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疑惑:章邯率領的是囚犯?不,是正規軍

太宗悅史 2024-03-08 12:45:47

01

一提起章邯這個名字,只要是熟悉秦朝曆史的,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因爲他是秦朝末年最耀眼的那一顆星。

公元前208年,出現不到四個月的陳勝吳廣起義軍殺進關中。

要知道,此時距離秦帝國的建立不到十年的時間,按道理來說,陳勝吳廣起義軍再怎麽強勢也不可能發展的如此順利,其中的問題在哪呢?在于秦二世的不抵抗政策。

怎麽可能會有皇帝對起義軍實行不抵抗政策呢?別的皇帝或許不會,但秦二世會。他爲什麽會呢?因爲他那莫名的自信。

秦國當年是靠著什麽統一六國,靠著武力統一六國,你說六國出現盜賊可以理解,但你說六國出現造反大軍,這就很難理解。

更何況,秦始皇當年已經將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鹹陽,鑄成十二個銅人,你說他們要造反,那他們拿什麽造反?

這種鴕鳥行爲帶來的是什麽結果呢?帶來的是周文率領不下于二十萬大軍殺進關中(已經攻破函谷關),將大軍駐紮在戲水以西,試圖一鼓作氣攻破鹹陽。

要知道,戲水以西就是現在的西安市臨潼區,可想而知距離鹹陽已經近到什麽程度。

但這件事情對于秦二世來說屬于事發突然,他根本找不出任何解決的方法。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章邯站了出來。

章邯是誰呢?他是秦國的少府,平日裏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宮廷事務,當時的他還兼任另一個職位,這個職位就是骊山包工頭,負責秦始皇陵的修建。

要知道,當時秦帝國的主力軍可都在外面,一部分在長城,另一部分在嶺南。

遠水解不了近渴,章邯總不可能靠著一張嘴巴就將起義軍逼退。

那關于兵力這個問題他是如何解決的呢?當時骊山上有整整十余萬的囚徒修建秦始皇陵,既然如此,爲什麽不能把這十余萬的囚徒動員起來呢?

秦二世對于這個方案是接受的,畢竟除了這個方案,再也找不出其他的方案。

“盜已至,衆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骊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免骊山徒、人奴産子,悉發以擊楚軍,大敗之。”——《資治通鑒·秦紀二》

而結果是什麽呢?章邯竟然率領著這十余萬的囚徒僅僅只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將陳勝吳廣起義軍連根拔起。

周文的結局是自殺,吳廣的結局是死于內讧,陳勝的結局是死于車夫之手。

他們的結局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與章邯有著間接關系。

周文爲什麽自殺呢?因爲他在繩池大敗,退無可退,要想不當俘虜,就只有自殺這一條路可以走。

吳廣爲什麽會內讧呢?因爲他包圍荥陽,但是整整兩個月的時間都打不下來,而當時章邯的大軍已經逼近,倘若再不撤退的話,將有很大的可能再也法撤退。

但是他卻依舊堅持己見,要求繼續攻打荥陽,他手下的田臧無奈,只能將他殺死,強行命令大軍撤退。

而陳勝作爲起義軍最大的領導,爲什麽會死在一個車夫的手裏呢?因爲當時都城陳縣已經被攻破,而隸屬于他的起義軍基本上已經被打掃幹淨。

面對這種基本上無法東山再起的局面,就算要了他的性命,被報複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因此他的車夫莊賈心一狠,提著他的首級來向秦國邀功。

要知道,當時陳勝吳廣起義軍已經占據著三川郡、颍川郡、南陽郡、陳郡整整四個郡,不下于五十萬的大軍,但還是栽在了章邯的手裏,這簡直就是駭人聽聞。

而他後面又相繼滅掉魏國,以及項梁。

要知道,滅魏這一仗章邯可不止在與魏國一個國家在作戰,而是與整整三個國家在作戰,因爲這其中還有前來救援的齊國、楚國。

但結果是什麽呢?齊國、楚國全部被章邯擊退。同時,殲滅魏國的主力軍,將魏王昝逼到開城投降。

而項染可是楚國境內僅次于陳勝吳廣的起義軍,項羽接手的就是他的班底。

一個業余的將軍率領著一支業余的軍隊,接二連三的打出一場又一場的大勝仗,這放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思議的。

但難道真實情況真的是如此嗎?不是。

章邯不是業余的,而他的大軍一開始也不是完全業余狀態,而是處于半業余狀態,到後面直接變成正規軍。

02

章邯的職位雖然是少府,乍一看好像與軍事無關,但要知道當年跟隨內史騰滅韓的一名將領就是他。

而到後來滅楚、滅齊也都有他的身影。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他原本的工作就是一名將領。

而到後來秦國開國,他一沒有蒙恬那樣顯赫的背景,二沒有王翦那樣的戰功,因此只能乖乖的呆在朝廷裏。

而他當時說要動用骊山囚徒的原因不是因爲秦國沒有大軍可用,而是要增加勝算。

要知道,哪一個朝代都有重兵集結在都城一帶,秦國怎麽可能會沒有它的重兵。

它的重兵總共有三支,分別是郎中令軍、衛尉軍、中尉軍,這三支大軍加起來的數量可不低于五萬。

而最重要的是,這三支大軍哪一支都是從戰場裏曆練下來的士兵,可以說是當時最精銳的一支大軍,沒有之一。

而章邯將周文趕出關中,即停止了進攻的腳步,這一停止就是整整兩個月的時間。

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裏,周文一直賊心不死,將大軍一直駐紮在秦國的大門口曹陽,准備反撲秦軍。

但章邯卻一直視若無睹,他在幹嘛呢?他在進行總動員。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史記·項羽本紀》

王離的長城軍團就是在這個時候接收到南下的命令,而章邯本人則在秦國招兵,將當年參與到消滅六國戰爭中的老秦人,又或者他們的子孫後代聚集起來。

有的人或許會好奇,秦國不是還有一個趙佗在嶺南嗎?爲什麽章邯不對他下達命令呢?

因爲秦國與趙佗中間隔著一個起義軍,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趙佗已經與秦國喪失了聯系,他能做的就是坐山觀虎鬥。

正是因爲章邯將秦國最彪悍的那一股力量又重新聚集起來,才有了後面的傳奇。

不過他能靠著雜牌軍占到大多數的大軍將周文趕出關中,也足以說明他的能力確實不弱。因爲有句古話叫作:“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而當時囚徒的數量大于正規軍,但他依舊能率領這十余萬的囚徒擊敗周文,可想而知他的能力,但可惜的是,他碰到了項羽。

03

巨鹿之戰是決定秦國命運的一戰,這一戰章邯、王離打的算盤是陽謀。

如果諸侯來攻打,那麽他們就可以以逸待勞,圍點打援,如果諸侯不來攻打,那麽巨鹿城中的糧食一定會喪失殆盡,到時候不攻自破。

原本這一套打法並沒有什麽問題,但偏偏遇到一個不要命的項羽。

要知道,當時巨鹿附近的大軍可不止項羽一支,還有陳馀、張敖、燕軍、齊軍,整整四支大軍。

但這四支大軍沒有一個敢進攻,因爲陳馀曾經進攻過一次,結果呢?五千先鋒大軍瞬間土崩瓦解,他立刻轉頭就跑。

就這種情況,你說誰敢進攻?其實諸侯的進攻方向就是錯的,他們要進攻的不是王離軍,又或者章邯軍,而是王離軍與章邯軍的聯系通道。

因爲王離軍的糧食全部是來自于章邯軍,倘若這中間的通道被占領,王離軍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而項羽攻打的方向就是通道。

當然,這個舉動隱藏著巨大的風險,這個巨大的風險就是必須速戰速決。

想必當時的諸侯也曾意識到攻打通道是一個很好的方案,但是你倘若沒有速戰速決的話,全軍覆沒是必然的事情。

因爲你堵住通道,面臨的可是章邯的二十萬大軍,而當時諸侯的大軍數量普遍是在三萬左右,你說他們有什麽膽子去實行這一方案,但項羽敢。

他用兩萬大軍堵住通道,緊接著就對巨鹿發起猛攻。

而有意思的是,這個時候的諸侯聯軍在幹嘛呢?還在作壁上觀,也怪不得秦國當年能滅六國,都這種時候他們還在置身事外。

不過幸運的是,項羽爭氣,在決戰之前已經進行破釜沉舟,斷絕士兵的一切退路,要麽勝利,要麽戰死。

因此,士兵的士氣一個比一個旺盛。

而王離軍連糧食供應都成了問題,雖然兵力有整整二十萬,而項羽僅僅只有三萬,但他們還要提防著巨鹿城內的大軍。

更何況,諸侯聯軍都是一群見風使舵之輩,察覺到秦軍出現潰敗的情況,當即全軍出動,協助項羽一同攻打秦軍。

因此,秦軍的潰敗成爲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而王離也在這一戰中戰死。

王離一死,倒黴的自然就是章邯。

原本包括項羽在內就已經有五個諸侯,而現如今牆倒衆人推,諸侯的數量瞬間增加五位,分別是魏王、趙王、劉邦、司馬卬、韓王,以章邯一支大軍怎麽可能受得住十支大軍的圍攻。

不但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就連與秦國交流的通道也被斬斷,而當時朝廷的情況也發生變化。

章邯當年之所以能出任將軍,是因爲李斯的支持,而到後來他出函谷關,後援從未出現問題,也是因爲李斯的支持。

但現如今李斯死在趙高的手中,在朝廷他已經喪失話語權,而對于巨鹿之戰的失敗,趙高明顯要將他拉出來頂包。

要知道,他命令僅次于他的第二號人物司馬欣前往鹹陽,請求增援,結果整整三天的時間沒有得到任何的回信,相反,倒是得到追殺的命令。

“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鹹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史記·項羽本紀》

倘若不是司馬欣從小道返回章邯軍中,恐怕就得死在鹹陽。就這種情況,章邯就算能戰勝諸侯聯軍,到頭來也是一個死。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投降。

而項羽清楚,他手下這一支秦軍的威力,倘若不是有著兵力上的優勢,士氣上的優勢,是肯定戰勝不了這一支秦軍的。

因此,爲了永絕後患,將這一支秦軍坑殺。秦國此時雖然還在,但已經宣告滅亡,因爲已經沒有可戰之兵。

04

秦國的滅亡其實可以說是曆史的安排,因爲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對手能對秦國造成威脅,能對秦國造成威脅的也就只有一個項羽。倘若沒有項羽,秦國橫掃天下,再一次統一六國,又或者退守關中也不是不可能,但奈何即生亮,何生瑜,出現了項羽這個“災星”。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