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速食的時代,他們用三年探尋精神生活

刺猬公社 2024-05-08 10:58:09

文|啊遊

編|陳梅希

每個人對于人生,對于生活,可能都不只有1000種疑問。

爲什麽“一旦離開工作,自己一個人在家,生活會有無底洞的感覺”;爲什麽“我在做一些我認爲不對的事情來支撐我認爲對的事情”;爲什麽“我的父母從小要求我追求卓越”,而實際上“我只想當個普通的釣魚愛好者”……

答案難覓,思考的過程往往伴隨著真切的痛感。

在追求極致效率、時間轉動飛快的時代裏,比起深入思考,人們似乎更願意用社交、娛樂等簡潔高效的方式麻痹神經,從而獲得一種“治標不治本”的短暫快樂。

但是某個深夜,內心還是會忍不住發問:所以,我們到底要過怎樣的人生?

5月7日,紀錄片《解釋鴻溝》正式在騰訊視頻上線,某種程度上,它與人們的深夜自省類似,如同“揮之不去的低語”,不斷喚醒刻在人類基因中“追求生存意義”的本能。

作爲國內首部思想類紀錄片,《解釋鴻溝》記錄下了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哲學家 陳嘉映與當代富有獨立精神的思想者、學術同仁、朋友、學生等人之間日常的思想交流與精神活動, 率先將“精神生活”拉至舞台中央,試圖讓觀衆重拾兼具深度與密度的談話,思考“何爲良好生活”。

它的出現,第一次關照了許多人在生活中刻意隱藏的情緒、矛盾與糾結,同時肯定了思辨與理性的價值,肯定了探索的意義。

節目中,每一輪深入地討論與思想交鋒,總能讓人誕生新的思考,重獲精神能量。

智識生活的影像化表達

《解釋鴻溝》在國內的紀錄片賽道中,絕對算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根據相關數據,隨著科技與文化的不斷發展,近年來紀錄片的類型早已從傳統的紀實類影片逐漸向自然、科技、曆史、探險、環境和社會等更爲多元的主題發展,但是其中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仍舊是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議題類影片,約占市場份額的30%。

相比之下,純粹關注人們精神世界的紀錄片內容少之又少,國內的紀錄片領域中,思想類紀錄片更是幾乎空白。從這點來看,《解釋鴻溝》無疑沖出了傳統紀錄片的慣常思維與模式,成爲了第一個勇敢的“探索者”。

《解釋鴻溝》由騰訊視頻尤裏卡工作室研創,在映前看片會上,總導演朱淩卿曾介紹到, 《解釋鴻溝》項目于2021年底投入拍攝,創作出發點是在過去不久的巨大變化當中,每個人都在追尋“到底什麽是人生的意義”“我該怎麽活”,或者“什麽是活著”的問題。

初看《解釋鴻溝》的第一期,沒有心理准備的觀衆也許會被打個措手不及,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屏幕上沒出現過如此之多“觸及靈魂”的問題了。

節目中,攝制組拍攝了許多陳嘉映與哲學系碩博生進行學術交流的場景。比如有學生在讀完威廉斯的《真理與真誠》後發問:“求真背後的預設是‘人是理性的’,但在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信念或者生活方式卻是處于理性之外的,求真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跟我們生活的整體意義相關聯呢?”

但只要耐著性子繼續看下去,就會發現《解釋鴻溝》絕非一部懸浮在思想真空中的紀錄片,恰恰相反,它實際上無比貼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面對上述學生的提問,陳嘉映先是用一句“你是不是開了個玩笑,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小”緩和了氣氛,隨即舉了一個淺顯卻恰當的例子引導大家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一個人講理講不過大學教授,胡攪蠻纏卻可能贏得一些利益,這個時候他雖然不講理,但他可能卻是更理性的那個人,所以“理性”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層層疊疊、可以有無數種理解。

伴隨著陳嘉映緩慢但嚴謹的措辭,看似複雜的哲學問題在層層抽絲剝繭下逐漸變得鮮活、易懂,並最終回歸到了具體的生活場景。

當一名三年制的碩士生提出想要“以批判胡塞爾爲基礎”進行論文寫作時,陳嘉映沒有對論文的主題進行直接的評判,而是直接將話題轉到了“研究生的論文除了導師還有人會看嗎”這個殘酷但現實的問題。

抛開導師的身份,作爲一名年過古稀的老人,他給出的是最爲真誠的建議:“用最短的時間,最清楚地寫一篇能通過的論文,這樣呢,就有時間去爬山,談戀愛和好好讀書。”

在拍攝的過程中,總導演朱淩卿和團隊成員也時常從中獲得啓發: “陳嘉映老師傳達了一些怎麽去把你的思考、生活、意義,跟你的真實生活相結合的系統,這讓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對于怎麽思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笃定了一些。”

與此同時,精神與現實、思辨與生活的兩相結合,在《解釋鴻溝》的內容排布上也有所體現。

除去專業的哲學交流場景,《解釋鴻溝》呈現了大量生活化的場景,像是陳嘉映在自家書房內進行線上會議,在車流穿梭的馬路旁蹲下修理自行車等等。一位被譽爲“中國當代最接近哲學家”的智者,在生活中也會面臨朋友的離世、自己的退休。

在首期節目的最後,觀衆也能看到在後面的節目裏,陳嘉映還將走出書房,走向更多不同的場景,與不同的人探討各式各樣的人生議題。

這部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可能正在于此。一方面,它展現出了“哲學家”也有落地的生活,思想是能夠低空飛行的;另一方面,它鼓勵每個普通人進行發問、思辨與交流,反映出當代人仍然在堅持不懈地追求“意義”。

從這個視角來看,《解釋鴻溝》實現了一種真正意義上對于“智識生活”的影像化表達,既有“智識”也有“生活”,二者相互影響、彼此纏繞。

三年打磨一塊“思想琥珀”

想要成爲思想類紀錄片的探索者,當然並不容易。

首期節目的一開頭,作爲主要被記錄者的陳嘉映,就對《解釋鴻溝》這部新形態紀錄片存在的可能性,提出了質疑。

“你們是不是還試著剪了剪樣片,覺得仍然有希望是嗎?” 面對該片總監制李倫和總導演朱淩卿,陳嘉映坦誠地表露出自己的擔憂,“邏輯性、思考性的溝通方式,呈現給公衆的時候,難度還是挺大的。”

早在2021年,尤裏卡工作室最初聯系陳嘉映,提出拍攝思想類紀錄片的想法時,陳嘉映就曾表達過內心的猶疑。 畢竟,《解釋鴻溝》想要呈現的精神交流與思想碰撞,是此前國內紀錄片中不曾見過的主題。

從內容行業的生産規律來看,開拓新的內容品類不僅考驗勇氣與決心,更考驗制作團隊的能力與耐心。無論是想一舉拓寬現有的內容品類,還是想在以往的代表作品之外尋求突破,通常情況下,首季節目的制作過程總是最爲艱難的。

沒有成功經驗在前,制作壓力相對會更大,尤其以“精神思辨”“哲學對話”作爲關鍵詞,需要呈現的內容本身就錯綜複雜,每走一步都像是在迷霧叢林中踩出一條全新的路。

即便是由資深視頻節目的制片人和導演團隊組成的尤裏卡工作室,在摸索“思想紀錄片”這個國內尚處空白的品類時,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經曆。 《解釋鴻溝》從初具想法到落地,再到如今的播出,經過了三年的打磨。

在樣片試著剪輯出來前,制作團隊唯一能確定也許只有:要將這部紀錄片獻給仍舊渴望良好生活,不願被所謂的“放棄思考”大流卷走的人。

“這種對智性的對話感興趣的人,實際上非常多,(但)現在這樣的一種媒體形式,它落不下來。”在《解釋鴻溝》第一期中,陳嘉映如此指出“思想類”節目所面臨的問題——並非這類內容沒有受衆,而是現有的媒體形式下,這類內容很難落地,更難被做好。

作爲同樣生産內容的同行,我們很容易想象得到,一部聚焦于思想與精神領域的影片,不可避免要涉及到諸多堆疊的概念、學術用詞,話題也很容易走向嚴肅、沉重。

因此,如何降低內容的觀看門檻,提升觀衆的觀看體驗,是一件需要平衡與取舍的事情。隨之而來的則是內容呈現的難度——如何保證話題以及思考的連貫性不被畫面的切換打斷?如何在虛空的思辨中增添更落地的場景?這些都需要被一 一思考。

總導演朱淩卿在面對陳嘉映提出的問題時,給出的答案是:“落到觀衆的角度上來講,是這套思維邏輯、原則,如何能作用于我的生活。”

于是,我們最終在《解釋鴻溝》的鏡頭中,能夠看到陳嘉映走出書房,走進生活場域,讓哲學的思辨與討論,回歸到具體的生活議題。

從節目播出後的口碑反饋中,我們也能看到不少觀衆對于這部極具開創性的節目給予了感謝與贊揚。

比如有人認爲:“非專業人士對哲學的興趣最終源于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從這一點來說,這個紀錄片絕對提供了足夠的啓發。”也有觀衆表示:“《解釋鴻溝》帶給了大衆一種新的、不常見的思考圖景,以及茫茫人海中另一位‘普通人’的人生態度。”

花三年時間,只爲給依舊對深度內容感興趣的觀衆打磨出一塊晶瑩剔透的“思想琥珀”,《解釋鴻溝》在嘗試用影像呈現複雜思考的道路上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同時也爲紀錄片行業注入了新的生機。

在如今大部分人都在追求流量與淺層娛樂的環境中,仍然能有內容團隊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對于觀衆而言,無疑是種幸運。

在短平快的時代裏爭渡

短平快的時代裏,總有新的話題、新的領域在出現。AI已經可以更快速地幫助人們收集、整理新知,短劇、短視頻也風頭正盛,用一種更爲吸睛的方式搶占用戶的注意力,《解釋鴻溝》反而給人帶來了沉靜的力量。

和“15秒帶你讀完一本書”“20秒帶你看完一部電影”相比,《解釋鴻溝》更像是通過陳嘉映這位智者的娓娓道來,無比耐心地慰貼了觀衆的心靈渴求,給予並鼓勵人們重新燃起追求人生意義的火苗。

很多時候,內容創作者們容易被“亂花迷人眼”的表象所欺騙,誤以爲觀衆已經不再對深度的思考與談話感興趣。

但一個反常識的事實可能是,彰顯智識生活的內容對于觀衆來說從未失去吸引力,只不過是與之相關的影像內容少之又少,所以這部分群體更多會從其他的內容載體中尋求滿足。有相關數據顯示,在近兩年的圖書暢銷榜單中,大家越來越關注精神層面的溝通碰撞,哲學類書籍頻頻跻身前十之列,成爲讀者新寵。

與此同時,每次只要有過硬的哲學類、對談類的節目、綜藝、紀錄片出現,幾乎都會收獲如潮的好評。

同樣由騰訊視頻與尤裏卡工作室研創的《十三邀》,如今已經更新到第七季了,七年過去,觀衆非但沒有審美疲勞,甚至還給最新一季打出了驚人的9.5高分。去年在騰訊視頻播出的《激流時代》,作爲一部關注商業世界的紀錄片,主題也並非簡單輕松的大衆化內容,但仍舊在播出期間頻頻登上熱搜、引發了大規模的討論。

無數的細節都在證明一件事情:關注智識的、深度的、優質的內容,仍然具有存在的價值,永遠能夠打動人心。

從陳嘉映參與錄制的《十三邀》第一季,到昨天剛剛上線的《解釋鴻溝》,已經過去了將近八年。在這八年裏,騰訊視頻和尤裏卡工作室對于人文智識類節目的追求,從未中斷,仍在繼續。

在此前的觀影會現場,《解釋鴻溝》的總導演朱淩卿曾表示:“新片可能會有《十三邀》裏面某種未完成或者沒被滿足的東西,每一集的描述方式、進入的狀態、講的故事,都完全不一樣。”

目前的內容市場上,能夠關照對時代持有懷疑之人,並爲他們進行系統性地記錄的節目實在太少,《解釋鴻溝》也因此而顯得愈發珍貴。

正如同《解釋鴻溝》的slogan所說的那樣:“人是通過意義來保護自己的生存。”《解釋鴻溝》的制作團隊以及播出平台,多年來仍舊堅守稀缺的價值,並用影像將其記錄下來,努力傳播得更遠,這又何嘗不是在維系一個內容創作團隊、一個視頻平台所存在的意義呢?

願思想之光綻放。

0 阅读:2

刺猬公社

簡介:內容産業垂直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