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北魏權臣乙渾:靠取悅皇帝得勢並成爲權臣,下場悲慘

人文之光 2024-03-09 13:08:32

說起北魏權臣乙渾,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覺得陌生。當然對于這個情況小編倒是比較理解,畢竟南北朝時期的曆史相對冷門,因此,乙渾的存在感自然也就較弱了。

1、乙渾的權力之路

乙渾原本是北魏的一個下級軍官,因爲偶然因素得到北魏常太後的賞識以後,得到了常太後的提拔和重用。常太後向當時北魏皇帝拓拔濬積極推薦乙渾。

起初拓拔濬沒有把此事當回事,隨意給乙渾安排了一個無足輕重的職務。不曾想這個乙渾很會投機鑽營、投其所好的勾當,靠著這個技能,拓拔濬也很快賞識起乙渾,並也對乙渾加以重用,甚至羽林軍的指揮權,都被委任給了乙渾。

拓拔濬駕崩的時候大約25歲。拓拔濬去世後,皇位由拓跋弘繼承。此時拓跋弘只有11歲,因此不可能直接親政。由于乙渾在拓拔濬時代就是高管,所以到了拓跋弘時代,也隨之再度升遷做了丞相。

但是,乙渾對這些並沒覺得滿足。乙渾成爲丞相以後,利用皇帝年幼、自己掌握政權、軍權的機會,對朝廷裏不服從自己的重臣進行殺戮。

當然處決朝廷的重臣原則上需要皇帝的诏書。拓跋弘雖然年紀小,但也知道有的重臣不能亂殺,因此乙渾提議處決重臣陸麗的時候,拓跋弘沒有同意。但是這並不影響乙渾殺人:對于乙渾來說,既然皇帝沒有下聖旨,那自己寫一道聖旨就是了:于是乙渾假傳聖旨,處決了陸麗。而這個行爲,對拓跋弘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冒犯:即便是拓跋弘是小孩子,也知道乙渾的行爲絕對不是一個安分的大臣該有的。

2、乙渾的破滅

乙渾在朝廷飛揚跋扈的時候,太後是馮後——也就是曾經參與支持北魏漢化改革的那位北魏馮太後。

馮太後對于乙渾的猖獗只能選擇隱忍:畢竟乙渾大權在握,自己又剛剛輔佐小皇帝,朝廷內部格局情況並不穩定,所以如果貿然和乙渾爆發沖突,自己和小皇帝的安全還真得不到保障。所以馮太後需要隱忍並且尋找機會反撲。

乙渾在朝廷裏飛揚跋扈,對乙渾感到痛恨的北魏貴族也越來越多。要知道,雖然乙渾身爲高官,但畢竟出身較低,因此乙渾雖然也在朝廷裏拉攏了一些親信,但是這個利益集團並不穩定。反倒是很多北魏貴族,屬于世家狀態,利益關系盤根錯節。這些老貴族對乙渾掌權,是極爲不滿的。

所以當朝廷裏的貴族們對乙渾的仇恨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馮太後于是秘密召集了一些北魏貴族,商討鏟除乙渾。

北魏貴族們有了太後和皇帝的旨意以後,師出有名。于是,在馮太後主導下,北魏貴族們以謀反的罪名,處決了乙渾。

從拓跋弘繼位,乙渾走向權力巅峰,到乙渾被馮太後弄死,前後也就一年左右的時間。從乙渾的敗亡可以看出馮太後的手段高超,同時也可以看出乙渾的很多不足之處:在南北朝時代貴族世家掌權的社會環境下,乙渾之所以能夠成爲權臣,是因爲得到了皇權的支持。而一旦皇權和乙渾産生了沖突,那麽,乙渾的利益集團也會因爲失去權力基礎而陷入瓦解,最終乙渾只能坐以待斃。

但是當局者迷,乙渾無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終究,乙渾的人生,可以用小人得志,下場淒慘來形容。乙渾是一個十足的小人,所謂小人也包括氣量狹小,當然也就無法駕馭太大的權力。乙渾的敗亡也可以理解成他遭到了權力的反噬。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