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案例

大佛聊 2024-05-06 21:52:39

最近又了解到一個假政信案例。

案例源于一位網友的真實遭遇。

當初買産品時,網友是把錢打給管理公司,然後管理公司說是把錢再打給城投。

這家管理公司也不是才成立的,存在七八年了,前面一直沒出什麽問題,做出來的産品收益也在8左右,包括口罩期間也在按時兌付,網友也是陸續從投五萬、十萬試水,慢慢加到現在80萬。

但從去年7月開始産品陸續出現逾期,現在管理公司出了個化債方案。

總共六個選擇,前三個是現金分期兌付,放棄利息或部分本金可以縮短兌付周期,增加每期兌付額度;後三個是債轉股模式。

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展期,想把錢拿回來。

首先這個案例的關鍵點在于:到底把錢打給了誰。看誰借了錢,再來看誰還。

投資人是把錢打給了管理公司,但這個公司具體把錢打給誰了,並不清楚。打著賣政信産品的旗號,但並不知道公司具體把錢投到什麽地方去了。

更炸裂的是,一查這家資管公司資料,人家軟件直接標注實控人爲假冒國企。

有前科,還被正主打假過,這風險就太高了。這種一旦整出風險,一般就是非吸,若是非吸面臨的就是立案,立案後本金有可能凍結好幾年,最後追回來的錢再打給散戶,可能連本金都不能完全保住。

很多産品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深入了解的,到底是李逵還是李鬼,不是産品說明看幾眼就能辨別的。政信定融産品,本質還是要最直接的點對點融資方式,那種打錢給第三方再轉一道手的方式有個天然弊端,投資人很難識別最終款項到底打沒打到平台賬上。

當初我們遇到的一個江蘇的非標産品,打款方式也是錢要先打給保理公司,保理公司再轉手給城投,當時對這個模式存疑,也就沒考慮這個項目。如果說保理公司或第三方是國企,那種的就還好,遇到詐騙的概率比較低,要是私人老板做的公司,就不保險了。

有時候産品存疑,或有反常的地方,就需要多考慮考慮了,不要抱有僥幸心理。始終要抓住的關鍵點還是把錢借給了誰,爲保險起見,有時候甚至可以直接用投資人的名義聯系擔保方或融資方看看是否有這個産品、有這件事。

當然對于散戶來說,更喜歡的還是直接把錢打給城投公司的點對點模式,這種方式最簡單,不容易出岔子,債權債務關系也清晰明了。但現在有些非標需要走場外結算模式,投資人要先把錢打給國有清算中心,清算中心再把錢打給城投,這種方式也是爲了更合規。只要不遇到詐騙,只要最終融資方是城投公司,一般還是很難出終極風險。

0 阅读:0

大佛聊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