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姑娘來中國留學,待了5年後坦言:與美國生活差距一目了然

親親古軒說個史 2024-04-25 21:19:54

【本內容爲改編短篇虛構小故事,請理性觀看,切勿對號入座】

瑪麗捏緊了手裏的機票,深深地吸了口氣,她站在波士頓機場的出境口,身邊人來人往,大家面露著興奮或緊張的神情。

“天哪我終于要去中國了!”瑪麗的內心充滿了忐忑不安,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無限期待。

坐了13個小時的航班,瑪麗踏上了這片陌生而神秘的國度。剛走出機場,一股獨特的氣息就撲面而來,讓她不由自主地瞪大了眼睛。

“好濃的人潮啊!還有那些奇怪的路牌”瑪麗下意識地嘀咕著,拖著沉重的行李箱往前走。

學校安排的接機工作人員很快尋找到了她,用生硬但親切的英語和她打了招呼。上了學校的專車瑪麗坐在後排,透過車窗向外張望。

“This is China”,她在心裏默默地說,街道兩旁高樓林立,到處是陌生的中文招牌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汽車在擁堵的馬路上穿行,路人們步履匆匆,好像每個人都被工作或學習的重擔牢牢束縛著。

終于到達了宿舍區,一棟破舊的六層磚瓦房就是瑪麗未來四年的家。工作人員把她安置在501宿舍,一間只有十六平米的小房間,住著另外三個中國女生。

宿舍環境的簡陋著實讓瑪麗感到了文化沖擊,這間只有十六平米的小房間裏,除了四張單人床和兩個寫字桌外,幾乎什麽都沒有。窗外能清楚看到對面宿舍樓的窗戶,中間一條昏暗的走廊僅夠一人通行。

“這就是你們的宿舍生活嗎?”瑪麗難以置信地問著室友。

室友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向她介紹起基本的生活狀況,原來這裏的公共浴室在樓道盡頭,大家都要排隊洗澡。沒有空調和暖氣,夏天只能靠電風扇,冬天就得自己加衣裹被取暖

最令瑪麗無法適應的是食堂的夥食,盤中那幾樣簡單的菜色和米飯,顯然遠遠不夠她這個講究口味的美國人的胃口。

“難怪這裏的女生個個那麽瘦小。”瑪麗暗暗想到。

令人欣慰的是室友們對她都非常熱情友好,她們主動把自己的生活習慣向瑪麗解釋,耐心教會她一些基本的中文單詞和宿舍裏的幾條不成文的規矩。

就這樣借著室友們的幫助,瑪麗漸漸熟悉起了中國這種特殊的“集體生活”模式,也逐漸放下了最初的不適應和排斥情緒。

上課時瑪麗更是感受到了中國學生,與美國同齡人判若雲泥的學習態度。他們似乎個個眉頭緊鎖、孜孜不倦鑽研功課,從不像美國那樣對學業饞饞懶懶。

教室裏經常是鴉雀無聲,只有鉛筆在書本上飛快劃動的沙沙作響。

瑪麗很快發現,即使是大學裏的普通學生,他們都有著非凡的學習熱情和毅力,無時無刻不在複習課本和預習功課。這與她曾經渾渾噩噩,對學習漫不經心的經曆形成了鮮明對比

隨著時間的推移,瑪麗對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然漸漸習以爲常。宿舍的擁擠、食堂的簡陋,再也不會讓她覺得有什麽不適,反而是中國人的勤勞和友善開始在她心裏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一次瑪麗在學校的手工坊打工,因爲臨時加了個夜班,結果工作到半夜三點多才下班。第二天一早她筋疲力盡地來到教室,卻驚訝地發現那些中國同學依然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樣。

“你們是怎麽做到的?昨晚我可是熬到三點多啊!”瑪麗忍不住問身邊的舍友小麗。

小麗笑著說:“在中國很多人生活就是這個節奏,我們都已經習慣了。加班賺錢是家常便飯,爲了養家糊口,誰也逃不開這一劫。”

瑪麗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心裏開始有了新的體會,在美國加班費很高,老板們從來不會要求員工那樣拼命工作,大家向往的是悠閑的生活方式,而非像中國人這般勤勤懇懇。

不久後瑪麗邀請小麗到自己租的私房小樓做客,期間小麗的父母也探望了女兒,順便結識了瑪麗這個室友。

瑪麗親眼目睹了小麗父母對女兒的那種精心呵護與關愛,內心又是一番觸動。

他們把小麗幼年的舊照和日記拿了出來,噓寒問暖、絮絮叨叨地講起她小時候的種種糗事,語氣之中滿是寶貝孩子的味道。

“在美國父母對孩子們的關愛算不上這麽細致入微和炙熱。”瑪麗默默想著,“或許這就是中國人付出如此汲汲營營的原因吧,爲了給子女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從那以後瑪麗開始有意無意地觀察和思考身邊發生的一切,而這些在別人眼裏不過是平凡的點點滴滴,對于她這個異國他鄉的外國女孩來說,卻如同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讓她看到了人生和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性。

大四那年瑪麗報名加入了學校的一個社團,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到城鄉社區做義工。

一次她們前往貧困地區的一所小學,爲那裏的孩子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英語趣味課。

上課過程十分有趣,瑪麗和同伴們盡情展現了自己的幽默風趣,而那些孩子們也報之以天真可愛的反應,下課後一個小女孩卻一直徘徊不走,偷偷注視著瑪麗。

“怎麽了,小朋友?”瑪麗蹲下身子,朝她溫和地笑了笑。

“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小女孩瞪著水汪汪的大眼睛,有些猶豫。

“什麽問題?盡管問吧!”瑪麗鼓勵道。

“”你們美國人,都那麽有錢嗎?“”小女孩終于問出了口。

瑪麗爲之一怔,隨即會意地笑了:“我們美國人中,有的確實很有錢,但也有很多和你們一樣的普通人家。”

“可是,你們看起來就不太一樣。”小女孩指著瑪麗的衣著說,“你們穿這麽漂亮,我們家裏可買不起”

瑪麗剛想解釋,卻見小女孩的眼神黯然地移向遠處:“”要是我也能穿那種衣服就好了,可惜我只是一個窮孩子。“”

聽到這番天真卻擊人肺腑的話瑪麗哽咽了,她突然意識到,在這個貧困地區,居然還有孩子勤奮向學的好榜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她的家鄉波士頓,也常能見到一些家境優渥卻漫無目標的富家子弟。

瑪麗默默地看著小女孩的背影,內心五味雜陸。她意識到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國度,其實在教育公平、人的勤奮向上等方面,已經遠遠超越了她的祖國

臨近畢業瑪麗開始反思自己的這四年中國生活,她曾被眼前的物質環境所驚訝,也曾對同學們的拼命學習感到不解。

但在生活的磨砺下,她漸漸發現中國社會正是憑著人們這份勤懇與樸素,一步步走向更加文明與富足。

大學四年就這樣轉瞬即逝,畢業前夕瑪麗有些舍不得離開這座她已漸漸熟悉的城市,宿舍樓下曾經年輕學子們談天說地的操場上,如今也開始熱鬧了起來。

“要畢業了啊”瑪麗遠遠望著那些在操場上互相嬉戲的男女學生,腦海裏浮現出自己四年前剛到中國時的景象。那時她滿懷忐忑和新鮮感,對這裏的一切都覺得那麽陌生而奇特。

而現在宿舍樓的那個小小陽台,食堂的那碗米飯,操場上學生們打鬧的身影,甚至課堂上同學們專注鑽研的側臉,這一切都已經深深印在她的腦海裏,成爲她青春年華最美好的記憶。

“你最終選擇回國還是繼續在中國留學深造?”室友小麗問她。

“我還沒決定,不過無論將來如何,這四年在中國的經曆都已經成爲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了。”瑪麗說著,眼神中滿是深情和不舍。

“是啊,我們已經親眼見證了你是如何從一開始的不適應,逐漸成長爲熱愛這裏的生活的。”小麗笑著拍了拍她的肩膀。

“不僅如此,我還體會到了中國人的樸實、勤勞和堅韌,這是我們美國人所缺乏的。”瑪麗認真地說,“你們雖然物質條件一般,但人與人之間更多了一份溫情;你們雖然生活節奏快了些,卻也因此更加珍惜當下。在教育公平和精神追求上,你們甚至已經超越了我的國家”

畢業前夕瑪麗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了一番感言:“在中國的5年是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曆如果下輩子再重生,我希望能生爲中國人!”

轉眼間這段經曆已經離她遠去,但瑪麗知道,她內心對這片土地的眷戀與熱愛,將永遠跟隨她到天涯海角。

因爲在這裏,她切切實實看到了一個不同于美國的全新世界,一個更加樸實、勤勞、積極向上的世界

【本故事純屬虛構故事,故事中的人、事均爲虛構,目的僅爲情節描述所需,方便閱讀理解,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