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牢記這“4個不要”,不論是自住還是投資,都能幫助到你

個性裝修風格 2024-03-20 09:30:01

隨著房地産市場的蓬勃發展,如今的房屋類型愈發豐富多樣,除了常見的高層住宅,還有商住兩用房、小高層住宅、多層洋房、別墅等多元化選擇。別墅更是進一步細分爲疊墅、雙拼、獨棟、聯排等多種形態。然而,無論我們傾向于購買哪一類房産,都需要提前積累一些購房經驗,特別是以下四個“不要”原則,下面就來詳細解析。

第一、不要買公寓

許多年輕人或許對購買公寓持有積極態度,他們認爲公寓面積適中、溫馨,且在同一區域內,公寓的單價往往遠低于住宅,有時甚至僅爲住宅的一半。然而,爲何我要建議避免購買公寓呢?

誠然,公寓的價格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公寓屬于40年商業性質,因此並不具備學區優勢,無法使用公積金貸款,且商業貸款的最長期限也僅爲5年。

更爲關鍵的是,公寓在再次出售時面臨的稅費相當高昂,這也是二手公寓難以出手的主要原因。除了與商品房相同的1%-2%契稅、1%個稅、維修基金外,還有一項差額稅,即兩次交易差價的20%。舉個例子,如果你首次購買公寓的總價爲50萬,而再次出售時的價格爲70萬,那麽差額稅就是(70-50)x20%=4萬元。因此,在考慮購買公寓時,我們必須充分權衡這些潛在的成本與風險。

第二、不要買物業服務不好的小區

許多朋友曾認爲小區品質的高低完全取決于房價,對此,我持有保留意見。確實,房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小區的品質,但這僅僅是“先天因素”的一部分。實際上,小區品質的好壞更多地依賴于“後天因素”,其中物業服務的品質尤爲關鍵,甚至比房價更爲重要。

前不久,我讀到一則新聞,南京某小區因原物業服務不佳,決定更換物業公司。令人驚訝的是,僅僅半年時間,該小區的房價便上漲了5000元每平方米,令周邊小區居民羨慕不已。這正是優質物業服務的價值所在,它不僅能夠提升居民的居住體驗,還能夠對小區的價值産生深遠影響。因此,在選擇小區時,我們不應僅僅關注房價,更應重視物業服務的品質。

第三、最好不要買精裝修的房子

五年前,全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屋仍以毛坯房爲主,雖然後續裝修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但至少能避免“偷工減料”的問題。然而,不知何時起,精裝修房開始主導市場,衆多開發商紛紛宣稱其裝修標准至少爲每平方米3000元。然而,交房後,人們往往發現實際裝修與宣傳相差甚遠,很多時候只是簡單地鋪設地板和地磚等。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銷售人員所宣稱的裝修標准與實際可用的裝修費用之比,往往只有3:1。也就是說,他們聲稱的5000元裝修標准,實際上可能僅有1600元左右。鑒于此,許多人開始更傾向于選擇毛坯房,以便按照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進行裝修。

在一個城市中的住宅建築

第四、不要樓層過低的房子

我到現在還記得,在我第一次買房的時候,銷售和我說的那句“所有樓層的房子都是一樣的,低樓層和高樓層沒有區別。”

如果你在買房時,也聽到了這句話,那麽你就要留意了。現在一些開發商爲了能建造更多的房子,往往就會減小樓間距,我之前就見過一個大型開發商的項目,樓棟總高34層的高層小區,樓間距居然只有35米,要是買了樓層過低的房子,采光情況可想而知。

那麽在買房時怎麽挑選樓層呢?我的建議選擇總樓層的2/3樓層,比如說樓棟總高是34層,最適宜的樓層就是22-24層,原因很好理解,因爲這三個樓層既沒有低樓層的采光不好的問題,也不會有高樓層的噪音問題。

總的來說:不論是大家因爲自住而買房還是投資而買房,最好要記住這“4個不要”,要是沒有買到合適的房子,不僅自己住的不舒服,而且即便是後期要出售,價格相比其他房子也會便宜一些,希望在大家買房時能起到作用。

0 阅读:86

個性裝修風格

簡介:每天更新個性裝修知識,喜歡我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