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滅秦後,如果不搞分封制,而是搞郡縣制,劉邦還有機會嗎?

琅琊左史 2024-05-21 14:43:50

項羽不搞分封制,連他自己都沒有機會。

秦末各地起兵造反,大都是以被秦滅掉的六國後裔爲名義造反,是要複國。

項羽就是打著楚國旗號。

十八路諸侯王,造反是爲的什麽?爲的是割地稱雄,再現當年戰國群雄囂嚷的時代。

你項羽雖然勢力最大,但還沒資格統帥各路諸侯。

搞郡縣?項羽怕不是腦子有問題。

項羽的目的是先恢複楚國,然後再建立一個諸王聯合體。

這個聯合體有點像松散的邦聯制,諸王各自掌兵權賦稅,遇到問題大家坐到一起有商有量。

項羽的這種想法不能說幼稚,只能說是當時他自己或他的謀士結合當時情況給出的最優選擇。

首先,秦推行郡縣制,二世而亡,可見郡縣制這個新物種還沒有被實踐檢驗過,不大可行。

再者,這麽多諸侯王同時起兵,又大都以複國的名義起兵,如果貿然再實行始皇帝的統一論,這些松散的聯盟立即又會瓦解,天下又會大亂。

故而,先用松散的諸侯王體系穩定各方,待時機成熟再徐圖計議。

可惜,項羽這套諸侯王體系也已經不再適合實際情況。始皇帝的大一統論已經深入人心,各個諸侯王不但想割據一方,還想統一天下。

這個松散的聯盟本就不靠譜,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諸侯王早晚得爭出個大小王。

項羽推翻秦朝,焚毀阿房宮,千秋大業只是邁出了第一步。第二步,他應該學習他想取而代之的秦始皇。穩固基地,恢複生産,收稅征兵,挨個消滅諸侯王。

所以,分封制只是權宜之計,郡縣制才是終極法寶。

項羽當時怎麽想的,我們不清楚,我們只能推測。但很顯然,他想的沒有劉邦想的深。

劉邦是諸侯王中的一個,他占據漢中後,招賢納士,穩定民心,手裏有糧又有兵,他慢慢消滅各個諸侯王,最終楚漢一決雌雄,消滅項羽,一統天下。

劉邦前面有秦國和項羽兩個經驗教訓,怎麽治國心中已經有了門道。

郡縣制和分封制各有利弊,兩者結合不就能趨利避害兩全其美,所以劉邦搞了個郡國並行制。

有的地方實行郡縣制,有的地方實行分封制,這樣那些功臣宿將和自己的兒子們都能有封地,既能安撫勳貴,還能實現大一統,郡國並立,兩難自解。

總之,項羽實行分封制是情勢所迫,實行郡縣制是鞭長莫及。

楚霸王,難啊!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