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打開中國古代曆史研究新切口張強教授講述寫作《中國漕運史》背後的故事

揚眼 2024-04-25 10:46:15

4月,由淮陰師範學院教授張強著作的《中國漕運史》由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本書是2021年出版的《中國運河與漕運研究》的姊妹篇。

顧名思義,《中國漕運史》是一部系統性梳理中國漕運發展曆史的學術專著,從先秦的漕運與運河建設一直到清代的漕運,張強不僅詳細論述了曆朝曆代漕運的發展變化,還通過漕運來反映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旁征博引內容翔實,考據嚴謹,張強教授曆時二十年才完成了這部鴻篇巨制。日前,張強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聊起了這部書的研究心路。

二十年磨一劍,國內首部系統性研究漕運史的學術專著

張強是古代文學研究出身,主要研究先秦兩漢明清小說等,在這一方面學術專著成果頗豐。在已故的文史大家卞孝萱先生的鼓勵下,張強走上了運河和漕運研究的道路,“如果沒有他老人家,我只會繼續研究古代文學,是先生扶我上馬又送了我一程。”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張強一頭紮進了史料的汪洋大海,開始了運河和漕運的研究。

我國80年代後出現了一些關于運河史的通史性著作,在漕運史方面,1997年台灣文津出版曾出版過一本《中國漕運史》,但是年代久遠,研究內容也比較粗略,嚴格意義上來說,張強的《中國漕運史》是國內首部全面、系統性地研究中國漕運發展通史的著作。所謂漕運,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水道進行專業的運輸,張強認爲要全面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漕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中國古代,不論是經濟民生、開疆拓土、軍事防禦等等方面,都與漕運密不可分。”從這一層面上來看,漕運研究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一個新切口、新角度。

鹽運與漕運,換個角度看淮安之興衰

張強介紹,狹義上的漕運指的是國家層面的運糧運兵等活動,漕運研究主要指的是狹義上的漕運研究,在漢代以後狹義上的漕運有幾個方面非常值得關注,比如漕運與開疆拓土、平叛之間的關聯、在改朝換代中肩負的特殊使命等等,其中有一點是關注作爲漕運一部分的鹽運。

《中國漕運史》按照中國古代朝代的發展對漕運史進行論證梳理,在全書的篇尾特別加出了一章對于淮安地區的學術研究,張強教授指出淮安是一座因漕運興衰的城市,“漕運和鹽運之間的關系是學術界比較少關注到的部分,明清兩代特別是明代,財政的三分之二靠的是鹽運。這就要說到淮鹽,淮鹽産于兩淮鹽廠,也就是如今鹽城、連雲港、南通這一帶,這些運河城市是因爲鹽業發達而發展起來的,爲什麽能夠發展起來鹽業,這就與漕運的關聯非常緊密。”

在漕運之下興盛的鹽業促使淮安地區商貿繁榮,這對城市發展、風俗民情、人口流動等都産生了影響,給淮安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文化地位也帶來了變化。“現代海運興起後,淮安喪失了漕糧轉運的樞紐地位,鹹豐三年後長江以南六省的漕運宣告結束,淮安人口急劇下降,市場萎縮,因運河而興的淮安也隨之走向衰敗,不複往日輝煌。”

求史求實,曆史研究不容一點含糊

不論是古代文學研究還是運河漕運研究,張強的學術生涯一直都在與曆史史料打交道,在聊及曆史研究的心得時,張強表示“一定要看原始資料。”以《中國漕運史》爲例,參考文獻共計244個,其中大半都是原始史料,“像《四庫全書》,把經史子集中相關的著作一本一本的全部都要讀下來,在此基礎上再梳理、寫作,一定要讀原始曆史文獻。”

對曆史文獻研究略有了解的話就會知道,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整理、辨析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也是極爲漫長的過程,相當耗費心力,爲了加快進度,張強往往會在資料掌握百分之七八十的時候就開始動手寫作,然後一邊寫一邊看。原始史料研究梳理過程中,不同原始資料中記載相左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就要花心力去辨析了,要去僞存真,特別是對于關鍵性的問題,不能回避問題,更需要研究者去嚴格把關,一絲也不能含糊。”嚴格嚴謹,耐心細心,這是張強作爲一名曆史研究學者幾十年來研究之路最爲真切的心得體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徐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