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錯誤中反思,比錯誤本身更重要

百合讀書 2024-05-04 08:28:48

讀書時看到這樣一句話:父母的工作並非爲孩子鋪平道路,讓他順風順水,全無阻礙,而是要幫他們找到靠自己戰勝挫折的正確方法,並能吃一塹長一智。

這兩天我觀察一個現象,發現孩子對數學興趣不太濃,能拖則拖,一點沒有主動去學的意願。

看著連續兩次考的90多分,讓我意識到數學大概率不是失誤,要麽是在學習中遇到難度的無意識退縮,要麽是比較弱的知識點太多,無從下手。

這也引起了我的重視,按孩子之前的習慣,要是數學哪個地方卡時,他越會花時間重點去提升,這次卻無動于衷。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時,直覺要推孩子一把,讓他得懷揣勇氣向前一步,于是一步步展開了提問。

我問他:你月考的數學成績考了94,期中考了96,是不是近期的數學出了點問題?

孩子來一句:期中數學進步了,期中的題難一點,月考題簡單。

我又繼續問:那平時數學小測的成績怎麽樣呢?

孩子說:數學小測改了,但沒有給分數。大概也是90來分吧

我一聽孩子這樣說,就知道是數學的問題不是沒發揮好,而是不會或者沒有搞懂。

我接著又問:那你知道自己哪個知識點薄弱或者哪一個章節沒學好嗎?

孩子回答:也沒有不會的,但一做題就會錯。要說哪一章節薄弱,哪個章節都不牢固,但我也沒有時間去學。

聽到孩子這樣說,我並沒有繼續追問下去,他的問題大概已經清晰了,就是一步卡步步卡,從剛開始某個知識點到了好多知識點都不透徹,然後他自己都說不清哪個環節出問題了。

錯誤其實並不可怕,但如果沒有及時從錯誤中反思並糾正,這時就會陷入模糊和無意識的逃避狀態。

我能想起來最初數學出問題的時機,應該是在孩子情緒出現emo時,沒有好好聽課和寫作業,導致後邊看似都會,但有點知識浮于表面,然後環環拖後腿了。

關于數學要怎麽學的問題,作爲數學渣的我,沒有發言權。不過學習的方法是可以用“刻意練習”來概括的:

首先,了解自己的現狀。

一個人想要了解自己的現狀,最捷徑的辦法就是做試卷分析,把日常錯的題型先整理,再細化到每個錯題中用到的知識點。

然後高頻錯的那個知識點以及章節,就是自己的易錯點和薄弱點。

這個方法是我學習語文時的一個總結,直白地說高頻扣分的點就是自己需要補的地方。

其次,用對方法去訓練。

雖然對數學我不了解,也不知道該怎麽學,但刻意練習適用于所有訓練。

刻意練習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去學習和追溯,其次要做大量的糾正,將錯誤的方法糾正爲正確的方法。

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導師的協助,來協助自己找到困擾點,然後再依靠著大量的練習來糾正錯誤,尤其是經常犯的錯誤。

我之前做過N套試題分析,發現易錯點會無數次重複循環,無一例外。

也就是說你這次錯的地方,如果不去刻意糾正和深度反思,下次一定還會以不同形式繼續出錯。

最後,訓練後的有效反饋。

反饋包括自我反饋和外界反饋,自我反饋可以是刷題後對答案的反饋,也可以是通過講給別人聽的反饋,還可以是分數的反饋。

有一些反饋是彈性反饋,有一些反饋是固定反饋,但反饋是清晰和檢測效果最好的手段。

學習的思路和底層邏輯是這樣的,但怎麽做?怎麽開始第一步,這個事還需要孩子自己多一點點勇氣。

因爲拖得久了,所以想要打開“死結”時並不容易,但越不去主動打開結,這些“結”就會結得越多,越麻煩。

而我只能提醒:這段重點就是重視數學,要把它放在第一位的重點上。

因爲我發現這幾天孩子學了物理、化學和生物,甚至語文和英語作業也在寫,唯獨對數學不管不問。這個信號也透露出孩子對數學沒有了之前的熱情與探索欲。

起碼介入下,讓孩子心理上重視一下,才有行動上的再進一步。

從心理學上追溯一下孩子逃避的原因無非是無從下手而産生的內心恐懼,進而有了不安全感,所以會一直拖著。

但拖下去的結果是越來越不想提及,這就會對他日後造成很多被動,等拖到某種程度,想要再抽身就相當不容易了。

不過好一點的是,孩子能聽進去我的一些建議,不管能做到多少,進一點總比原地踏步要好。

這樣看,錯題分析是必要的,它是階段性衡量和分析以及拆解自己的一個很好工具。

這個督促,也會成爲我近期重點要關注的內容,每天推進一點,每次提醒一點,直到孩子鼓起勇氣來面對和接納,不斷克服困難爲止。

能從困難和錯誤中站起來,也是英雄主義勇敢無畏。

0 阅读:14

百合讀書

簡介: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的百合,讀完10000本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