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回彌勒對錢的斷代問題:老趙閑聊僧伽藝術圖像系列8

樂藝會 2024-04-17 07:22:20

3、萬回彌勒對錢的斷代問題

立足上述闡述,我們有必要對萬回彌勒對錢嘗試去做一個斷代分析。

1、首先,作爲彌勒主題花錢,因爲這裏所謂的彌勒佛,其實是布袋和尚,所以作爲産生布袋和尚唐末五代的藝術圖像的上限也就被明確了。

胡堅藏品

2、其次,彌勒佛主題花錢中明確標明著“招財利市”,可見這時的布袋彌勒已然是財神,而按照財神的前提是和合神,和合神必然和氣生財,所以作爲和合神的布袋彌勒必然是笑臉彌勒的邏輯,又按照上述我們分析推理的,笑彌勒成熟的時代大致是南宋的推論,作爲利市財神的笑彌勒花錢,大致應該在南宋前後,也是十分符合邏輯的。

3、更重要的,是,本彌勒佛主題花錢上,布袋彌勒左手持大口袋,右手持杖在肩。而他老人家肩膀所荷的柱杖所懸挂的物件,十分要緊,對斷代有核心的助力。

北宋贊甯在所著《宋高僧傳》中敘述說布袋和尚:“常以杖荷布囊入廛肆。見物則乞,至于醯醬魚葅皆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爲“長汀子布袋師”也“。死後,”後有他州見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焉”。可見,在奉敕撰寫的北宋官方關于布袋和尚的文本中,布袋和尚的形象就是肩扛柱杖,杖首懸挂的是布袋彌勒著名的布囊。而且,北宋江浙地區就有很多以這個形象作畫的現象。在北宋僧人道原編纂《景德傳燈錄》中,雖然沒有強調彌勒的布囊是否被柱杖所荷,但是一直在強調放下布囊,可見彌勒扛著的正是布囊。有一僧在師(布袋)前行,師乃拊僧背一下。僧回頭。師曰:“乞我一文錢。”曰:“道得即與汝一文。”師放下布囊叉手而立。白鹿和尚問:“如何是布袋?”師便放下布袋。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事?”師負之而去。先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叉手。保福曰:“爲只如此,爲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師在街衢立。這種柱杖首懸挂布囊的形態,直到明代還繼續存在,請看鄭州博物館藏明代布袋和尚銅造像。見下圖。

明代 布袋和尚銅造像 鄭州博物館 南山供秀資料但是,北宋官方所呈現的布袋荷杖挂布袋的形狀,並不符合彌勒佛主題花錢的呈現,因爲花錢上的布袋和尚的布袋是持在手裏的,並沒有挂在杖首。而且,花錢上的布袋彌勒的肩杖,也沒有像很多布袋繪畫那樣光溜溜的,那麽,彌勒佛花錢上布袋和尚柱杖首挂的到底是什麽物件呢?

南宋禅宗僧人大慧宗杲在《布袋像贊》雲:“肩擔一條吉撩棒,棒頭挂雙破木履。盡力撮卻布袋口,不知裏許有甚底。落落魄魄鬧市行,藞藞苴苴沒羞恥。龍華會上若逢渠,定與椎落當門齒”。從南宋此像贊來看,大慧描繪了布袋和尚肩擔拄杖,杖頭挂著一雙破木履。而且由于盡力撮卻布袋口,可見這裏描繪的布袋和尚,既扛著棒,也拎著袋,杖首懸挂破鞋子,除了神態落魄不符合和合神的要求,其他造型元素完全契合。

由此可見,彌勒佛主題花錢上的布袋和尚的杖首,應該懸挂的就是鞋子。其緣由,大約是與南宋末年僧人志磐編寫《佛祖統紀》卷四十二記載雲有關:“(布袋和尚)于嶽林寺東廊坐盤石上而化,葬于封山。既葬,複有人見之東陽道中者。囑雲:“我誤持只履來,可與持歸。”歸而知師亡。衆視其穴,唯只履在焉。”既然布袋和尚的棺材裏沒有屍體,只有一只鞋,那麽另一只鞋就符合邏輯地被挂在了杖首了吧。

陳少梅 布袋和尚

4、彌勒的利市要素

布袋彌勒其實是一個引導大家放下的神靈。他的布袋,就是他的負擔與所執。所謂“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挂礙,自然證得六波羅。”寬心忍辱,冤家共和,心無挂礙,才是核心,據明代田汝成敘述,宋代嶽珂曾經贊布袋彌勒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言簡意赅,說得痛快。但是,市井社會才不追求什麽覺悟,他們追逐的,恰恰是要將布袋滿滿地扛起,他們幻想的,就是布袋裏裝滿了富貴財貨與名利欲望。

下圖爲青州博物館藏明代布袋彌勒銅像,在這裏,布袋彌勒手中的口袋上,已經布滿了寶珠、犀角、珊瑚、金錢等各類雜寶寶貨,而使得袋子成爲了寶葫蘆一樣的要啥有啥的魔幻招財神器。布袋彌勒布袋上布滿的寶貨,正是世俗人們充滿的熾熱的欲望。

明代布袋彌勒銅像  青州博物館 鈞魂拍攝

是這種世俗的欲望,將放下布袋的彌勒,又被迫生生去地將布袋扛起。

彌勒不得不成爲了一個利市的財神。那麽布袋彌勒的利市招財,又有哪些文本痕迹呢?

1、神奇布袋的魔幻。《宋高僧傳》記載布袋和尚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本來這個布袋只是儲物之空間,但是逐漸被小民幻想爲一個要啥有啥的聚寶盆。布袋和尚的布袋可收可放,“展時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在《景德傳燈錄》中就曾經記載“布袋裏般般著得,短長在我;寶公杖頭剪刀,節奏由誰!”這種本來具備禅意的敘述,被市井的意念解讀爲布袋的神奇魔幻,要啥有啥,布袋由此被賦予投射了更多的社會欲望,而成爲了財富的聚寶盆與繁衍的子孫桶。

在泉州開元寺東塔上,出現了布袋和童子、銅錢組合在一起的圖像,滿足了世人對布袋彌勒的兩大訴求。

釋即非 布袋和尚圖

2、布袋和尚化應事迹中具備錢財要素。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記載,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從該僧背後摸了一下,禅師回頭,和尚就說:“給我一文錢。”禅師回答:“道得出,便給你一文錢。”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北宋狀元舒亶有詩《題布袋和尚》:“休話人間我獨尊,何妨廛肆且隨群。乞錢往往多空手,問路時時向白雲。壁上形容圖尚在,囊中氣味許誰分。分明提起無人問,欲會應須眼裏聞。”

3、布袋彌勒的神迹與招財

元代天台山國清寺住持無夢沙門昙噩所撰《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中,對布袋彌勒的神迹作了更爲細膩的闡述,其中有布袋彌勒去閩中化木材建大殿的事迹。”師往閩中化檀越一袋之木,此間井中取之無竭,衆皆驚異。遂某也捨工,某也助糧,某也慫恿,不約而至。巍巍勝迹,萬萬工程,大雄殿之千佛閣“。布袋彌勒用布袋罩住木材,讓嶽林寺的師父在寺院井中取木材,取之不竭直至大殿建成。這種神迹,在市井小民眼中,豈不就跟要啥有啥的聚寶盆別無二致了嗎?

同類的,文中還記載了布袋彌勒囊沙堤塘的事迹。彌勒用布袋覆壘成塘,以禦旱潦。塘內卻成田二千馀畝,每歲收獲,供給僧徒。馀贖命放生。這也再一次顯示了彌勒布袋的要啥有啥,神奇萬方,最後無中生有地變出良田,爲僧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

吳昌碩 布袋和尚

4、彌勒布袋不僅是聚寶盆,也是子孫袋

在《佛祖統紀》卷四十二中,本有“有十六群兒嘩逐之,爭掣其袋。”的記載,南宋後期禅僧希叟紹昙作《布袋》像贊雲:“楖栗橫肩拖布袋,回頭轉腦小兒嬉。休言兜率宮中事,已被渠侬捉敗伊。”楖栗,即指木質柱杖。可見,布袋彌勒與小兒嬉戲,小兒爭扯布袋,都隱含了彌勒與小孩的關系源頭。

到了《西遊記》六十六回《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過 小雷音寺,被黃眉怪用“白布搭包兒”收了去。原來黃眉怪是布袋彌勒佛的黃眉童子,偷了彌勒佛的袋子,私自下界。孫悟空問彌勒佛這個袋子爲什麽這麽厲害,彌勒佛答曰:“那搭包兒是我的後天袋子,俗名喚作人種袋。”

綜上所述,布袋彌勒的和合之旅,也與萬回一樣,先從北宋的愁彌勒變成南宋的笑彌勒,由此前提,而成爲笑口常開,心寬體胖的和合神,再因爲和合神的普適價值,通過和氣生財的邏輯,衍化出財神的分支與求子的分支,從和合神而演化爲財神與喜神。正如萬回從和合神演化爲財神與愛神一樣。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萬回與布袋,同是具體的真實的凡人,最後成爲超凡脫俗之聖賢,都是和合神的神格,並由此衍化出財神的特質,同時爲社會提供招財利市的精神訴求服務,所以,他們兩個並列在南宋的錢幣之上而成爲對錢,也真的是衆望所歸,自然而然。

方成 布袋和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