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一致投票贊成,一個政權就此被“消滅”,卡紮菲因何被抛棄?

淩高談過去 2024-04-14 07:03:25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

五常一致投票贊成,卡紮菲政權覆滅,他爲什麽會被全世界抛棄呢?

卡紮菲的時代,美國新聞界持續存在的樂事之一,就是胡亂拼寫他的名字。卡紮菲、卡達菲、可達菲、Q達菲,數不勝數。

但對卡紮菲本人來說,他並不在意,他甚至多次篡改利比亞的國家名字,創造了很多新的詞彙。

那麽,是什麽造就了卡紮菲擁有這樣的人生呢?他在利比亞的政權爲何會覆滅?

卡紮菲出生于利比亞的一個農村地區,他從小就意識到歐洲殖民列強對利比亞的介入。

他的國家被意大利占領,在二戰的北非戰役期間,見證了意大利和英國軍隊之間的沖突。

據稱,卡紮菲的祖父在1911年意大利入侵期間,被意大利軍隊殺害了。

二戰結束時,利比亞被英法聯軍占領。英國和法國考慮將國家分割爲兩個帝國,但聯合國大會決定給予該國政治獨立,並于1951年創建了利比亞聯合王國。

因此,一個由親西方君主伊德裏斯領導的聯邦國家誕生了,並且禁止政黨發展,國王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卡紮菲最早的教育是宗教性質的,由當地的伊斯蘭教教師傳授。因爲貧困,工作日卡紮菲只能睡在清真寺裏,假日他才能回去看望父母。也因如此,他在學校備受霸淩。

他的許多埃及老師告訴他,在他們的祖國發生的戲劇性事件。

後來他和家人從蘇爾特搬到了利比亞中南部費贊的集鎮塞蔔哈。在那裏,他結識了他最好的朋友,也是後來卡紮菲政府的要員賈盧德。

通過埃及人老師,卡紮菲第一次可以接觸到泛阿拉伯報紙和廣播電台,特別是總部位于開羅的阿拉伯之聲。

在成長過程中,他目睹了震撼阿拉伯世界的重大事件,包括1948年阿以戰爭、1952年埃及革命、1956年蘇伊士危機,以及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短暫存在。

卡紮菲非常欽佩他的英雄,即納賽爾總統,因爲納賽爾領導下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所實施的政治變革很吸引他。

納賽爾主張阿拉伯民族主義;拒絕西方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和猶太複國主義;以及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卡紮菲的埃及老師之一馬哈茂德·埃法伊,非常贊同這位年輕人的政治理念,並建議他成功的革命需要軍隊的支持。

于是,爲了支持偶像,卡紮菲組織示威並散發批評君主制的海報。

1961年10月,他領導了一場示威活動,抗議敘利亞從阿聯分離,並籌集資金向納賽爾發送支持電報。隨後二十名學生因騷亂被捕。

爲了保持對阿拉伯民族主義活動的興趣,他拒絕加入活躍在該市的任何被禁止的政黨,包括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等等,聲稱他拒絕派系主義。

他如饑似渴地閱讀納賽爾的相關消息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主題,以及敘利亞政治理論家米歇爾·阿弗拉克的著作等等。

1963年開始,他在班加西皇家軍事學院接受訓練,與來自米蘇拉塔的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

而這裏,正是他邁向政壇的起點,因爲武裝部隊爲貧困的利比亞人,提供了向上社會流動的唯一機會。

此後卡紮菲成立了自由軍官運動中央委員會,他們經常會面,並成立了一個基金。

他在利比亞各地收集情報,並與他們的贊同者建立聯系,但政府情報部門忽視了他,認爲他幾乎沒有威脅。

1965年8月畢業後,卡紮菲成爲陸軍通信兵的通訊官。

1966年4月,他被派往英國進修;在九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在白金漢郡比肯斯菲爾德學習並熟練掌握了英語。

卡紮菲最喜歡的愛好是讀書和踢足球,但他似乎不喜歡英國,他在倫敦宣稱自己的阿拉伯身份,穿著傳統的利比亞長袍在皮卡迪利大街漫步。

以至于他在後來回憶道,雖然他前往英國時,相信英國比利比亞更先進,但他回到家鄉後,卻說道:“我對我們的價值觀、理想和社會性格更加自信和自豪”。

那麽,看起來思想覺悟高,熱愛閱讀,還積極投身民主革命的卡紮菲,後來又有什麽樣的經曆呢?

2

五常一致投票通過,卡紮菲政權宣告失敗,但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早年的卡紮菲和許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一心想要改變,一直醉心于年輕人的夢想,也到處學習,甚至成立了運動組織。

但基本上,一場革命的成功,一定需要很多背景的支持。

利比亞當時的社會背景,如何支持卡紮菲的政變呢?

1959年,利比亞發現的大量石油儲量,以及隨後的石油銷售收入,使利比亞王國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轉變爲富裕國家。

盡管石油極大地改善了利比亞政府的財政狀況,但民衆對國家財富日益集中在伊德裏斯國王手中的不滿,也開始積聚。

1960年,利比亞伊德裏斯政府越來越不受歡迎。它通過集中該國的聯邦制度,來利用該國的石油財富,從而加劇了利比亞傳統的地區和部落分裂。

腐敗和根深蒂固的贊助制度,在整個石油行業普遍存在。

阿拉伯民族主義導致的抗議活動不斷,利比亞的伊德裏斯政府由于與西方列強結盟,而被視爲親以色列。

隨後,的黎波裏和班加西爆發反西方騷亂,利比亞工人關閉石油碼頭以聲援埃及。

1969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預計,利比亞武裝部隊的部分人員會發動政變。

盡管有人聲稱,他們了解卡紮菲的自由軍官運動,但他們後來聲稱不知情,並表示他們正在監視沙利希的黑靴革命組織。

沙爾希實際上擔任伊德裏斯的幕僚長,他的兄弟奧馬爾是伊德裏斯前首席顧問的兒子,他們是伊德裏斯的最愛。

後來伊德裏斯出國前往土耳其和希臘過暑假,當時有關沙利兄弟退位,或9月5日英國支持的政變的傳言盛行。

卡紮菲的自由軍官們認識到,這是他們搶先沙爾希家族推翻君主制的最後機會,于是發起了“耶路撒冷行動”。

9月1日,卡紮菲的自由軍官運動占領了的黎波裏和班加西的機場、警察局、廣播電台和政府辦公室、以及一些軍營和防空炮台。

他們接管了的黎波裏廣播電台後,還逮捕了王儲薩努西,並迫使他放棄王位繼承權。

卡紮菲一路上沒有遇到嚴重的抵抗,也沒有對君主主義者使用暴力,就推翻了君主政府。

隨後宣布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他通過廣播向民衆發表講話,宣布結束反動和腐敗政權。

由于政變的不流血性質,它最初被稱爲“白色革命”,後來在政變發生後更名爲“九月革命”。

卡紮菲堅稱,自由軍官政變代表了一場革命,標志著利比亞社會經濟和政治性質廣泛變革的開始。

他宣稱革命,意味著“自由、社會主義和團結”,並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采取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措施。

當卡紮菲帶領的這些貧農,成爲利比亞的國家領導人之後,他們很明顯和之前統治這個國家的,那些受到良好教育的貴族們不同。

以至于在政變半年多之後,卡紮菲才允許他們公開露面。

但卡紮菲本人不同,從政變結束後,他就已經成爲了這個國家的中心。他做著那些令民衆喝彩和崇拜的動作,他的幕僚們則替他收拾那些不聽話的反動派們。

政變完成後,自由軍官們將君主主義者和伊德裏斯的塞努西家族成員,從利比亞政界和武裝部隊中清除。

卡紮菲認爲,這些精英違背了利比亞人民的意願,必須被清除。

此外還成立人民法院,審判各種君主制政治家和記者,隨後召開了革命知識分子研討會,讓知識分子走向革命。

當年的立法審查和修正案,則統一了世俗法典和宗教法典,將伊斯蘭教法引入法律體系。

根據法令,維持君主制對政黨的禁令、禁止工會,取締工人罷工並暫停報紙。很明顯,這些做法都讓卡紮菲成爲了個人崇拜的應許之地,當然引來西方對其的批評。

由于卡紮菲奪取政權之時,沒有流一滴血,似乎這種非常囂張的成功,讓他誤以爲打江山很容易,守江山也容易。但事實並非如此。

那麽,爲了鞏固政權,卡紮菲都做了什麽?

3

五常一致投票通過,卡紮菲政權宣告失敗,一個極端的獨裁統治就此覆滅。

在卡紮菲擔任領導人期間,利比亞的名字發生了幾次變化。從1969年到1977年,這個名字是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1977年,更名爲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衆國。民衆國是卡紮菲創造的一個術語,通常翻譯爲“群衆國家”。

卡紮菲沒有受過高級的教育,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看心情而言。他總是反反複複,而又急切地想尋求改變。

那麽,他進行的各種經濟和文化政治的改革,給利比亞的內政和外交帶來了什麽呢?

石油經濟是利比亞政變的基礎,政變成功後,卡紮菲效仿他的偶像納賽爾,突然將英國石油公司在利比亞的股份國有化。

並且因外交政策爭端,撤回了投資于英國銀行的約5.5億美元的資金。

1973年,利比亞政府宣布,將該國所有其他石油公司的控股權國有化。

到1974年初,這一步驟使利比亞控制了其國內石油産量的60%左右,這一數字隨後上升到70%。

不過完全國有化是不可能的,因爲在石油勘探、生産和分銷方面,需要外國專業知識和資金支持。

中東地區的國家一直抵抗以色列,因爲以色列獲得了歐美的大量支持。

利比亞也不例外,在卡紮菲的授權之下,1973年的石油危機,利比亞成爲中東第一個向美國禁運石油的國家。

也因爲在石油政策方面和美國對抗,卡紮菲和歐美等西方國家結下了梁子。這種利益沖突不會因爲任何戰爭而改變。

卡紮菲在國內大搞各種行政改革,不僅將傳統的外資如英美國家的資産進行國有化,即劃到自己手中,並且一些國內的私人資産也都攏到自己手中。

他還通過了一項財産法,禁止擁有一處以上的私人住宅。此外,利比亞工人控制了大量公司,將其轉變爲國營企業。

零售和批發貿易業務,被國有的“人民超市”所取代,理論上,利比亞人可以在這裏以低價購買任何需要的東西。

到1981年,國家還限制個人使用銀行賬戶,爲政府項目提取私人資金。這些措施引起了被剝奪財産者的不滿和反對。

1982年,大約有5萬至10萬利比亞人出國;由于許多移民都是有進取心,和受過較好教育的利比亞人,他們代表著管理和技術專業知識的重大損失。

不僅如此,卡紮菲還參與了中東的多次戰爭。終于,卡紮菲的政府開始迎來了真正的挑戰。

從1990年開始,卡紮菲的統治受到激進伊斯蘭主義的威脅。幾年後,利比亞軍隊成員企圖暗殺卡紮菲,但沒有成功。

作爲回應,卡紮菲采取了鎮壓措施,利用他的個人革命衛隊,鎮壓了騷亂和伊斯蘭激進主義。

2011年2月,利比亞內戰爆發,對阿拉伯利比亞民衆國再次構成嚴重威脅。

騷亂的源頭來自突尼斯和埃及的起義,當時許多國家譴責卡紮菲政府對平民使用武力。

同年2月26日,聯合國五常國家一致通過消滅卡紮菲政府的決議。

該決定要求對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及其核心顧問圈實施制裁,並呼籲對過去兩周針對抗議政府的利比亞公民的,“廣泛和系統性襲擊”進行國際戰爭罪調查。

到了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在利比亞領空設立禁飛區。

3月19日,禁飛區開始執行,法國飛機在利比亞上空飛行,英國皇家海軍進行海上封鎖。

最終,企業號和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抵達海岸,爲執法人員提供了快速反應能力。

美軍將其執法行動的一部分命名爲“奧德賽黎明行動”,旨在“阻止利比亞政權對自己的人民使用武力”。

不久後,卡紮菲死亡,利比亞于2011年10月23日正式宣布解放,結束了卡紮菲在利比亞42年的統治。

然而,當初美西方國家的轟炸機懸停在利比亞上空時,他們對恐慌的利比亞人民承諾,將會在打倒卡紮菲後,給這個國家帶去更好的生活環境。

可如今卡紮菲逝世已經過去十幾年,利比亞的人民非但沒有安穩的生活,連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問題。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卡紮菲時代的劣質遺産,以及美西方國家的武力幹預。

希望美西方國家別再挑起戰爭,祈禱利比亞人民能夠迎來真正的安穩吧。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