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算法的陷阱:超級平台、算法壟斷與場景欺騙筆記19_前方的路

躺柒 2024-03-22 22:06:23

1. 技術與財富分配不均1.1. 當前的財富分配不均早已成爲世界難題1.1.1.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相當于35億人——擁有的財富卻不敵在一輛雙層巴士上的商業精英的個人財富總和1.2. 部分線上市場仍受到競爭機制支配的事實並不能爲其他市場的反競爭策略開脫1.3. 企業的市場力量1.3.1. 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諸多經濟領域都出現了新公司成立數量減少的情況1.3.2. 部分經濟領域的行業集中度正在提升1.3.2.1. 更多行業正被更少公司主導1.3.2.2. 新公司進入市場和工人更換雇主的難度也越來越大1.4.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是活躍市場競爭氛圍和強勢的反壟斷執法1.5. 行爲歧視的受害者並不一定是那些願意支付更多錢的富人1.5.1. 反倒是那些生活環境受限的窮人,他們因爲沒有更多的外部選擇,而成爲行爲歧視的受害者1.5.2. 對于經濟寬裕的人來講,他們的外部選擇更多1.6. 超級平台通過收集用戶數據(卻未支付相應對價)牟取利益1.7. 超級平台從用戶手中免費得到了吸引流量的原創內容1.8. 超級平台可以通過發布行爲定向廣告與行爲歧視的方式賺得超額利潤1.9. 超級平台可以從其他網站抓取有價值的內容並將其發布到自己的網站上,從中獲取回報1.10. 當壟斷利潤無法被返還給窮人和中産階級時,政府將通過稅收和補貼計劃的方式對財富進行再分配2. 隱私與信任2.1. 臉書可能會削弱WhatsApp的隱私承諾,並會收集和使用WhatsApp用戶數據2.2. 對于一些執法者而言,他們並不將隱私安全問題視作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2.3. 免費的應用程序並不意味著消費者必然從中得到好處2.3.1. App的用戶隱私設置可以被視作一種非價格競爭的參數,它是線上産品質量與用戶體驗的體現2.4.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2.4.1. 隨著社會不信任感的遞增,無謂的社會福利損失也會增加2.4.2. 通過降低信任的方式放大社會淨損失2.5. 公平准則比貪欲的作用大得多2.5.1. 貪婪並非市場經濟的先決條件,充斥著貪婪的社會不一定會收獲繁榮的經濟2.5.2. 有關公平的社會准則與親社會行爲在市場經濟中既是普遍現象也是必要存在2.5.3. 違背社會公平准則的行爲將降低社會互信並有可能激化矛盾挑起報複2.5.4. 信任與合作也是有條件的,這取決于旁人實際或表達出的合作意願2.6. 隨著科技進步與數據規模的增大,我們開始對企業在背地裏玩的那套把戲有所警惕2.6.1. 未來數據收集與應用方式的改變(如通過物聯網技術進行數據被動捕捉)將成爲消費者是否願意繼續提供數據的信任試金石2.6.2. 一旦各行各業的定價趨近于完美行爲歧視,消費者對于服務提供商、網絡平台、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的不信任感將越發強烈2.6.3. 消費者也許會拒絕使用這些高新科技,如搜索引擎、移動科技、智能電子感應器、智能手表等,從而主動化解個人隱私安全的危機2.6.4. 如果他們對賣家與市場公平准則心存疑問,他們可能會放棄很多他們原本打算進行的消費3. 財富、權力與政治3.1. 經濟力量早已有效地轉化爲政治力量3.1.1. 企業可以從共謀、行爲歧視、競合場景中榨取更多消費者利益3.1.2. 他們與日俱增的經濟實力會轉化成政治力量,通過影響政府決策來守住自己的市場地位3.2. 裙帶資本主義的勢力之大令很多人意外3.2.1. 當金融危機爆發,聯邦政府選擇拿出納稅人的錢爲其進行政府救助時,我們這才真正見識到了這股力量在政治活動中的翻雲覆雨3.3. 科技巨頭對政府的影響力已被媒體廣泛曝光3.3.1. 超級平台與其他利益相關方正投入巨資用于引導政治呼聲3.3.2. 近250人在奧巴馬政府職位與谷歌工作崗位之間完成了工作調動3.4. 在其他反競爭場景中,自由裁量權的使用範疇“豁然開朗”3.4.1. 行政機構對違規行爲的自行判斷空間越大,政策遭到政治說客扭曲的可能性就越高3.4.2. 法律條文的界定越模糊,裁決過程就越容易混入主觀判斷成分,這也給了說客“鑽空子”的機會3.5. 問題的根源卻不在于這些政治說客3.5.1. 真正的症結在于集中的經濟權力、政治陷阱的薄弱管理、模糊的法律標准(如法院依照判例制度對大多數反托拉斯案件作出的裁決)的交織4. 認知俘獲4.1. 如果1%的人口控制著全球大部分的可支配財富,我們所謂的‘市場’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對待事情的看法4.1.1. 人類學教授戴維·格雷伯(David Graeber)4.2. 政治遊說活動正是塑造政府和公衆認知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巧妙地影響輿論的導向和社會公衆的是非觀4.3. 相似的辦法還有爲學術研究工作、智庫創建、文章發表提供贊助4.3.1. 三大反競爭場景的獲益者都曾爲學術活動、文章創作與智庫創建提供過贊助4.4. 企業利用個人與機構的信譽爲自己站台,他們傳播的觀點正是企業所極力倡導的方向4.5. 面對市場現狀時,如社會階層固化、中小企業的創建數量減少以及擴大的財富分配不公,它們可能會轉向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市場自矯正機制尋求幫助4.5.1. 我們被灌輸的道理是:動態市場的自我監管力量將防止企業遭受重大傷害,並維護消費者福利4.5.2. 那些支持政府行政幹預的言論則被描摹成對科技進步與創新精神的損害4.6. 企業對市場壟斷地位的濫用不會對市場創新熱情産生激勵作用;相反,這種濫用如果不加以約束和規制,還將對科技創新造成更大的危害4.7. 受控生態系統是只存在于互聯網世界,還是已經滲入了現實的政治生態,讓我們活在了自主與獨立的假象之中?4.7.1. 媒體、遊說、政治施壓與贊助,糖衣炮彈與真刀真槍雙箭齊發5. 前方的路5.1. 我們常被告知,技術革命將如何以提高透明度、改進交流方式、豐富選擇與價值的方式來改善社會福利5.1.1. 數據驅動的在線市場不一定會激活市場自矯正機制5.2. 慎重而妥善的行政幹預實在是有其存在的必要5.2.1. 主流競爭法、隱私保護、消費者保護法的法律條文與規章制度在維護社會福利時都將發揮作用5.2.2. 雖然有些傳統的對策並非盡善盡美,但是與其讓病人“病入膏肓”,不如以不完美的方法對其施救5.2.3. 反壟斷執法機構和我們的民選政府有責任向消費者宣傳虛擬競爭的前途與風險,並向大衆普及“免費也有可能昂貴”的道理5.2.4. 反壟斷執法部門必須投入資源以更好地理解市場動態、參與者動機、數據與算法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其對社會福利的影響5.3. 外部的政治壓力是必要的5.4. 在當下的世界,很少有人會對反壟斷有興趣,但是冷漠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5.4.1. 我們無法確保“數字化的手”總會站在我們這一方5.4.2. 當這些反競爭行爲正在我們身邊發生時,我們有責任去敦促我們的政府有所行動5.4.3. 更令人擔憂的還在于認知和監管俘獲,這種俘獲可能會攪亂人們對于市場動態所應做出的批判性思考5.4.3.1. 喚醒政府去有所作爲
0 阅读:0

躺柒

簡介:書既能讀薄也能讀厚,輸出才能檢驗輸入,完成才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