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創新內河排口“藍轉綠”機制今年計劃完成525個排口的雨汙分流改造

福州日報 2024-04-15 09:21:00

排口“藍轉綠”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內河水質。記者 陳暖 攝

記者14日從市城鄉建設局獲悉,聚焦內河排口精細化管理課題,一場查明白、治幹淨、管到底的汙水處理提質增效專項行動正在我市全面展開,通過創新實施的合流制排口“藍轉綠”機制,把入河汙染源各個擊破。目前,城區已有11個排口成功轉型。

“你看,這個綠色牌子,就是排口新的‘身份證’。”14日上午,在台江區白馬南路的白馬河沿岸,一張新證挂在排口上。市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樣的“持證上崗”,意味著它已經從原先的合流制排口,順利轉爲單一的雨水排口。

據了解,爲給內河排口分門別類做好動態管理,雨汙合流制的排口都會領到一張藍色的“身份證”,而綠色的“身份證”則是雨水排口的專屬。

“所謂雨汙合流,就是在晴天時排口的閘門關閉,附近的截流井負責接收該排口上遊彙集的汙水,再通過管網送至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遇上台風暴雨天氣,該排口就得打開,確保滿足排水防澇的需求。”該工作人員介紹,排口的“藍轉綠”,能進一步提升內河水質,護好水清河暢,還能提升汙水廠進水濃度,爲汙水處理效率做好加法。

一邊,是合流制排口的曆史症結;一邊,是鞏固城區水系治理成果,嚴防汙染源入河的硬任務,爲此,一場讓合流制排口“藍轉綠”的攻堅全面展開。

在全覆蓋、地毯式、無遺漏全面摸排城區139條河道沿河排口的基礎上,福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與6個水系項目包的運維管養單位一起,深耕各片區水系“責任田”,爲雨水、汙水各行其道助力。

白馬河流域甯化支路上的一處合流制排口,就是“藍轉綠”的典型案例。

“經溯源排查,該排口上遊的雨水管總長521米,主要收集甯化支路兩側雨水,彙水面積約9.3萬平方米,涉及5個小區和2家企事業單位。”福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鼓台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對排水戶、沿街店鋪及市政管線全面摸排,共發現8處雨汙混接點。

發現病症後,改造如何進行?針對小區內部的雨汙混排,展開臨時截流改造,讓汙水一出門就被截走;針對汙水管線的錯接混接點,對末端進行汙水接駁改造,新建汙水管道,讓汙水直通汙水處理廠。

隨著排查整治完成,原本雨汙合流的排口,晴天再不見汙水的“打擾”。爲確保整治效果,一場嚴格驗收也隨即開始。

“按福州市城區內河排口‘藍轉綠’驗收機制規定,我們需要現場確認,該排口在開啓狀態下,連續1個月晴天不流水,還得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單位,開展連續3天的水質檢測。”鼓台水系包運維管養單位——福州北控鼓台水環境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水質檢測結果達標後,就可以向市城鄉建設局相關部門提出“藍轉綠”申請,待現場複核確認後,就能順利摘下“藍牌”,換上亮眼的“綠牌”。

經摸排,城區內河原有1069個合流制排口,眼下,包括白馬南路、甯化支路的排口在內,一個個排口正陸續完成“藍轉綠”。今年,我市共計劃完成525個排口流域的雨汙分流改造。(記者 孫漫)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