軍主力部隊,白崇禧自己也不太指揮得動。就這樣,黃維兵團在蔣介石的指揮下東行,結果果然被中野圍困在東西長20裏,南北寬15裏的狹長地帶。

此時白崇禧手上還捏著10萬大軍,當戰事逐漸吃緊,著急上火的蔣介石又盯上了白崇禧兜裏的那點兵。

他命令白崇禧立即將張淦的第3兵團經潢川支援。白崇禧一聽更急,這不是“葫蘆娃救爺爺,一個一個送嗎?”于是白崇禧竟硬頂了回去。

在電話中,白崇禧和蔣介石展開了第一輪對罵。無論蔣介石如何強逼,白崇禧就是不肯松口。蔣介石說:“如果徐州失利,將整個瓦解!抽調後,萬一武漢出了什麽問題,不要你負責。”結果白崇禧只是冷冷地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蔣介石見白崇禧不肯就範,只好舍近求遠,命駐紮在鄂西的宋希濂14兵團馳援。結果14兵團第28軍、20軍到達漢口時,白崇禧卻出面阻止,就是不讓調,在何應欽的苦心勸告之下,白才勉強松口。

接著蔣介石又令第2軍由漢口開往南京,第2軍戰力很強,全部美式裝備,是蔣介石二線精銳部隊。爲了防止白崇禧掣肘,蔣介石電令第二軍軍長陳克非:“該軍向南京行進途中,如無我手谕或另有電令,不接受任何人指揮,亦不改變計劃……”這裏的“任何人”,其實專指白崇禧。

白崇禧聞訊卻說:“共産黨進攻襄樊,必須控制2軍于宜城、荊門一帶,而以第79軍、第15軍向北采取攻勢。”白揚言如果蔣介石調走第二軍,他就撂擔子不幹了。

爲了此事,蔣介石和白崇禧展開了第二場罵戰。蔣介石痛罵白崇禧不服從命令,白卻說:“合理的命令我服從,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雙方交鋒了幾十個回合,一次電話講了半個小時,卻毫無結果。蔣介石憤怒地將電話砸在地上,用甯波土話大罵:“娘希匹!”

最終,14兵團和第2軍均未趕上淮海戰役,也改變不了國民黨的必敗戰局。

對于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的表現,蔣介石嫡系將領指責他是“黃鶴樓上看翻船”。陳立夫更是恨恨地說:

“敵軍自山東濟南進攻,而李宗仁桂系的軍隊卻按兵不動。除了按兵不動,還對蔣公不客氣,白崇禧打了電報違抗命令,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蔣公直屬部隊被打垮,剩下的就是他們的部隊了,所以他們的居心十分可恨。”

在筆者看來,白崇禧的用意並非如此。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方面,都有意無意地誇大蔣白之間的矛盾,卻忽視他們合作的一面。否則白崇禧又如何會在得罪蔣介石後,放心大膽地逃往台灣,而不是像李宗仁一樣,去美國當寓公?

白崇禧對于蔣介石確實有看法,他認爲蔣介石打仗喜歡上頭,聽不進正確的意見,軍事上屬實無能

與其讓已經賭紅了眼的蔣介石把所有家底都葬送掉,還不如留下點資本,保住所剩不多的國民黨軍主力。白崇禧自負的認爲,只要自己坐鎮,就可以保住華中地區,起碼可以撐起西南半壁。

事實證明,淮海戰役沒有像遼沈戰役、平津戰役那樣,幾乎把所有力量都梭哈了進去。80萬國民黨軍,還有25萬人撤了下去。不得不說,白崇禧“功不可沒”。

因此白崇禧未必就是爲了門戶私計,其實爲的是南京國民政府的大局。後來到了台灣,當議員彈劾他在徐蚌會戰“見死不救”時,他自我辯解道:

“徐州會戰時,我將華中主力5個軍1個師馳援徐州,大部分都犧牲了,而另一部分軍隊要和劉伯承周旋,無法抽調,怎麽叫坐觀成敗呢?”

白先勇後來爲他父親辯白:

“徐蚌會戰國民黨軍戰敗,流言四起,將敗因歸咎于父親在華中按兵不動,不馳援徐州。這當然是不實的謠言,父親只是代罪羔羊。”

然而即便如此,蔣介石依然對白崇禧遺恨未休。李宗仁赴美後,白崇禧變成爲蔣介石最仇恨的敵人。白崇禧死後,蔣介石在日記裏恨恨地說:

“白健生真幸運,他居然得到了善終。”

3 阅读:115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