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職校就廢了嗎?來自職校老師一線的觀察,看完後我沉默了……

嗨豬的家庭 2024-05-08 13:49:22

職校真的是“壞孩子”聚集地嗎?

在很多家長的心目中,有一條教育鄙視鏈,按高低排列,依次是普高>中專>職高>技校,中考時,分數線用精准的刀法把孩子分成幾類,最後連職高都進不去的孩子會流進技校。

在“談職高色變”的年代,處于教育鄙視鏈底端——讀技校的孩子就像“被分數淘汰下來的人”,他們帶著“很差勁”的烙印走進學校,在朝氣蓬勃的年紀掉進被詛咒的深淵。

社會普遍認爲,職校的孩子會抽煙、喝酒、打架,學習不求上進,這些都是真的嗎?技校真的很亂嗎?讀技校的孩子真的是“壞學生”嗎?技校的老師真的只是“混日子”嗎?讀技校的人生真的沒有出路嗎?

身處一線的技校老師禾欣,大學畢業在上海開了十年超市後,因孩子讀書問題搬到三線城市,誤打誤撞進了技校當了三年班主任,她崩潰過、哭過、也想過逃離,如今她用更有力量的心態堅守自己的崗位,她個人成長的故事,能讓我們窺見技校真實的一面,不妖魔化,也不美化。

她告訴我們,當我們扔掉成績的濾鏡,所有人都是普通人,值得被尊重、值得被祝福,值得擁有美好的人生。

以下是她的自述:

開了十年超市後

我成爲一名技校老師

剛入職經常和新同事抱頭痛哭

2020年9月,我正式成爲一名技校的老師。

我所在的學校離市區車程大概15分鍾,學校規模較小,硬件設施上有一棟教學樓、一棟宿舍樓,一個刷著綠漆跑道的操場,在校學生五六百人,教職員工七八十人,學校進行半封閉式軍事化管理。

來這裏的學生,很多都是各個學校初中成績很差的孩子,如果按錄取順序算的話,相當于連職高都進不去,技校幾乎是家長最後的選擇。

學生們大多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留守兒童,甚至是孤兒,他們有些有不良習慣,會抽煙、打架、脾氣暴躁,有些穿著不講究,有些調皮搗蛋,眼神裏帶有戾氣。

來之前,我對這些一無所知,開了十年超市後,想換一種活法,覺得這輩子能當老師簡直太棒了,好像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帶著一種“我這輩子的使命和志向就是做教育”、“我天生就很適合當老師”的豪情和自信,一入校就當了班主任,結果沒幾天,被現實啪啪打臉,和剛入職的新同事經常抱頭痛哭。

2020年9月,給學生上開學第一課

我們學校有烹饪、會計、電商、藥劑等等專業,我帶的第一屆是烹饪班,一個班40個學生,只有5個女生,第一次見他們時,感覺他們神態不自然,眼神裏沒光,背也挺不直,就像很久沒澆水的植物,蔫掉了一樣。

作爲班主任,我要負責寢室內務檢查、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我主教英語課,說實話,在這裏教文化課沒啥存在感,有些學生基礎差到連26個字母都不會寫,我在台上講,沒人認真聽,有段時間,我經常有種無力感,不知道該怎麽教這群孩子。

更頭大的是學生的管理,剛開學軍訓期間,我在講紀律,一個學生把自己的筆狠狠地摔在地上,也不解釋,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後來還在食堂因爲浪費糧食和我起了爭執;有學生因軍訓太累想退學,還有學生因失戀而割腕自殘……

我每天早出晚歸,七點前到校,輪到值周時,晚上十點才下班,有次晚上回到家,累得想在沙發上躺個十分鍾就去洗澡,再睜開眼,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了,澡也沒洗,客廳的燈還亮著。

在這裏我每天要用150分的精力和火力來應對,幾乎什麽事情都遇到過。

有學生因和父親吵架離家出走;有學生去酒吧玩和別人打架,我去派出所做筆錄;有學生不肯上交手機和我起沖突……

從小就是乖乖女長大的我,學生時代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從沒做過出格的事情,這裏發生的一切對我沖擊太大了,讓我感到身心俱疲。

有天我騎著電動車回家,寒風在耳邊呼嘯,眼淚忍不住順著兩邊臉頰,像打在高鐵玻璃窗上奔跑的雨線一樣,止都止不住。

我心裏很難受,難道這就是一所“壞學生”的聚集地嗎?

組建教師加油站自救

認知變寬了

才能真正看見每個孩子的生命

無數次想要放棄,但身爲班主任,那份責任感推動著我繼續前行,一遍遍經曆著挫敗和崩潰,有時候有一種跌入深淵的感覺,我想呼喊,卻不知道向哪裏呼喊,哪裏可以有人給我回應。當老師難,當職校的老師更難。

2022年9月,烹饪班的學生都去實習了,我終于有了喘息機會。等接手的新班級走上正軌,我決定不在情緒谷底徘徊,開始心理自救。

我是渡渡鳥媽媽哲學知行生,和一群人共同學習如何用哲學和知行合一的方式,關注和保護人類自身的精神和身體健康。還曾建了一個知行生教師群,我決定在群裏組建教師鳥窩(鳥窩,渡渡鳥媽媽哲學裏的一種實踐方法,參與者就同一話題進行交流),和全國各地的老師們抱團在一起,相互支持,恢複自身的內在能量。

教師是一份心靈的工作,教師自身,首先要體驗到幸福感,才能培養出更多有幸福感、願意爲社會做更多貢獻的學生。

2023年4月22日,和三位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組織了第一場線上鳥窩活動,話題是“你是怎麽成爲教師的”,聊著聊著,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特別激動。就這樣,“鳥窩”一場接一場越開越多,教師加油站裏的教師也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從幼兒園到大學,公立、私立、國際學校的老師都有。

我們聊“教師的挫折清單”,發現教師的煩惱竟然做到了全國統一:家長不太信任老師,老師不知道怎麽去處理和家長的關系。老師的工作和家庭育兒很難平衡等等。在暑假我們還一起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死亡詩社》、《紅锵魚》等6部超級經典的教育主題電影,大家根據實際經曆進行了討論。

群裏的溝通也很真誠,有一次,一位老師在群裏求助,說自己被家長辱罵了……群裏老師們不惜拿出自己曾經類似的經曆和這位老師共情,當老師,很重要的是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看到大家的回複,這位老師,一個人在車裏嚎啕大哭。她說,“一天的僞裝,終于卸下了。”

因爲教師這個愛的共同體,我們不再覺得自己是孤軍奮戰,某個人遇到的挫折,大家也都遇到過,當挫折彙成海,就能帶給我們力量。當無數個這樣的老師彙聚在一起,教育的能量場就慢慢發生改變。鳥窩逐漸成了我們教師的精神加油站,也影響了我對生命的理解。

曾經我以爲世界上只有一種成長路徑,就如父母對我的期待一樣,從小學讀到初中、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結婚生子,但在鳥窩裏見得人越多,越發現這個世界允許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允許每個人走不同的路,允許人生有不一樣的精彩。

讀書、分數不是唯一的標准,成功成才有無數條道路,當我的認知變寬了,放下世俗的眼光,才真正開始看見技校裏每一個孩子鮮活的生命。

沒有“壞學生”

只有“受傷的學生”

老師要給他們心靈支持

我逐漸找回了教學的熱情。爲了了解學生,獲得他們的信任,我每天會花大量休息時間找學生、找家長談話,了解他們行爲和情緒背後的真實原因,了解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以及過往的求學經曆等等,我發現,技校沒有“壞學生”,只有“受傷的學生”。

他們過去遭受的打擊較多,受的傷來自家庭、學校、甚至社會。

他們父母忙于討生活,和孩子深度溝通幾乎爲零,長期累積,到技校時親子關系都很差。還有很多家長覺得讀技校很丟臉,孩子一輩子沒前途沒希望了,就對孩子完全放棄。甚至遇到過很極端的家長,叫我不要因孩子的事給他打電話,只要孩子活著就行。這些孩子都特別缺愛。

他們還是被分數詛咒的孩子,因爲並不出色甚至糟糕的學業表現而被老師懲罰、負面評價,孩子們缺乏自信,甚至對老師帶有敵意。記得有次剛開學,有個學生氣沖沖跑到辦公室想要打我,我真被嚇壞了,後來把他帶到校長辦公室才了解到,他曾被初中老師體罰,一次性做了2000個深蹲,還罰跑步,直到站不起來,他覺得我很像那個老師,才一沖動要來打我。

越了解他們,越對他們有一顆憐憫之心。

學生們身上的種種問題,是整個社會問題的反映——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不良的社會風氣、充滿競爭缺少關愛的學習環境等等因素,與其說,他們是被應試教育“淘汰”下來的孩子,不如說,他們是被應試教育“傷害”的人。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對自我的認知,絕大部分來自他人、社會對他的評價,當他們被大環境蓋上“學習不好、壞孩子”的封印,他們會主動自我放棄,沒有學習動力,對未來不抱希望。

他們最需要的是他人、社會對他抱有希望,一個人,無論在什麽樣的境地,都有一顆向上的心。

當我放下世俗評價標准,重新看到人的價值,重新把人真正放在C位,遇到任何沖突,就不會用發怒、懲罰的方式去處理,當孩子們情緒不好的時候,我要接住他們。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成爲一個能夠激勵和支持他們的人。

有一次,一個學生過生日,他爸爸喝酒之後罵了他,一下子受不了就離家出走。我給他打很多電話,他接了後不出聲,我一直保持說話,最後他慢慢開口說:“平時怎麽罵我都可以,幹嘛非得當著這麽多同學的面罵。”我理解他的難堪和憤怒,最後告訴他:“其實父母有時候也不是那麽完美,也不太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在電話那頭哭了,後來返校後,我又經常找他談話,他的情緒慢慢好了。

他文化課不好,但動手能力很強,被老師選去參加師生技能大賽,他非常努力,非常刻苦,集訓的那一個月,每天晚上練到十一二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拿了市級面點一等獎,自信心一下子上來了,現在這個孩子已經留校當老師了,職業技能非常優秀,人品也非常過硬。

學生平時練習的面點作品

他們不是“笨孩子”

只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土壤

我發現這些孩子並不笨,只是不擅長文化課,他們動手能力超級強。我們烹饪班,一周33節課,有20節烹饪專業課,學做面點,學習刀工、雕刻、烹調等技能,學生們都很喜歡。

學校還會搞技能節大賽,高一選手要在60分鍾內完成大麗菊和玲珑球的雕刻,用胡蘿蔔雕的,裏面的球還會轉。高二段選手要在50分鍾內用白蘿蔔和胡蘿蔔完成組裝荷花的雕刻。他們人生中很少有獲獎的機會,學校希望用比賽給他們增加自信。

在這裏大部分同學在專業課上都能獲得成就感,一旦他們找到了專業課上學習的樂趣,整個人專注于學習時,全身都閃閃發光的。

曾經讓我最頭痛的學生,現在是找我聊天最多的,他去了一家連鎖企業做後廚,今年把副廚考出來了,還把他複習筆記發我,很感慨地說:“上學時都沒有這麽認真學習過。”

我們學校有幾位實訓課老師,也曾經是被中考“淘汰”的孩子,因職業技能十分優秀,現在才二十四五歲,被留校當老師,並被政府評爲一類人才,購房補貼60萬直接打到他們社保卡裏。

現如今上了職校,也不等于失去了求學之路,想繼續讀書,也是有機會的,學生們可以通過單考單招進入大專院校,這樣不僅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同時還有一技之長。將來想讀本科,也可以通過專升本的渠道進一步深造。

我經常用身邊的例子激勵學生,希望他們撕掉差生的標簽,重新看待自己,職校也是人生新的起點,只要敢于相信,只要不認命,職校的孩子就有無限的可能。

我也想方設法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有時我會獎勵一部分孩子,到我家裏去,自己買菜、做菜,然後一起吃;有時我會帶著孩子們去學校後面的綠道上騎自行車;有時我會帶著吊床,周日返校前,帶他們去綠道上坐吊床;有時我會帶著他們步行去綠道上看望那棵古樟樹,讓他們多一些接觸大自然……

禾欣帶女孩們去綠道騎行

禾欣帶女孩們去綠道騎行

每一個普通人的未來

都有無限的可能

我們每一個學段的老師,像是生命河流的守護者——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是從上遊到下遊的觀察者和守護者。

而我所在的職業類教育,雖然確實存在一些不好的情況,但近年來被國家鼓勵發展,環境已經變了很多。但是社會大衆對現在的職業教育還存在很大的偏見,認爲這裏的孩子是沒有希望的孩子,他們不學無術,抽煙喝酒打牌談戀愛無所不能,整天只知道鬧事。

但事實上,大部分孩子都是安分守己的,有些小缺點,原則上都不壞,也會有自己的底線。抽煙喝酒打架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只是在社會的眼裏顯得很突出。

那些我們口中的“差生”、“問題”孩子,只要被真正的支持與信任,也能熠熠發光。職校只是他們身份標簽的一個,不能用一個標簽就定義孩子的無限可能性與成長性。

有一次課間,我碰到一位女同學背著腳部受傷的同學下樓梯,還記錄下來,發了朋友圈。

前年,一位高一男生在周末期間,逛夜市時發現了一位老爺爺,老爺爺佝偻著身子,很想進店吃點東西,但最後還是沒有走進去,學生給他買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當時,本地媒體也來到了學校進行采訪。

前幾天,一位高三學生(現在在酒店實習)在景區遊玩時,遇到外地遊客不慎落水,他見義勇爲,將遊客救了上來。酒店也在第一時間對學生進行了公開表揚,並大力贊賞了我們學校的實習生,表揚他們吃苦耐勞,工作紀律嚴明,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懂得與人爲善。

我想說,應試教育,淘汰的是分數,但人本身是沒有辦法淘汰的。

職業學校,其實就是保底式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們培養端正的思想品德,能夠學到一技之長,在不同的崗位上,爲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有可能你最愛的那家面包店,是他開的;

有可能你中午太忙來不及燒飯,點了他炒的隆江豬腳飯;

有可能你最喜歡的理發老師,是他;

有可能你的孩子十周歲生日,她所在的酒店爲你們承辦了一場完美的生日宴;

有可能在旅行途中你的車壞了,下高速後開進了一家他工作的修理店;

有可能你愛光顧的那家網店,她正是客服之一;

有可能你去藥房抓藥,爲你配藥的正是她;

有可能你的電腦壞了,送到了他的店裏去維修;

有可能你的新房需要裝修,爲你設計的團隊是從職校畢業的他們……

你不要太擔心,孩子將來能自立,爲這個社會做貢獻,並不一定要完美地通過應試教育的考驗。

有可能,一切都有可能。

這個社會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每一個人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職業學校裏一樣有努力的孩子,有用心澆灌生命之花的老師。

所有的孩子,即便會成爲社會精英,將來也會仰仗到普通人的服務,這個社會沒有誰是一片孤島。

爲所有孩子保駕護航的第一步,就是先消除對職校孩子的種種偏見,生命有無限的可能,無論在哪裏的孩子都有無限可能。

0 阅读:1

嗨豬的家庭

簡介:本號主要以分享親子教育、育兒、家庭關系等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