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粟裕從西北考察邊防回京後立即請辭,周總理:我懂你的意思

曆史小書生短視頻 2024-02-27 10:00:09

您可以點擊關注,並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寶貴的評論和意見。您的每一份支持都會激勵我更加努力地創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夠給我這個機會,同時也是對我文章的一種認可。

相比于林彪少年得志風光無限,粟裕顯然屬于後來居上者。紅軍時期,粟裕雖然也上了井岡山,見到了朱德、毛澤東。但他當時只是一個班長,而且沒有黃埔軍校這類軍校的文憑加持,因此,這一時期的粟裕並不引人注意。

1929年6月,粟裕負責保衛毛澤東的安全,在這個時候開始,毛澤東才第一次認識了粟裕這個戰士。但也僅僅限于認識,並沒有過多深入的了解。

1930年年底,粟裕出任紅六十四師師長,從這時,他才算真正走進了毛主席的眼中,跟著毛主席在打仗中學習打仗。

1934年,粟裕又留在南方打了三年遊擊戰爭,中共中央曾一度收到粟裕已經犧牲的消息,在陝北召開的蘇區代表會議上,粟裕更是出現在了已經犧牲的同志的烈士名單上。

然而,不久後,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卻向延安彙報了粟裕還在繼續堅持作戰的消息,毛主席聽後,高興不已。

這時,毛主席在經曆了政治生涯的起伏後,已經成爲了全黨、全軍的最高領導人,而粟裕在浙南山區打遊擊的幾年間,已經練就了大量的軍事指揮能力。

抗日戰爭爆發後,粟裕率領部隊先後打下勝仗,雖然這一時期毛主席跟他直接對話的機會不多,但毛主席始終關注著粟裕的成長。

1945年,粟裕通過天目山大捷在全軍大放異彩,毛主席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稱贊粟裕“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的軍隊。”短短一句話,肯定了粟裕將來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的能力。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率領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充分證明了毛主席獨一無二的戰略眼光。粟裕是如何做到能夠運籌帷幄,打下勝仗的呢?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追求極致。或許,從粟裕對軍事地圖的癡迷方面能夠窺見一二。

粟裕是個超級地圖癡,作戰前,他的眼睛幾乎長在了地圖上,各種比例的地圖他都要讓下屬搜羅來仔細查看。

一次,偵察員向粟裕彙報前方情況時,粟裕突然詢問前方村子裏的石橋是否還在。聽到粟裕的問題後,偵察員一度以爲粟裕曾經來過這裏。但實際上,粟裕也跟大部分戰士一樣,第一次來這裏,之所以知道前方村子裏有座石橋,是因爲在他的腦子裏,已經將地圖的信息全部記了下來。

僅僅從這一個細節中,便能夠看出粟裕能夠培養出這樣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的原因。

全國解放後,粟裕離開了戰場,基本上沒有了打仗的機會,但在他的家裏和辦公室裏,仍然隨時可見各種地圖。每逢世界上其他地區爆發了沖突,粟裕便找出當地的地圖,仔細端詳研究,時刻關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這一習慣,幾十年來從未有過變化。

作爲新中國的開國大將,粟裕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然而,本應深受人民愛戴的將軍,卻在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了錯誤批判。不久,粟裕便被解除了總參謀長一職,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粟裕長期受到不公正地對待。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中蘇關系惡化,爲應對這一局勢的惡化,根據毛主席指示,周總理在國務院成立了“國防工業軍管小組”,並由粟裕擔任組長。

粟裕既了解人民解放軍的訓練,又對國際關系多有研究,加之他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因此,周總理決定讓他擔任國防工業軍管小組的組長。

粟裕得知後,欣然接受。粟裕多次深入一線部隊視察情況,到1970年初,國防工業的工作已經逐漸步入正軌。

根據粟裕的建議,國防工業軍管小組被撤銷,周總理親自挽留粟裕繼續留在國務院工作。

其實,對于一輩子跟軍隊打交道的粟裕來說,他一開始是拒絕的,並明確表示希望能夠繼續做一些跟軍事有關的工作。但在周總理的極力邀請下,粟裕還是留了下來,但他卻提出“一旦有情況,就請派我去前線。”

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的處境不容客觀,中蘇關系惡化導致兩國邊境的形勢日趨緊張。一天,周總理決定讓粟裕去西北和華北視察情況,了解一下當地人民群衆的生活情況和邊防部隊的戰備情況。

粟裕收到命令後,立即開始制定出行計劃。1970年4月初,粟裕從北京出發,先後經過西甯大通一帶、銀川、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等地,于5月下旬才回到北京。

這次曆時近兩個月的考察之旅給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邊防部隊戰士們高漲的備戰情況。這次行程看似十分順利,但回到北京後,粟裕卻堅持要辭職,這令周總理很不理解,但在聽到粟裕的理由後,他當即懂了。

原來,這跟當時在華北、內蒙等平原地帶上修築的“人造山”工程有關。

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所處的環境十分險惡,剛剛結束了三年困難卻又跟蘇聯交惡,而美蘇關系出現緩和迹象,中美關系又再度緊張,蔣介石又在這時重新提出了“反攻大陸”。對于周邊環境的惡化,新中國在這一時期的關鍵詞便是“備戰”。

在這一背景下,“人造山”工程被提了出來,並得到中央軍委批准開始落實。天津、蘇北等地區作爲試點率先開始,爲了修築“人造山”,工程兵制定了詳細的計劃:

“一座山要管40至50公裏,爲保障炮火交叉,兩座山之間又不能離得太近。山和山之間要建設連接工事,配置中、小型火炮。‘人造山’還要擔負起炮兵觀察所和指揮所的作用,一旦敵人越過,它能夠作爲炮兵要塞留在敵後。”

雖然“人造山”工程已經啓動,但它在現代化戰爭中究竟是否有用?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這些都是不確定的。

而粟裕在華北和西北地區視察工作時,也曾考察過這些“人造山”工程,對此,他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在現代戰爭中,面對敵人的進攻,這樣的防線發揮不了什麽作用。

更重要的是,建造這些“人造山”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據有關資料顯示,修築一座“人造山”就要花費5000萬元,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粟裕回到北京後,將自己對“人造山”工程的想法委婉地告訴了周總理,周總理聽後,十分直白地說道:“我同意你的觀點。”這是粟裕沒有想到的。

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中,粟裕向周總理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這對他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當然,“人造山”工程究竟有沒有過至今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許只有經過實踐才能夠得到答案了。

來源:報刊荟萃(上) 2009年5期、黨史博覽 2021年8期、戀愛婚姻家庭·養生版 2020年9期、文萃報·周二版 2019年10期

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5 阅读: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