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真是用真人燒制?一尊兵馬俑裂開後,解開了迷惑人們的謎題

淺弋道曆史 2024-04-09 10:05:57

說到兵馬俑,人們自然會想起那些逼真的陶俑。自從1974年被發現以來,它們就吸引了全球考古界的關注。就像一場開天辟地的壯舉,秦兵馬俑在考古學領域迅速嶄露頭角,很快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迹",與巴比倫空中花園、埃及金字塔等古迹齊名。

此後,秦兵馬俑名揚天下,每年都吸引著無數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想近距離感受它們的神秘和奇妙之處。從此,秦兵馬俑成爲了中外聞名的旅遊勝地,西安也因此擁有了一張光彩奪目的旅遊名片。

兵馬俑,神秘而引人入勝。每一尊都像是一位守護者,它們的存在讓人無盡地好奇。但其中一個問題一直萦繞在人們心頭:這些雄偉的兵馬俑究竟是不是以真人爲模制作而成的呢?

自從兵馬俑露面以來,這個問題一直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爲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們需要深入探討兵馬俑的由來、作用,以及它們的制作工藝。

兵馬俑的故事始于遠古時期,那時的人們奉行一種殘忍的習俗——人殉,即隨葬人員。《墨子·節葬》記載,皇帝駕崩之際,成百上千的生命會被犧牲以陪伴其進入另一個世界;即便是將軍和貴族,也有數人需要殉葬。這反映了那個時代殘酷的風俗和對死後世界的想象。

但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文明的進步,人們開始質疑並抵制這種血腥的傳統。在深刻反思之後,一種新的做法應運而生——以泥塑和木雕的俑代替活人,進行殉葬。這不僅保留了對先祖的敬仰和陪葬的傳統,也避免了無謂的人員犧牲,體現了人類文明在思想和倫理上的進步。

盡管人殉的殘酷方式並未完全消失,但以俑殉葬的風俗卻逐漸盛行。而秦始皇兵馬俑便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因此,兵馬俑的誕生實際上是古老人殉制度的替代物。但是,它是否僅僅是人殉的替代品呢?兵馬俑究竟還有著怎樣的作用呢?

兵馬俑不僅是代替人進行殉葬的器物,更象征著喪葬主人的身份地位。同時,它也被視爲對祖先禮法禮儀的一種“遵守”。

兵馬俑最顯著的作用在于替代人進行殉葬,終結了人殉的殘酷制度。對于當時的統治階級而言,這是一種以仁施政的表現,也是一種鞏固統治的手段。然而,這種作用實際上與其他作用有著密切聯系。

在宋代,王安石變革風雲之中,有這樣一句話铿锵響起:“對于天象的變化無需恐懼,遵循祖宗的舊規不必拘泥,人們的非議也不足爲慮。”這反映了王安石對于傳統束縛的大膽挑戰,他的話語力量巨大,足以撼動千年來固守不變的傳統觀念。

在他之前,無論是尊祖敬宗的傳統,還是深植人心的禮法規矩,都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尤其在秦朝,人殉的殘酷習俗雖受諸多非議,但作爲沿襲下來的喪葬習俗,似乎難以擺脫。然而,兵馬俑的誕生,用泥塑和木雕代替了真人殉葬,既保留了對祖先的敬仰,又避免了生命的無謂犧牲,這一創新舉措實際上是對“祖宗不足法”的一種實踐,體現了古人在維護傳統與推進社會進步之間尋找到的平衡之道。

除此之外,兵馬俑也體現了古人觀念中對身份地位的重視。對于有身份的人來說,他們非常關注自己死後的名聲。尤其是像皇帝或大將軍這樣的人物,他們如何彰顯自己與衆不同的身份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兵馬俑殉葬的規模越大越好,工藝越精湛越好,通過這種方式來展現喪葬主人的身份地位。

因此,從這些方面來看,兵馬俑具有多重作用。它不僅是一種延續的喪葬習俗,同時也是對喪葬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體現。

秦始皇兵馬俑的制作工藝,可謂是一項曆史與技藝的完美交融。要問這些陶俑是否能夠達到千古一帝的要求,實際上,這牽扯到兩個關鍵點。

首先,我們需要瞧瞧當時的陶器制作技術。這些工匠們是如何將泥土變幻成栩栩如生的戰士、馬匹的。他們的技藝是否足以將秦始皇的壯志雄心凝聚其中,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其次,更不能忽略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偉略。畢竟,兵馬俑並非簡單的陶制品,而是一種象征,承載著國家的威嚴與權力的象征。秦始皇是否有足夠的智慧與遠見,去指引工匠們將這份莊嚴雕刻成曆史的長河中,也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中國的制陶技術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陶器制作。在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器,據考古專家檢測,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墨子》中也有記載:“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這表明,我國的制陶技術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古代,陶器制作技藝已經相當發達,從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就能看出來。各種形式的陶器,如盆、尖底瓶、缸、甕、釜、鬲等,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相當豐富。這說明在那個時候,人們對于雕塑和彩繪裝飾的技術已經相當娴熟。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到了秦朝時期,陶器制作工藝更加完善。

而且,秦始皇本人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君主。他一統六國後,將權力高度集中于手中。因此,他能夠輕易地召集全國各地的陶器工匠。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當時的制陶工藝來制作規模宏大、栩栩如生的陶俑並不是什麽難事。

綜上所述,了解了兵馬俑的起源、作用以及制作工藝等相關知識後,就可以明白,秦始皇這樣的君王確實沒有必要用活人來制作兵馬俑。再者,像秦始皇這樣的雄才偉略之君,定然不會用如此殘忍的方式來破壞自己的名聲。

秦始皇兵馬俑被發掘出土後,考古學家們進行了精密的研究,發現它們都是中空的。特別是自秦兵馬俑三號坑出土後,發現其中大量缺少頭部或已經碎裂的兵馬俑,進一步證實了它們內部的空洞結構。

因此,關于兵馬俑是否用活人澆鑄燒制的疑問可以得到解答,答案是否定的。但至今仍有人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恐怕正是因爲兵馬俑身上的神秘色彩。畢竟,兵馬俑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迹”,而探索這一奇迹背後的秘密,正是許多人著迷的地方。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2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