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順義有個“拾光影像博物館”,收藏50余萬張珍貴老照片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4-12 13:25:41

在順義區高麗營鎮一村,有一位村民眼中的“新鄉賢”——今年60歲的攝影師康學松。7年前,他帶著收藏的50余萬張珍貴老照片,在村裏辦起一家博物館,吸引遊人紛至沓來。7年間,他免費爲全村村民拍了300多張全家福,記錄下一個個家庭的笑臉;還用鏡頭捕捉著村裏的大事小情,展現村莊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遷。

收藏老舊照片

進村辦起博物館

“康老師,您又拍照去?”看到康學松拿著相機走過,村民們都熱情地和他打著招呼。

在高麗營一村,康學松算是個“外來戶”,但卻和村民十分熟絡。“康老師每天會拿著相機在村裏‘溜達’,拍村裏的風景,也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大家拉拉家常,村裏人沒有不認識他的。”村民張淑英說。

康學松與小村的緣分始于7年前。作爲一名攝影師和影像收藏家,從20多年前起,他就開始收藏各類老照片,數量多達50余萬張。多年來,他一直有一個心願,開辦一家老照片博物館。

爲了完成這個心願,康學松四處尋址,幾乎跑遍了北京城,都沒能找到一個心儀的場地。機緣巧合下,他走進了高麗營一村。“當時,村裏有一條縱貫南北的臭水溝,路也破破爛爛的,沒什麽吸引人來的産業。”起初,一村給康學松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但接下來,村民們的態度讓他的觀念發生了轉變,“與村民們接觸後,我發現他們非常熱情、善良、淳樸,雖然此前都未曾謀面,但看到我們到來時,會非常熱情地招呼我們,邀請我們去家裏吃飯,一下就拉近了距離感。” 當時,村裏剛好有一間上千平方米的廠房出租,康學松當即決定就把老照片博物館落在這兒。于是,他把家裏的房子賣了,租下廠房,投入300多萬元,開始打造博物館。

2017年,康學松的“拾光影像博物館”建成,迎來的首批參觀者就是一村村民。

村民們走進博物館,仿佛進入了一個時光隧道。滿牆的老照片和數百件老物件,構築出了一個帶有時光味道的空間。一層陳列的是從晚清時期到上世紀90年代的百姓生活、家具服飾、各式建築、不同家庭合影的照片,展現著百姓的生活畫卷。二層展出的有晚清民俗、偉人肖像、中外明星等包羅萬象的老照片,用影像再現曆史。

“我還從來沒見過這麽多老照片。在這些照片中能看到過去和現在的變化,看到了整個社會的變遷,了解以前人的生活狀態是什麽樣的,非常有意義。”“這張照片看著太親切了,和我們小時候的生活場景是一樣的。現在再回頭看看,這麽多年變化可太大了。”參觀的村民感慨道。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這些凝固的曆史瞬間,讀懂照片裏的故事,感受文化傳承與時代變遷,這也是我辦博物館的初衷。”康學松辦博物館,不收村民和遊客一分錢,他還當起了義務“講解員”。

康學松常說,他收藏的很多照片都十分“精彩”,因爲這些照片背後有許多故事。在館內陳列的家庭照中,有一張手工上色的夫妻合影,那個年代的照片都是黑白的,這張手工上色的照片尤爲難得。有人來博物館參觀時,錄了一段視頻發到網上,正巧被一位男士看到,認出了照片中的人就是他的外公。于是,這名男士專程從福建趕到了博物館,向康學松講述了他的家庭往事:“我的外公是民國時期的大畫家,我知道外公長什麽樣,但家裏都沒能留下一張他的照片,這張照片很珍貴……”得知這段故事後,康學松掃描洗印了一張複印件送給了這位男士。

“拾光影像博物館”火出了村,一傳十、十傳百,來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高峰時期每天接待數百人,還有學校、單位組團來參觀。紛至沓來的遊客,也讓一村熱鬧了起來,民宿、采摘園、饅頭坊在村裏相繼開了起來……

捕捉幸福時刻

爲村民拍全家福

在博物館的一隅,康學松專門搭建了一個攝影棚。他邀請全村村民來,免費拍攝全家福,已拍攝了300多個家庭的幸福合影。他不光用鏡頭記錄下那些最美的笑臉,更記錄下每張照片背後的溫情故事。

給康學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爲一家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拍全家福。這個家庭共有15人,最年長的老人已近百歲,許多子孫分居各地,平時很難全部團聚一次。“一家人總是湊不齊,我等了半年時間,才迎來了這次最全的‘大團圓’。”康學松說。 由于老人年歲已高,出不了門,在接到這家人打來的電話後,康學松背起相機就往老人家跑。一家人都換上了幹淨的新衣服。白發蒼蒼的老人緊緊握住重孫子的手,眼中滿是慈愛。家庭成員們相互依偎,親密無間。年幼的孩子一直對著鏡頭調皮地做鬼臉,讓整個場面充滿了歡樂。“來,看鏡頭,1、2、3,笑……”康學松精心調整光線和角度,巧妙地捕捉那些最自然、最溫馨的瞬間。伴隨著相機的“咔嚓”聲,也定格下了這個五世同堂大家庭的幸福瞬間。

每一個家庭的全家福拍完之後,康學松都會選出最好的一張,洗印並裝框,送給村民。

拿到這張五世同堂的全家福,家中一名長輩感慨地說:“這張全家福是我們五代人血脈相連、傳承和團結的象征,它讓我們更加珍惜親情,也讓下一輩增強對家的概念。”

“趕上了好時代,子女們也都孝順,我這輩子過得很幸福。”老人將這張全家福挂在屋子中央,每當想念子孫時,就把全家福看了又看。

每一次給村民拍全家福,康學松並非簡單地按下快門,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家庭的獨特故事。康學松說,在拍攝過程中,有的家庭特意換上了精美華麗的傳統服飾,以彰顯自己的獨特風格。有的村民告訴他,這是他們家人生中第一次擁有如此正式的全家福照片。在他所拍過的這些家庭中,有的老人已經離世了。幸運的是,留下的那張合影,記錄下了讓人難忘的幸福瞬間,也給老人的子女們留下了一個念想。這些全家福照片將成爲村民們珍貴的回憶,如實記錄著家庭的溫暖與幸福。 “在我看來,這些全家福照片不僅僅是圖像,它們是家的象征,是村民們家庭情感的見證,是他們美好回憶的載體。一個個家庭故事的記錄拼湊起來,也是村莊發展、時代變遷的生動見證,展現出的是這裏淳樸的民風和和諧的生活。”康學松說。

記錄日常點滴

展現村莊新變遷

走進一村,主街北側一面長達百米的文化牆上,展示著“麥田風光”“四季美景”“露天電影院”“京劇勾臉”“評劇團演出”等一張張展現一村美景與民風人文的照片。再往前走不遠,村文化活動中心外的宣傳欄上,還有展現一村環境建設、文化生活變化的一組組對比照,這些都出自康學松之手。

“從來到一村,我就用相機記錄身邊的故事,村裏的犄角旮旯、大事小情我都拍。”在7年多的拍攝中,康學松鏡頭下的一村,村容村貌一直在變:原先塵土飛揚的道路修葺一新,變成幹淨整潔的水泥路;一公裏長的臭水溝經回填整治,變成了綠意盎然的荷花塘;各家圈的邊角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花和樹,讓村莊滿眼皆是綠景;村民做飯不再燒火冒煙,房前屋後不見私搭亂建和堆煤堆物,都用上了清潔能源;如意公園、高下劇場、籃球場、停車場等設施相繼建成……“在村支書龐強的帶領下,一村從環境髒亂差‘逆襲’成爲最美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康學松邊介紹著這些照片邊感慨道。 康學松的鏡頭不僅記錄村莊景色,也記錄鄉風文明,他跟拍村裏的京劇團、評劇團、模特隊、泥人傳承人、手工刺繡達人、籃球隊等。“每個人給我的感受都不一樣,但他們的生活交織,構成了一個村莊的鄉土社會。我通過攝影更了解他們,也更了解村莊。”康學松說。拍攝老鄉的時候,有老鄉會問,拍這些幹嗎?他也沒辦法解釋,講它有什麽社會價值和意義,他就說“拍著玩”。他在拍攝時,盡量不去打擾他們的生活,做一個觀察者。 拍攝一村的7年多時間,村民們早已把他當成了“村裏人”。康學松還幫村裏建起了愛心書屋,並籌捐了全部書籍,供村民免費借閱;他搬出自己的大型放映機,在小樹林旁辦起露天影院,播放老電影,十裏八村的百姓都騎著車來看;他還在村裏舉辦攝影課、兒童讀書朗誦會等,全是免費的。

“當時正趕上村裏要做一個文化牆,我就拿出了我拍的這一萬多張照片,在這些照片中精挑細選,希望通過照片來呈現出一個普通村莊發展變遷的故事,和鄉土社會中村民們的生活、命運和他們與時代的密切關系。”康學松說。

當這些照片在村裏展出的時候,大家通過照片看到自己、看到一村的變化,都覺得挺好。

“在一些人看來,這些照片只是尋常的舊日影像,其實每一片都是記憶的拼圖。照片的作用是定格某一個瞬間,而這些瞬間往往反映著所處時代的情況。照片不僅能記錄人的故事,也能記錄某一地方的發展。”在康學松看來,鄉村就像是一個毛線團,每個人就是一個線頭。中國就是由這千千萬萬個毛線團組成起來的,每個毛線團都與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發生著緊密聯系。每一次重大曆史事件與時代的變遷,都能從小小的一村找到痕迹。在這一張張照片中,康學松既是時光的記錄者,也是曆史的見證人,更是故事的呈現者。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