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出土大量茶具,古代溫州人有多愛喝茶?

浙江融媒體 2024-04-24 15:49:52

茶對于文人來說是一種高雅的象征。古人以茶會友,借茶言志,通過品茶、賞茶,感悟生活的美好與甯靜。

靜坐在江心嶼宋園茶館內,品一盞清茶,在氤氲的茶煙中,仿佛回到了那個詩酒風流的宋朝,與文人騷客一同品味春茶,吟詠春光。

江心嶼有七口古井,最有名的便是海眼泉。泉水清冽甘甜,古時江心寺的僧人們常去提水煎茶,一時松煙缭繞,妙趣橫生。古人題景詩雲:“攜缽汲寒泉,試將松火煎,自從谒趙州,不參五味禅。”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出土了不少茶具,不僅有溫州瓯窯産的茶盞、執壺,還有當時文人最爲推崇的黑釉盞,說明溫州人愛喝茶的基因自古就有。

(朔門古港瓷片堆積)

在溫州市區,春節期間有向客人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榄,不僅茶味清香,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榄,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財的彩頭。

瓯窯茶具盛極一時

宋代盛行點茶,將茶葉碾碎成末後,置于茶盞,以湯瓶點注,一邊注入沸水,一邊使用工具(茶筅或茶匙)擊拂。電視劇《夢華錄》的女主趙盼兒便是位點茶高手,在劇中大秀宋人點茶技藝。

(古畫中的茶具)

當時士大夫流行鬥茶,比誰的茶質量更好、點茶技術更佳。他們用色度、亮度、清濁度等來評判湯色。“點茶之色,以純白爲上真”,爲了更好地襯托茶湯色的潔白細膩,宋人士喜用黑釉盞作爲茶碗。“永嘉四靈”之一的徐照,曾收到一個質量優良的黑釉兔毫盞,欣喜不已,寫了《謝薛總幹惠茶盞》一詩,對黑釉盞的特點作了詳盡的描述:

色變天星照,姿貞蜀土城。

視形全覺巨,到手卻如輕。

盛水蟾輸漾,澆茶雪片傾。

價令金帛賤,聲擊水冰清。

拂拭忘衣袖,留藏有竹籯。

入經思陸羽,聯句待彌明。

貪動丹僧見,從來相府榮,

感情當愛物,隨坐更隨行。

在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出土的大量瓷器中,黑釉瓷盞占了一定比例,産地有慶元、建窯、遇林亭窯、吉州窯等,或有福清東張窯及本地文成西坑下産品。徐照提及的黑釉兔毫盞也在其中。

(朔門古港遺址出土的南宋建窯黑釉金絲兔毫紋瓷盞)

溫州古稱東瓯,“器擇陶揀,出自東瓯”,瓯窯燒制的茶瓯,亦曾享譽全國。瓯窯不僅有適合鬥茶的黑釉茶瓯,還有極具瓯窯特色的青釉茶盞、執壺。唐代瓯窯有一爆款茶器“玉璧瓯”,敞口,斜壁,以底足似玉璧而得名。用釉色淡青、晶瑩滋潤的茶瓯品茶,無疑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

(溫州南塘街出土的唐代瓯窯玉璧瓯)(朔門古港遺址出土的北宋晚期湖田窯青白釉瓷台盞)

溫州的海外貿易從唐代開始興起,南宋時有了官方設立的市舶務,成爲全國十大港口城市之一。大量的溫州茶葉、瓯窯瓷器等商品從溫州港出發,銷往遠銷東亞、南洋甚至非洲、歐洲。想必有許多國家的民衆都喝到了溫州茶,其中很多人還是用溫州瓯窯産的茶具喝的。

宋代溫州有官方茶場

溫州曆來是産茶的重要地區之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唐書·食貨志》記載,浙産茶10州,55縣,其中就有永嘉、安固(今瑞安)、橫陽(今平陽)、樂成(今樂清)四縣之名。

溫州茶樹的種植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晉末年。那時中原士族南渡,將茶業帶到了溫州。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引《永嘉圖經》,說“永嘉縣東三百裏有白茶山”。“白茶山”極有可能指的是溫州雁蕩山。傳說東晉永和年間,天竺高僧諾羅巨率三百子弟入雁蕩山定居,在庭院內種植大茶樹,“終年飲用不盡”。

(陸羽《茶經》)

諾羅巨在雁蕩山修行時,謝靈運正好在永嘉任太守。相傳他們曾經在江心嶼與雁蕩山有過多次關于佛法與玄理的交流。也有傳言說雁蕩山的茶種,是謝靈運從天台引入的。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雁山種茶人多阮姓,偶書所見》中寫到“一雨雁山茶,天台舊阮家”。

唐代詩人盧仝在《茶經》中說:“溫州無好茶,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惟雁山水爲佳,此山茶亦第一……同陽羨山芥茶無二分別”,可見在唐代雁山茶與陽羨茶比名,享譽四方。

宋代溫州茶葉種植迅速發展。《宋史》記載:“崇甯元年,俄定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其置場所載……溫州以平陽。”當時宋朝官方共欽定茶場13個,溫州平陽位列其中。紹興三十二年(1162),溫州各地産茶數額“溫州永嘉、平陽、樂清、瑞安五萬六千五百一十一斤”,幾乎是台州五縣所産的三倍。宋徽宗更是在《大觀茶論》中稱贊溫州的茶葉“擅瓯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禀”。

文人雅士喜茶,愛茶,尤其對溫州茶葉推崇尤佳。詩人梅堯臣曾得到穎公送的雁山霄峰茶,提筆吟唱:“到山春已晚,何更有新茶。峰頂應多雨,天寒始發芽。采時林狖靜,蒸處石泉佳。持作衣囊秘,分來五柳家。”許景衡在《寄仙岩元上人》詩中有“龍穴梅潭抱嶺斜,憶曾同試雨前茶”的佳句。“永嘉四靈”徐照、徐玑、翁卷、趙師秀都是嗜茶之人,在他們存世的作品中,有50余首詩與茶相關。

茶葉出口突破4萬擔

1876年《煙台條約》簽訂,溫州被迫開放。其實在此之前,列強各國早已看上了溫州,多次要求開放溫州爲通商口岸,但被清政府拒絕。

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國曾派卡斯卡特來中國,要求擴大和中國的貿易。其指令寫道:“如果中國皇帝允許劃給英國一塊地方,在確定地點時英國特別注意……靠近上等華茶的出産地——大約位于北緯27°到30°之間。”溫州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果不其然,溫州開埠後,茶葉便成爲本地最值錢的一項商品,穩居溫州港出口貨物榜榜首,最多的一年近四萬擔。

(《煙台條約》後的溫州港)

爲了提高茶葉出口量,溫州下足了功夫。1878—1879年間,溫州特別設立招商分局,主管茶葉等貨物出口,同時派“永甯”輪常年行駛溫滬線,定期往返航行。

光緒六年(1880年),甯波商人陸忠保在溫州城區南門外花柳塘經營茶葉外銷。同年又有甯波籍的高姓、從姓、李姓三商人合夥,在花柳塘開設名爲“裕大”的貨行,經營南北貨,兼營內銷茶、瓯柑、山貨雜等。1893年,“裕大”貨行在溫州南門外創設了“裕成”茶棧,聘請徽州制茶師傅來溫州指導,還雇傭了300名女工,專制外銷茶,裕成茶棧所制箱茶運至上海轉銷國外,瓯茶在海外成功“出圈”。

(清代茶行)

“裕成”茶棧的成功吸引更多的外地茶商來溫州開設制茶廠。溫州相繼有了“恒昌公”、“永泰祥”、“恒昌隆”、“許恒通”、“公仁昌”、“公和隆”、“老裕源”、“永記”等九家茶棧,茶季時各棧聘請女工總數達千人有余。當時,溫州綠茶已由上海土莊棧轉售給英商怡和、協和、錦隆等行,再運銷英國及北非等地。

1893年,溫州出口茶葉首次突破1萬擔,此後發展更是迅速,僅一年就又翻了一倍,突破2萬擔。在1925年迎來了另一個出口高峰,出口茶葉40940擔,每擔相當于100斤,那麽這年出口的茶葉就有2000多噸。

供稿: 孤嶼志

來源:溫度新聞客戶端

0 阅读:185
评论列表
  • 2024-04-25 21:13

    溫州古老碼頭出現瓯窯茶具不能證明溫州人喜歡茶水,只能說明溫州曾經有過一段時期瓯窯茶具轉銷各地的輝煌時期.

  • 2024-04-24 20:47

    文化自信!天下無敵!

  • 2024-04-25 05:44

    看看這些,咱中華民族是有多愛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