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真的誕生于一個大旋渦?有嬰兒恒星做證之二

旋渦裏的世界啊 2024-03-18 16:06:56

圖10 原太陽(中間)兩極噴發引起的兩處(左下角、右上角)激波

這裏再解釋一下引力的來源和熱能的來源,即第二、第三個問題。

“萬有”引力理論認爲引力來源于物質的質量,也就是說,是物質與生具有的。但是,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一樣大,爲什麽太陽不繞著地球轉呢?如果說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地球就必須繞著太陽轉,那麽太陽與月球之間的萬有引力是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萬有引力的二倍,爲什麽月球不繞著太陽轉反而繞著地球轉呢?

我的旋渦學說認爲引力源于牛頓力即形成旋渦的外力,不是旋渦裏的物質的“萬有”引力。地球繞著太陽轉不是因爲太陽的質量大,而是因爲地球和太陽處于一個太陽系旋渦裏。太陽在中心,地球在外圍。地球繞著旋渦中心轉,看起來好像繞著太陽轉。實際上,太陽和地球都繞著旋渦中心轉。旋渦中心與太陽中心並不重合。對于這一點,許多科學家都是了解的。

月球繞著地球轉,而不繞著太陽轉,並不是因爲地球的萬有引力比太陽大,而是因爲地球與月球處于同一個次級旋渦中,地球在次級旋渦中心,月球在次級旋渦外圍。月球繞著旋渦中心轉,也就是圍著地球轉了。雖然太陽與月球之間的“萬有”引力是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萬有”引力的二倍,也無法奪人之愛。

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引力既不是太陽的物質産生的,也不是地球的物質産生的,而是太陽系旋渦的旋聚力,即形成旋渦的外來力。

形成旋渦的主要原因有直線運動和剪切。只要考慮到物質的發散就能計算出來。

太陽中心的溫度達到1000萬以上,地球中心的溫度也高達5000度。這些熱能來自哪裏呢?

萬有引力學說認爲熱能來自氫原子的相互吸引和碰撞。一些科學家認爲熱能來自于摩擦。

旋渦學說也認爲熱能源于摩擦,但不是來自氫原子的相互吸引和摩擦,而是來自于旋渦的旋聚力和物質的分層效應。

圖 11 恒星系吸積盤

太陽系形成時,除了形成中心的太陽外,還同時形成了吸積盤。吸積盤裏厚外薄。盤面上具有明顯的圈紋。這些圈紋就是殼層。殼層有等級。同等級的殼層分布符合提丟斯-波德法則,即外殼層的寬度是相鄰內殼層的兩倍。

每個殼層的物質面密度是不相同的。外殼層的面密度大約是相鄰內殼層的十分之一。據此可以估算每個殼層的物質質量。

相鄰兩個殼層的氫原子物質的運動速度不同,殼層內的氫原子物質的運動速度也不同,原太陽內部的氫原子物質的移動速度也不同(較差自轉),因而産生摩擦和熱能。看起來,中心的原太陽和吸積盤變亮了。

圖12 原太陽和吸積盤變亮

隨著氫原子們在旋渦排斥力的作用下不斷地向兩極運動,吸積盤中心的物質厚度不斷地增加,即形狀逐漸球化,有時能看到中心的隆起,物質儲熱能力不斷地提高。吸積盤中心物質的溫度越來越高,使人看到了原太陽的輪廓。

直到有一天,原太陽的核心溫度達到了氫原子聚變的要求,氦原子誕生了,並且在旋渦排斥力的作用下沖破氫原子物質的阻擋從兩極噴發出來,第一代太陽就誕生了。

圖13 氦原子從兩極噴發出來,第一代太陽誕生

氫彈是人類氫核聚變的傑作,是模仿太陽獲得能量的壯舉,也反過來證明太陽的熱能源于氫核聚變,但不止于氫核聚變,有可能還有重元素核聚變。

人類氫核聚變十分艱難,至今只有氫彈成功了,但那是借助于核裂變産生的能量。而可控氫核聚變依舊徘徊不前。原因是什麽呢?是人類的提供的壓力和溫度仍舊不夠高。

如果按照萬有引力理論,把氫原子放在一個大容器裏加熱一下不就可以産生氫核聚變了嗎?事實上,不行。沒有外力,沒有足夠大的外力,氫原子根本不會自己互相吸引、聚集,産生核聚變。相反,只會逸散。氫氣球就是明證。

與太陽誕生有關的第四個問題是磁場的出現。

太陽磁場主要是偶極磁場叫普遍磁場。極區磁場強度約1高斯,但兩極噴發時可以達到1000高斯。任何星球都有偶極磁場,沒有例外。在赤道上還有一個整體磁場,東西對峙,極性相反。太陽整體磁場即日面各部分縱向磁場的平均值,磁性交替地爲S級和N極。一般說來,一個太陽自轉周(平均約27天)內磁性變化兩次。

圖14 太陽的偶極磁場

圖15 太陽的整體磁場

關于太陽磁場的起源,主流理論自激發發電機機制認爲太陽的磁場是剪切層的自激發的磁場發電機作用。另外一種學說認爲現有的磁性是幾十億年前形成太陽的物質遺留下來的。

自激發發電機機制比物質遺留的要靠譜得多。但依然存在問題,比如太陽爲什麽會自轉?爲什麽有偶極磁場和整體磁場?

我的旋渦論認爲:在旋渦旋聚力和排斥力的作用下,原太陽會産生許多幔。日幔裏的氫原子相對速度快,容易失去電子。自由電子具有集膚效應。大量自由電子束在旋聚力作用下定向移動,形成順時針電流和偶極磁場。失去電子的氫原子核則旋聚成氦原子核。

注意:沒有旋聚力,氫原子不會自己失去電子,氫原子核也不會自己聚變成氦原子核。沒有旋聚力,自由電子束的集膚效應也體現不出來,電磁效應更體現不出來。“萬有”引力理論無法解釋自由電子的形成和集膚。

從北極來看,太陽逆時針自轉。從赤道上看,太陽自西向東自轉。南極是磁N極,北極是磁S極。這就是右手螺旋法則的起因。

太陽的整體磁場與行星際螺旋狀磁場具有一致性。觀測發現,近赤道冕洞都是高速流的源,産生強磁場和大耀斑,並且常常出現在特定的“活動經度”或“活動穴”內,即對稱的旋臂噴發區內。極地冕洞大時,近赤道冕洞也大,赤道高速流也大,有時,極地冕洞會與近赤道冕洞相鄰。高速流磁場極性爲正,相鄰的低速流區域爲負。直到緯度+16°時,負極性完全消失,行星際磁場完全是正極性,不再具有扇形結構。

圖16 太陽整體磁場的來源

按照右手螺旋法則,太陽每次粒子子噴發的磁N極都是向外的。在赤道如此,在兩極也是如此。只是由于噴發強度有差異,強的是N極,弱的自然就是S極了。這就告訴我們,太陽的整體磁場也是日幔內自由電子束公轉時的磁反映,N極向外。只是相鄰的低速流相對于高速流來說,成了S極。直到赤道兩側的高速流彙合,包住了低速流,S極就消失了。

由此看來,太陽的S極也是由于帶電粒子的噴發速度低于N極的噴發速度而屈居負極。等到條件成熟時,就會反轉。

平心而論,N極S極都是人類強加給它們的。站在赤道上看,大尺度的旋渦自轉方向確實相反,但站在極地透過太陽去看,大尺度的旋渦自轉方向都是一致的。

這就是我們人類的世界觀,電磁明明是一體的,只是在各種介質中的表現不同,有時顯示出電性,有時顯示出磁性,有時都顯示,有時都不顯示,卻非要分開描述。既然麥克斯韋早就在理論上把電磁統一在一起了,就不應該再有先後,不存在電生磁、磁生電的問題。那個奇妙的電磁波真的是電磁的本來面目。

N極S極只是表示粒子噴發強弱不同而已,並不是粒子從N極噴出來,落向S極,而是從N極S極噴出來的粒子都落向赤道。

太陽磁場的本來面目就是偶極磁場。雖然磁場強度不大,但持之以恒,曆久彌堅。至于整體磁場,其實只是太陽核心物質沿兩個旋臂方向或者因較差自轉引起的極向撕裂區域噴發形成的電磁效應。偶極磁場和整體磁場各行其道,也有交叉,但強者生存。偶極磁場決定著太陽系各個行星的偶極磁場;整體磁場決定著太陽系赤道上各個行星的赤道磁場。主流理論對兩極和赤道上的電磁現象給出了兩種不同的模型,導致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影響了科學的發展。

親愛的網友們,你說呢?

0 阅读:0

旋渦裏的世界啊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