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麥克阿瑟5:巴丹半島失利不是他的責任,但他的屁股也不太幹淨

巴巴維維 2024-04-30 07:50:07
【人物篇】麥克阿瑟5:巴丹半島失利不是他的責任,但他的屁股也不太幹淨

巴丹半島位于馬尼拉灣和蘇比克灣之間,半島向南突出,南北長50公裏,東西寬25公裏,面積1250平方公裏。半島南面是科雷希多島,東西長6公裏,南北寬2公裏,與巴丹半島最近相距不過4公裏。島上有炮台(42門大口徑火炮和迫擊炮)、機場和永久工事,還有可以容納萬人的隧道。

如果把馬尼拉灣比喻成一個瓶子的話,那科雷希多島就是那個瓶塞。日本海軍無法進入馬尼拉灣,因爲科雷希多島上的岸防炮能夠輕易封鎖海面。

日軍雖然在12月8日就開始了對呂宋島的空襲,但麥克阿瑟判斷日軍還不會那麽快進攻菲律賓,所以他沒有立即執行事先制定好的疏散計劃,大量物資和給養也沒有及時轉移到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上,這是他在保衛菲律賓的戰役中犯下的最大錯誤。

美菲聯軍剛到巴丹半島時,島上儲存的大米可以吃20天,面粉可以吃30天,魚肉罐頭可以吃50天。醫療物資匮乏,尤其是紗布和治療瘧疾的奎甯奇缺。彈藥儲備情況略好,但高射炮所需的彈藥不足。

1942年1月2日,日軍先頭部隊進入不設防的馬尼拉。此時美菲聯軍共8萬人(包括1.2萬美軍)和2萬多難民已經湧入巴丹半島。

守軍的兵力充足,麥克阿瑟將所部分爲兩個戰役集群,溫賴特指揮的北呂宋防區部隊編爲第1軍,負責巴丹防線左翼,帕克指揮的南呂宋防區部隊編爲第2軍,負責防守巴丹防線的右翼。

考慮到島上給養有限,麥克阿瑟不得不將官兵的每日給養減半。但這項紀律沒有得到徹底執行,美軍官兵和菲軍官兵的待遇仍然不同,這也激起了菲律賓籍官兵的強烈不滿。

1942年1月1日,也就是日軍占領馬尼拉的前一天,菲律賓總統奎松在科雷希多島宣布連任總統職務。此時他因患有嚴重慢性病已經無法站立,只得坐在輪椅上接受麥克阿瑟等人的祝賀。

爲了表達“謝意”,他交給了麥克阿瑟一個箱子,裏面裝有50萬美元。同時奎松還給麥克阿瑟的三個重要助手合計送去了14萬美元。

此時麥克阿瑟是決心固守巴丹和科雷希多的。就在美菲聯軍剛剛站穩腳跟時,日軍第65師團在守軍防線的左翼發動進攻,溫賴特用猛烈的炮火做出回應,還將日軍約一個聯隊(團級)圍困在叢林中達一周之久。

美菲聯軍在巴丹半島的抵抗立即在國內引起轟動。此時日軍偷襲珍珠港還不到一個月,太平洋上到處都是失利的消息,而巴丹半島的英勇防禦成了戰場上唯一的亮點。

羅斯福總統發來了賀電:“對于你們的頑強抵抗,我從公、私兩方面都表示祝賀。源于各位的光輝業績,我將念念不忘……”

陸軍總長馬歇爾的來電多了點實際的東西:“……對于你做出的新的兵力部署,我予以認可。總統已經明確告知海軍支持你,空軍也將以最快的速度在遠東部署,奪取制空權。請你放心。”

同樣在元旦這一天,羅斯福通過美國西海岸的廣播電台發表了一篇講話,他表示“我要向菲律賓人民保證,一定要奪回菲律賓的自由。爲實現菲律賓的自由,我們將用盡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來支持這個保證……”

1942年1月10日,麥克阿瑟前往巴丹半島前線視察,他當著所有人的面宣布“援軍正在途中,堅持一下就是勝利”。

在隨後跟奎松的會面中,他做出“我可以在巴丹和科雷希多島堅守幾個月”的承諾。

麥克阿瑟並不知道,此時正在華盛頓召開的美英首腦會議(“阿卡迪亞會議”)上,羅斯福和丘吉爾重申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原則。時任陸軍參謀部作戰計劃處副處長艾森豪威爾的報告中,爲太平洋地區劃定了底線——堅守夏威夷,堅守澳大利亞,確保美澳海上交通線。至于菲律賓,報告中並未提及。

在此之後,美國的確從本土向太平洋地區投入了大量部隊和物資,但他們的目的地並非是巴丹半島。

麥克阿瑟眼下急需國內的增援,尤其是島上越來越匮乏的食物、藥品和彈藥。他是遠東陸軍總司令,並沒有指揮美國亞洲艦隊的權力,而海軍亞洲艦隊司令托馬斯·哈特和他的關系極差,兩個人在是否堅守巴丹半島的問題上也存在嚴重分歧。

所幸日軍第14軍司令本間雅晴也沒有做好進攻巴丹半島的准備。他起初低估了守軍的兵力,認爲麥克阿瑟手上不過只有兩萬多人,而實際上是這個數字的三倍多。

當日軍第65師團第一次向巴丹半島進攻失利後,本間雅晴調整了部署。他不打算向美菲聯軍發動強攻,而是改爲圍困,並伴隨終日不斷地空襲。日軍還抓來了大批老人、婦女和兒童,然後把他們驅趕到美軍防線一側,希望以此加重守軍物資匮乏的壓力。很快,麥克阿瑟就又將每天的食物配額減半,僅剩戰前的1/4。

1月10日,本間雅晴給麥克阿瑟送去了勸降信,被麥克阿瑟丟掉了。“東京玫瑰”通過廣播一遍一遍地用她那甜媚的聲音勸告守島官兵“親愛的士兵們,你們的國家已經把作戰注意力放在遠遠的地域去了,你們老是這樣等待,結果只能是死亡而已”。

絕望的情緒在軍中蔓延,它的傳播速度是驚人的。蹲在散兵坑裏的士兵逐漸達成一項共識:華盛頓已經把我們出賣了,讓我們聽天由命去吧。

這種傳聞很快就被做實。陸軍部部長史汀生在發給遠東陸軍司令部的電報中,正式通知他們“不會再向菲律賓派出增援艦隊”。

日軍第65師團會適時地發動進攻。1月19日,日軍在帕克防守的右翼成功滲透到守軍側後,迫使第2軍不得不撤到第二道防線。

1月27日,美軍第2軍經過激戰,止住了日軍的進攻,雙方在戰場上再次陷入相持。日軍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已經突入半島12公裏,付出的代價是7000人傷亡。

麥克阿瑟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前線了。他把妻兒安頓好後,就整日待在司令部裏,通過參謀長薩瑟蘭了解戰局和轉達作戰命令。

前線官兵對麥克阿瑟的不滿開始加劇,有人說司令官的櫃子裏裝滿了現金、珠寶和各種奢侈品;有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防空洞道格”,以嘲諷他整日蹲在科雷希多隧道裏不肯出來見人。還有人說麥克阿瑟已經領著老婆孩子逃跑了。

戰前奎松和麥克阿瑟一直很親密,但現在也開始越來越不滿。他從廣播能夠了解到各種報道,很多都是盟國決心致力于“歐洲優先”的戰略。2月初的一天,當他再次收聽到一則這樣的信息後,大聲斥責道:“這到底是怎麽回事!這就是典型的美國人——他們自己的親生女兒在後房被強奸,卻爲了一個遠房親戚的命運感到痛苦!”

他還遷怒于麥克阿瑟,指責他縱容部下克扣菲律賓籍部隊的給養,在軍中制造對立情緒。2月8日,他沒有跟麥克阿瑟商量就給華盛頓發去了一封電報,稱“我以自己的人格擔保,或許可以爲將要發生的災難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奎松在威脅華盛頓,他打算跟日本講和。奎松有一套看似自洽的邏輯——日本的敵人不是菲律賓而是美國,既然你們之間打仗跟菲律賓人有什麽關系。如果我宣布中立,那就請美國和日本都離開菲律賓,你們愛上哪打就去哪打吧。

羅斯福對奎松的幼稚想法感到憤怒。菲律賓不可能置身事外,奎松不過是一廂情願,但一旦奎松邁出這一步,對盟國的影響是惡劣的,他對馬歇爾和史汀生(陸軍部部長)說:“任何國家都不能單方面與日本人講和……巴丹必須堅守到最後一個人!”

在給奎松的回電中,羅斯福承諾“無論現在發生什麽事情,我們都會全力以赴,直到把你們土地上的最後殘余的侵略者趕出去。”

馬歇爾和史汀生也跟麥克阿瑟通過電報反複溝通,最後他們達成了幾項決定:巴丹半島必須堅守,直到防線最後崩潰的那一刻;麥克阿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撤到澳大利亞,並在那裏重新集結兵力,打回菲律賓。

在麥克阿瑟的勸說下,奎松也不得不面對現實,他發表公開聲明,發誓永遠會站在美國的一方,直到取得戰爭的勝利。

2月8日,本間雅晴說服日軍大本營,全線停止進攻,將大部分主力部隊轉到後方休整,以待跟麥克阿瑟進行決戰。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雙方在火線上比較平靜。

時間是屬于日本人的。進入3月,守軍的糧食已經耗盡,日漸消瘦的士兵們開始大面積感染瘧疾、痢疾和腳氣等熱帶疾病。部隊的非戰鬥減員急速上升,已經達到全部兵力的一半。

最先也是唯一一批從科雷希多島撤離的成建制的部隊是島上的情報分隊。接著馬歇爾又開始安排奎松、麥克阿瑟等人撤離。

在3月初的第二批撤離名單中,就包括麥克阿瑟和他的家人。麥克阿瑟沒敢走,他在碼頭上送走了奎松、副總統奧斯敏納等一行十人。

美國駐菲律賓的文職官員是第三批撤離人員。這一次馬歇爾再次要求麥克阿瑟一同撤離,但他一方面表示願意接受新職務,但希望再給自己一些時間,防止他撤走後巴丹防線突然崩潰。

3月10日,遠東陸軍參謀長薩瑟蘭將第1軍軍長溫賴特召到科雷希多島,宣布任命他接替麥克阿瑟的職務,全權指揮呂宋島上所有部隊。

命令宣讀完畢後,麥克阿瑟走出自己的辦公室,對溫賴特說:“我要你告訴你的部下,我是因爲擔任新職務才不得不離開這裏的。現在我要走了,但我會盡早回來。”

溫賴特比麥克阿瑟小三歲,在西點軍校的畢業時間也比麥克阿瑟晚三年。他很清楚自己將扮演的角色,但他只能接受。

3月11日,華盛頓致電麥克阿瑟,日軍已經知曉他將離開的消息,希望麥克阿瑟能夠盡快動身。接到電報後,麥克阿瑟終于下定決心當晚撤離。

19時15分,麥克阿瑟和妻兒登上編號PT-41的魚雷快艇。爲了保證麥克阿瑟的安全,海軍准備了6艘這樣的魚雷艇,每艘快艇的首尾都安裝了16枚魚雷。魚雷艇裝有三個發動機,航行速度大大超過巡洋艦。

實際跟隨PT-41一同行動的只有三艘快艇,他們的目標是400公裏外的棉蘭老島。除了海上航行的風險外,他們還極有可能遭遇日軍軍艦。

當快艇編隊駛近日軍占領的塔布拉島時,日軍似乎是聽到了快艇的發動機聲,因爲對方點亮了很多燈光。也許是快艇發出的聲音和轟炸機發出的聲音很像,所以日軍並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次日淩晨3時30分。快艇編隊已經被巨大的海浪沖散,每艘快艇只能單獨行動。

再向前是日軍在海上部署的封鎖線。PT-32快艇的指揮官發現前面有一個黑色的物體正在快速移動。他判斷這很可能是日軍的驅逐艦,所以命令丟掉船上堆放的備用油料,並打開魚雷發射蓋准備應敵。

就在艇長下達攻擊前的一刹那,對方用燈光打出了旗語,PT-32的旗語兵趕緊大喊道:“是魚雷艇,自己的艇!”

他們看到的正是麥克阿瑟乘坐的PT-41魚雷快艇。

3月12日上午9時30分。PT-41最先抵達一處中轉基地,這裏是出發前約定好在海上會合的地點。麥克阿瑟讓艇上指揮官巴爾克利上尉找一個隱蔽處等待。天快黑時,PT-34和PT-32終于出現在海面上,但PT-32已經丟掉了所有的備用油料,他們只能轉移到另外兩艘快艇上,然後借著夜色繼續南下。

剛走出不遠,他們就遇到了一艘日軍巡洋艦。繞道已經來不及了,兩艘快艇只能關閉發動機,打開魚雷蓋,准備好被日軍發現後殊死一搏。

萬幸日軍沒有發起攻擊,他們在黑夜中誤將這兩艘快艇看成普通的捕魚船。次日清晨7時,經曆多次險情後,麥克阿瑟一行人最終抵達棉蘭老島,受到島上守備司令威廉·夏普准將的迎接。

3月16日,麥克阿瑟一行人分成三架美軍飛機前往澳大利亞達爾文港。次日上午抵達後,他們又馬不停蹄地換乘一架運輸機前往墨爾本。就在他們的飛機從達爾文港起飛後不久,達爾文港遭到日軍空襲。

3月18日,飛機安全降落在墨爾本後,麥克阿瑟才長出一口氣,對身邊的參謀長薩瑟蘭說:“真險啊!”

在隨後面對記者時,一向善于鼓動情緒的麥克阿瑟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我現在脫險而來,但我將會回去的。”

在巴丹半島的守軍此時已經陷入絕境。部隊吃光了糧食,也吃光了隨軍的騾馬。4月3日,本間雅晴下達了總攻命令,至此拉開巴丹半島的最後一戰。

4月8日夜,接替溫賴特指揮第1軍的金少將給他發來了最後一份報告:“過去兩天,我的部隊已經徹底崩潰,我們再也無法進行有組織的抵抗了。”4月9日淩晨,金在沒有請示溫賴特的情況下,命令部隊向日軍投降。他的這一決定最終造成半島7.5萬守軍放棄了抵抗。

此時溫賴特還在堅守科雷希多島,島上的守備部隊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第4團和剛從巴丹半島逃出來的2500多名美菲官兵。科雷希多島不缺乏重型武器,除了40多門岸防炮,他們還擁有70多門高射炮和10具大口徑探照燈。

4月17日,日軍開始向島上實施空襲和炮擊。至4月底,美軍耗盡防空炮彈,對日軍的空襲已經毫無辦法。4月29日,空襲造成島上淡水設備徹底毀壞,科雷希多島也就此迎來了最後時刻。

5月3日晚,一艘美軍潛艇悄悄靠近科雷希多島,溫賴特把13名女護士送走,他則選擇留守。

5月7日清晨,溫賴特給麥克阿瑟發去了最後一封電報:“除了繳械投降,已經沒有其他出路。”

隨後他下達了停火的命令……

0 阅读:75

巴巴維維

簡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