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個稅下降簡單地與“中産返貧”結合起來

譚浩俊 2024-03-27 09:32:43

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中産返貧”的話題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一個原因是,財政部公布的今年1至2月份稅收收入數據,因爲全國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了15.9%,就有人開始做起了“中産返貧”的文章,把個稅下降與“中産返貧”死拉硬扯到一起。

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源于財政部相關負責人曾經說過,“年收入10萬元以下個人基本不繳個稅”。既然收入10萬以下的不繳個稅,自然就是收入10萬以上的人繳納個稅了。而收入10萬以上的人群,又被稱作是中等收入人群,簡稱“中産階層”。個稅下降,也就被簡單理解成中等收入群體收入下降,繼而出現了“中産返貧”的言論;另一方面,類似這樣的言論,往往是非常吸引眼球,能夠快速吸收流量的。僅“個人所得稅收入下降”這個詞條,在微博出現後,就立即登上熱搜,一度高居熱搜榜第2位,閱讀量高達1.8億,討論量超過2萬,互動量超過了12.3萬。可見,發布話題者多麽會利用新聞元素,多麽會吸引流量和吸引眼球。

不僅如此,更有人利用個稅下降的話題和“中産返貧”的言論,與股價下跌、房價下跌、銀行存款利息下調等緊緊綁在一起,得出中産階層已被全方位暴擊的結論,從而讓話題進一步發酵,讓言論進一步引發關注。殊不知,這樣的行爲,實在太暴力,也太武斷,甚至有點故意挑起矛盾的感覺。

我們並不否認,在個稅仍以工薪爲主,工薪階層是個稅納稅主體的背景下,個稅與中産階層收入確實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個稅的變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産階層的收入變化。特別是個稅下降,確實很容易讓人想起中産階層的收入是否也減少了、下降了。但是,絕不能因此就把個稅下降與“中産返貧”挂起鈎來。

要知道,判斷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收入水平,不能放在時點上,而要放在時段上。今年1至2月份個稅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時點居民收入的變化情況,也可以認爲時點的居民收入可能出現了下降,但是,卻不能因此就認爲中産階層出現了返貧。一來中産階層的收入到底是升還是降,必須看全年,至少要看半年,才能有一個基本判斷,才能觀察到居民收入變化的基本情況。否則,容易出現偏面結論,就會誤導輿論,導致廣大居民的預期減弱。二來納稅申報對個稅的進度情況也有比較大的影響。春節期間,居民有沒有及時進行納稅申報,有關方面有沒有及時清算,或者有些地方是否爲了節後稅收不出現下滑等對稅收進度進行了人爲調節等,也會對1、2月份的個稅産生影響。如果將這個時點的個稅下降與“中産返貧”挂起鈎來,是比較牽強的。

當然,個稅作爲衡量居民收入增長、特別是中産階層收入增長的重要參照之一,對1、2月份出現的個稅下降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個稅下降不一定代表“中産返貧”,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中産階層收入可能出現了下降,甚至下降的幅度不小。這就需要有關方面對1、2月份個稅下降的原因進行深入調查和全面分析,如果確實是因爲中産階層收入的下降而引起,就必須高度重視與警覺了。要知道,中産階層的收入水平,直接決定消費市場的活躍程度。如果中産階層收入下降,必然會對消費市場産生不利影響,對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形成阻力。從另一個方面分析,就有可能是居民就業出現了問題,導致居民收入增長不力,中産階層收入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個稅會不會持續下降,就會成爲一個焦點問題,也應當成爲有關方面重點關注的方面。在經濟迫切需要消費拉動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增長與否,當然需要成爲政府關注的重點。如果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甚至下降,顯然是不利于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的,需要有更好的措施與辦法,穩定居民就業、穩定居民收入增長。個稅下降是一種經濟現象,現象的背後是否有一些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則是管理層應當重視和思考的。所以,不要誇大個稅下降的問題,也不要忽視個稅下降可能隱含的矛盾和風險。

0 阅读:49

譚浩俊

簡介:著名財經評論員,媒體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