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老樹開新花背後,新技術與新機會

讀懂財經 2024-03-21 20:37:40

在2022年,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判斷:當流量紅利耗盡,加上外部環境的波動,移動互聯網已經從“增量市場”進入了“存量市場”。

在很多人看來,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難逃周期的宿命。但當所有人都以一種更低的預期審視互聯網公司的價值時,意外的驚喜也悄然而至。

在2023年,騰訊用一次次的財報表現,不斷打消了外界的疑慮。這樣的趨勢延續到了四季度。2023年四季度,騰訊實現營收1551.96億元,同比增長7%;淨利潤(Non-IFRS)414.01億元,同比增長44%。

比起增長速度,更讓人欣喜的是騰訊業績增長的“含金量”。2023年第四季度騰訊毛利、經營利潤(Non-IFRS)、淨利潤(Non-IFRS)增速分別爲25%、35%、44%,均超過營收增速。從2022年到2023年,騰訊毛利率不斷提高,從43%提升至48%。算上四季度,騰訊已經連續5個季度實現毛利增速領先于營收增速。

這背後體現的是騰訊業務重心的變化,從迷戀規模的“量”到強調業務可持續的“質”。這樣的變化,已經融入到騰訊各項業務當中:

在企業服務領域,騰訊主動調整了雲計算業務,砍掉了大量不賺錢的低毛利業務,更聚焦在推動大模型技術在垂直場景的落地;在廣告業務上,騰訊通過升級大模型持續提升廣告效率,微信生態裏小程序、小遊戲、視頻號等高毛利收入增長潛力加速釋放。

種種迹象顯示,騰訊正在重新開啓新一輪增長周期。與過去增長依賴流量驅動不同,以大模型爲代表的技術在新一輪增長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技術逐漸站上C位。

/ 01 / 廣告業務成大模型最佳練兵場

理解騰訊增長邏輯的切換,需要先從核心業務說起。作爲公司最早的業務之一,廣告業務成爲騰訊互聯網傳統老業務發新芽的典型案例。

四季度,廣告業務的收入達到297.94億元,同比增長21%,創季度新高,成爲騰訊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

從全年看,騰訊廣告業務的高速增長已經延續多個季度。2023年,騰訊廣告收入1015億元,同比增長23%,占總收入比例由前一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17%,毛利率由2022年的42%提升至51%。

這樣的表現遠遠超過互聯網廣告大盤。根據《2023中國互聯網廣告數據報告》,2023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預計5732億元,較2022年增長12.66%。考慮到廣告業務的高毛利,廣告業務的占比提升,也助推了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長。

廣告業務的強勢增長裏,科技成爲其中的關鍵“加速器”。2023年,騰訊廣告平台持續升級, AI大模型能直接解決內容制作和推送環節的兩大核心問題。

一方面,騰訊通過大模型優化廣告內容理解、提升制作流程環節的效率。以1月剛推出的一站式AI廣告創意平台“騰訊廣告妙思”爲例,騰訊廣告妙思通過AIGC技術生産一張可用素材加上機審,相比傳統創意平台,時間成本降低了360倍。

另一方面,騰訊利用大模型技術對投放模型進行了升級,提高了投放環節的轉化率。用簡單的話說,以前投放模型分析的參數規模在數十量級,現在騰訊的投放模型的參數規模已經達到十億量級。更精細化的數據分析,對廣告投放有著直接影響。在騰訊此前的廣告投放AB測試的對比結果中,基于大模型的騰訊廣告系統冷啓動成功率增加9%,成本達成率提升8%。

大模型推動廣告業務的增長,在國外科技巨頭上已經發生,在大模型的助力下,谷歌的廣告業務已經從以往個位數的增長變成全年增長超過了10%。

這樣的故事,也正在騰訊身上再次上演。考慮到廣告本身的高毛利,廣告業務增長也將推動騰訊盈利能力的提升。正如劉熾平在業績會上所說,人工智能在財務方面的短期收益更多應與廣告業務相關。由于因爲騰訊的廣告業務規模每年可以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如果能實現10%的增長,也就是100億元人民幣,而且幾乎全部都是利潤。

在AI驅動廣告效率的同時,微信生態商業化潛力也在加速釋放。

從去年開始,騰訊已將視頻號的商業化放在了重要位置,連續推出了信息流廣告、創作者扶持計劃、達人廣場等多項促進商業化的政策,大到整體的商業化戰略與平台治理,小到産品功能的具體更新,加速視頻號流量價值與內容價值的釋放。

當然,除了視頻號外,微信生態內的其他創新業務如小程序、小遊戲、企業微信和搜一搜等也展現出新活力。例如,微信搜索廣告也實現了同比數倍收入增長。小遊戲平台也能産生高毛利率和具有平台經濟效益的分發和廣告收入。

可以看到,廣告業務的增長既有基本盤增量,又有AI大模型的加持,基本盤增量釋放本就在大家預期之內,但後者的出現則預示著另一種可能性:騰訊的各項業務都將受益于技術的滲透,廣告業務的蛻變只是一個開始。

/ 02 / 水面下的大模型機會

廣告業務的顯著增長僅是現階段AI技術對騰訊商業化産生的最直接影響,AI及大模型之于騰訊更大的機會,仍然隱藏在水面之下。

與很多大廠探索大模型更注重C端的“Chat”不同,“産業”成爲騰訊落地大模型的關鍵詞。甚至可以說,騰訊的大模型服務從一開始走的就是一條産業化的路徑。

這與植根于其基因中的産業視角有關。2018年9月,騰訊提出“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産業互聯網”,開始向To B轉身。過去5年來,騰訊雲一直在踐行産業互聯網戰略。隨著大模型的發展,騰訊注意到企業的需求正在從雲化向智能化轉移。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借助大模型等工具,幫助企業打好“智能化”戰役,成爲騰訊首當其沖的問題。

在過去一年的探索中,騰訊也逐漸摸清了大模型時代的産業升級戰的打法。具體來看,騰訊主要有兩條思路:

從具體項目選擇上說,騰訊雲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削減虧損的項目,減少過去大包大攬做“集成”,轉向高毛利的PaaS和SaaS,增加自研産品的比例。

財報顯示企業微信和騰訊會議部署了生成式AI功能,並增強商業化。騰訊高管在財報後電話會還披露,“一門三傑”四季度的收入增長超過1倍。所謂的“一門三傑”,即企業微信,騰訊會議和騰訊文檔,是騰訊三大王牌SaaS産品。

這樣的調整不難理解。一是自研産品的利潤率更高,二是對騰訊雲來說,更有利于發揮自己在技術和産品能力上的長項,以被集成的方式去跟更多的合作夥伴合作,本身也更具備可持續性。

在商業世界裏,有這樣一句話,比起做什麽,不做什麽更關鍵。騰訊務實的風格,讓技術的價值得到了更充分的顯現。四季度,騰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收入爲544億元,同比增長15%,毛利率也有所提升。

除了內部應用外,爲了助力各個行業客戶打造自己的大模型,騰訊還將大模型的基礎設施産品化,對外輸出。截至目前,騰訊雲已經爲金融、文旅、泛互、能源、醫療等20多個行業提供了超過50個解決方案,助力客戶構建專屬大模型及智能應用。

在模型落地過程中,深入産業場景,理解産業核心痛點,是騰訊雲的核心特點。比如,在金融領域,騰訊雲打造了OCR大模型,可以提升非結構化內容識別、理解能力,企業可以通過TI平台對OCR大模型進行精調。

與傳統OCR深度學習模型相比,這是一種極大的能力躍遷。在以往,傳統的OCR深度學習模型需要經過檢測、識別、結構化等多個階段,很難突破監測識別難點,且不具備閱讀理解和推理能力,更難以進行標准化,企業的定制成本高昂。而新的大模型技術讓這些難題不再是障礙,能夠讓圖像到文字直接生成,使得任務間能力互補,泛化性更強,場景更豐富。

而無論是接入內部場景,還是對外輸出模型能力,都讓騰訊混元大模型相比國內其他大模型有著更爲廣闊的應用場景。長遠來看,大模型的商業化,必然是建立在應用場景普及的基礎上。這也是騰訊在大模型領域的優勢所在。

與此同時,騰訊還在持續叠代模型能力。3月15日,騰訊與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聯合推出圖生視頻模型“Follow-Your-Click”,這是國內爲數不多的文生視頻模型。騰訊在模型能力的領先,有望推動大模型技術在更多産業場景的落地。

站在更大的維度看,這樣聚焦産業和場景的打法,與國家倡導的新質生産力不謀而合。作爲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新質生産力有兩個主要特征:

一是新質生産力不是單點的突破,是産業的集合,底層技術和能力的相互助益和促進;二是新質生産力不是抛棄傳統産業,而是以舊促新,用技術改造老行業産品,以新帶舊。

如今,代表數實經濟的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已經連續兩年成爲騰訊最大的營收貢獻板塊。與C端流量生意不同,科技帶來積極影響可能很難在短期內體現在業績上,但長期來看,依靠騰訊雲高毛利的優勢産品與服務,企業服務業務將成爲騰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 03 / 騰訊科技領先從何而來?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騰訊像是一頭“大象”,畢竟其已經是一家年營收超過6000億元的公司。這意味著,騰訊想要完成任何業務調整都不容易,更不用說公司整體增長重心的變化。

這背後隱藏著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如此體量的騰訊,究竟是如何完成從追求規模到追求質量的轉身?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回到財報本身。

談論起騰訊這家公司,投資人總會聯系到很多關鍵詞:遊戲、流量、微信。但很少人注意到,科技才是騰訊最大的底牌。

一個鮮爲人知的事實是,騰訊不僅是國內互聯網企業裏研發投入最多的公司,也是國內研發投入第二多的公司,僅次于華爲。2023年全年,騰訊的研發支出爲640.78億元。自2018年以來,騰訊累計研發投入超過2696億元。

除了研發投入,另一個衡量公司科技能力的指標——科技人才密度,騰訊也有不俗的表現。2022年,騰訊內部研發人員占比達到74%,這意味著,平均每四個騰訊員工中,就有三個從事研發工作。

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也帶來了更多的成果轉化。截至目前,騰訊在全球範圍內的專利申請總數超過7.5萬件,授權專利數量超過3.7萬件。

當流量紅利消失,加上生成式AI的突破,使得科技在商業競爭的權重不斷提升,這張底牌的威力才逐漸顯現。從這個角度上說,無論是廣告業務重回高增長,還是大模型産業落地,都預示著一個以科技驅動新周期的開始。

這樣的故事還遠未結束。作爲國內最大流量生態的互聯網公司,騰訊擁有大量的場景和流量,意味著其具備用大量用AI等科技做場景和行業改造的業務空間。在垂直場景下,大模型帶來的生産力提升很容易轉化爲商業收入。這一點在騰訊會議上已經有所體現。根據騰訊會議2023年9月提供的數據,用戶數超4億,上線以來服務超過25億次在線協同,付費用戶數同比提升5倍。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流量層面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本質是效率的比拼。也就是說,當騰訊能夠通過科技實現業務效率的提升,其商業壁壘就不僅停留在流量層面,進而也能實現更穩固的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總是把騰訊價值的談論更多放在流量視角,而技術層企業的價值其實並沒有真正「被看見」。現在,隨著AI時代的到來,騰訊的科技價值也將逐漸清晰。

0 阅读:7

讀懂財經

簡介:注冊制時代,價值新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