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戴笠墓被打開,一件寶物出土,一個謎團就此破解,另一個謎團至今無法解開

半壺老酒半支煙 2024-05-08 18:25:40

軍統局副局長戴笠于1946年3月17日墜機于岱山困雨溝,時任軍統局總務處少將處長的沈醉趕到南京的時候,只看到戴笠的親信副官賈金南,從一輛大卡車上抱著一截用白布裹著的東西走下來。

沈醉在回憶錄《軍統內幕·戴笠身亡》中回憶,他打開白布先驚後哭:“這哪裏是個人?完全是段黑炭。幸虧頭還沒有燒掉,模模糊糊還能看清嘴的位置。我想看看嘴裏是否有幾顆金牙,就用手把嘴唇掰開,剛一動,那黑炭般的嘴唇就直往下掉渣。我的手不禁有些發抖,但我還是把嘴扒開,看清嘴裏確實有幾顆金牙,才相信戴笠真的是死了。”

沈醉言之鑿鑿,說那燒得只剩嘴的焦炭就是戴笠,但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爲沈醉說的話未必可信,甚至還有人懷疑沈醉配合戴笠演了一出金蟬脫殼的把戲,真的戴笠並沒有在墜毀的飛機上,而是聽從軍統局東北辦事處處長兼任東北行營督察處處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督察處處長文強(電視劇《特赦1959》中劉安國的曆史原型)的建議,像魯智深假裝坐化一樣“火遁逃生”去了。

上個世紀金子不是那麽值錢(一美元大約等于零點八克黃金),鑲金牙的人很多,沈醉只憑幾顆金牙就確定那段“黑炭”就是戴笠,這有些不合常理。

文強和沈醉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到戴笠之死的前因後果,但兩人的描述卻有很大差異,以至于我們不知道誰說的是真話,直到1951年戴笠墓被打開、一件寶物出土,一個謎團才就此解開,但另一個也因此産生,而且似乎還成了不解之謎,永遠也難以探尋真相了。

文強和沈醉跟戴笠的關系都很好,沈醉是戴笠一手帶出來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文強跟戴笠關系有多好,可能就有人不知道了。

據《文強傳》記載,文強之所以能在軍統期間就正授中將軍銜,戴笠是出了大力的,胡宗南告訴文強:“念觀兄(文強字念觀,過去的人稱字加‘兄’或‘公’而不直呼其名,是一種尊重),策動百萬僞軍反正,比打一個大勝仗的功勞還大呀!我跟雨農(戴笠字雨農)已聯名推薦你爲陸軍中將,安排爲接收華北、東北的要員之一。”

文強在回憶錄中毫不掩飾他對戴笠的感激:“:與我相處十二年,他對我是特殊的對待,我感到他對我是一貫的信任,一貫有禮貌。我沒有向他求過官,卻將我的官階升得比他自己還高還大。”

《文強口述自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參加受降後,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和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兩個人打電報給蔣,說文強抗日功勞很大,應該晉升中將。1949年,蔣正式批准我升爲中將,這一年,我三十九歲。日本人一投降,我那個北方局移交給了徐遠舉,我接手東北,任軍統局東北辦事處處長,對外的身份是東北行營督察處處長。”

按照文強的描述,他是在擔任東北行營督察處處長之前就已經晉升了中將,當時他的職務是軍統局北方區區長兼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肅奸委員會主任委員,說“軍統沒有中將”的人,可能既不知道鄭介民和唐縱,也沒看過沈醉、文強、程一鳴(曾任軍統局行動處少將處長,我方臥底)的回憶錄。

沈醉特赦後寫了一本《我所知道的戴笠》,文強特赦後寫了一本《戴笠其人》,後來這兩本書合集出版,命名爲《戴笠其人》。

沈醉對戴笠之死,表現得好像咬牙切齒:“惡貫滿盈,死于非命……戴摔死後,連著三天大雨不曾停歇,他的屍體便在暴雨中淋了三天三夜。一些未燒掉的東西被附近居民撿走了,經過一再清查,只找出兩件名貴古物,一個是宋雕羊脂玉的九龍杯,另有一柄古劍,雖經烈火燒過,劍柄劍鞘都燒壞了,但劍光仍閃閃逼人,爲不曾多見的寶物。”

沈醉是真恨戴笠還是假恨戴笠,只有他自己清楚,文強在描述戴笠之死的時候,卻是另外一個說法:“戴笠急于飛南京去見何應欽,是爲了拖延蔣來電促返,避開出席被宰割的八人會議(蔣下令召集宣鐵吾、陳焯、李士珍、黃珍吾、戴笠、鄭介民、唐縱開會,商討裁撤特務機構),他想的是出國一遊,希望得到何應欽的支持。”

何應欽和老蔣的複雜關系,熟悉那段曆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他們忽敵忽友,明爭暗鬥一直沒有停止(西安事變時何曾想借刀殺蔣),戴笠在那個敏感時期想私會何應欽而不先去見老蔣,這件事本身就透著蹊跷。

更爲蹊跷的是戴笠一直在跟朋友們說自己要出國避禍,並叮囑朋友保密,弄得文強哭笑不得:“我與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見了面,他說:‘你們的那個頭昨天來辭行,說返渝後即將赴美一遊,問我需要什麽外國玩意兒,他好帶回相贈。’戴要我保守秘密,他自己卻向人家說了。”

戴笠四處半真半假地散布自己要出國的消息,連文強也不知道飛機上坐著的是不是戴笠(戴笠跟老蔣一樣,也是有替身的),他只是從報紙上看到了戴笠墜機的消息。

墜毀飛機裏的是戴笠還是戴笠的替身,估計沈醉是打死也不會說的,但是他卻說了那兩件寶物的去向——都交給了故宮博物院。

絕大多數讀者都知道那是乾隆皇帝的禦用九龍寶劍,被孫殿英盜出後准備送給戴笠,結果被馬漢三截留,直到抗戰勝利、川島芳子被抓,那把寶劍才真正落到了戴笠手裏,並跟隨戴笠一起墜機。

沈醉回憶錄有很多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他說九龍寶劍交給了故宮博物院,但是卻從未見過此劍展出,所以這就成了一個難解之謎——難解之謎不等于不解之謎,九龍寶劍的去向之謎,在1951年終于解開了:它並沒有像沈醉說的那樣上繳,而是跟著“戴笠”一起埋進了南京靈谷寺附近的墳墓,並且跟“戴笠”一起“出土”了。

戴笠死後,沈醉被毛人鳳發配到雲南當站長,文強也去了湖南當了長沙綏靖公署辦公室中將主任兼第一處處長,這兩人前後腳被捕被俘,都沒有機會見證戴笠墓被挖事件,而中山陵警衛李維才因爲經常在附近巡邏,親眼看到了戴笠墓的興建與損毀,我們看劉偉才寫的回憶文章《戴笠墓興廢始末》,就能解開九龍寶劍的去向之謎。

李維才回憶:“1949年南京解放後,對此民憤難平,各界人士強烈要求破墓開棺,1951年春,由陵園的佃戶七八人用鐵鍬沿著鑲嵌的花崗石縫口,逐塊剝落,約一個星期時間,就破墓開棺。紅漆木棺打開後,見內有燒焦的殘骨、左輪手槍一支、龍泉劍一把及皮鞋後跟等。”

李維才的回憶解開了九龍寶劍的去向之謎,但是另一個謎團,卻永遠無法解開了:如果那七八個人把戴笠墓徹底毀掉,只要經過科學檢測,就能知道燒焦的殘骨是不是屬于戴笠,但是隨著重要物證的消失,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戴笠是不是上了那架飛機,多數人肯定,少數人質疑,但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少數人的質疑,卻可能最接近真相,連文強和沈醉的回憶錄都有不同描述,誰又能知道跟九龍寶劍一起埋進地下的,到底是不是戴笠?

1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