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自古文人墨客愛香之極。(文人愛香)

伍佰藝沉香 2024-03-17 20:07:45

銀亮細巧的香刀拈在指尖,輕輕刮下棋楠香的香絲屢屢,捺一筆羽掃撥落銀葉,

紛紛然,至緩而靜,薰香一爐沉香絲。

無人膽敢擾動那火木相暖的瞬間,香味無形無色,如一縷魂自堅凝中生出,缭繞于無盡意間,

涼甜之感撲面而來,層次分明,浸蘊日久的余韻清清淡淡,既是文人四藝(品香、烹茶、挂畫、插花)之首,亦是感懷與绮思的代稱,古往今來多少才子佳人將婉轉的哀思藏在香裏呢

說起愛香的文人,自然得提到自稱「香癖」的北宋大詞人黃庭堅,不只品香、詠香也制香,認爲香有十德,能「感格鬼神,清淨心身,能除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裏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爲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

白話來說,就是不能沒有它,簡直是居家常備藥的描迹,日子若無香可真過不下去。他師承蘇轼,仕途也跟老師一個樣,又是待罪編管,又是貶谪他方,曾落住在一處嘈雜市集內的破屋子,對門就是血氣蒸騰的肉鋪,

蚊蠅不絕,難堪難忍。這時,他必焚香而坐,刹那之間,所有塵擾都不上心頭,

【花香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何所似乎,八節灘頭上水船】

說他聞到花香,禅定就被打破了。昔時總納悶,這麽有定性的詩人怎麽會這麽簡單就被一束鮮花給亂了套,現在知道了,這人禁不起品香。

香道在宋代發展至巔峰,宮廷與民間都愛香,

其中皇帝官員和文人尤愛沉香,

譬如天下第一極品文青宋徽宗,一下朝就急著躲回書房燒爐沉水香,然後專注研磨,提筆臨摹王羲之的書法,孤自清幽。

皇帝常以沉香作爲賞賜朝臣的禮物,臣子也以身上的香息作爲身分象征,甚至因爲太香擄獲龍心而屢被召見。

如翰林學士梅詢每次上朝前必先焚兩爐香,熏得公服內兩袖懷香,禀奏要事時兩手一甩,就是滿堂如意了。看來梅詢深谙爲官之道,沉香本具通關開竅、暢通氣脈的功效,上書前讓皇帝心平氣和,方不致因錯置一詞而遭怪罪。

最近也有香友們反饋,薰了幾個小時的沉香,出來衣服上都有淡淡的棋楠香味,很是舒服惬意,微風出來,清新雅致提神。

沉香也在宋代普及民間,文人雅士生活無處不生香。

現如今面對滿目得高科技,高檔設施,內心世界充滿孤獨,人們需要一種具有天然品味的,與時代相互呼應的精神文化來充實,

沉香正式滿足這種精神文化之一。

香味,是一種抽象無形的東西,是一種令人感到愉悅的“氣”,它比聲音或影像更具魅力。香氣不只是芬芳的氣味而已,它點出神秘幽遠的空間傳遞,還有一種沉穩優雅的感覺,香氣如煙,煙形如畫,豐富美麗,回旋飄忽,如音樂,如舞蹈,值得一再鑒賞。人類對香氣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

作爲修身養性的香道,給人的感覺是優雅的,起香後雲煙袅繞多姿讓人除卻煩憂。

焚香﹑聞香過程之美有無限想象空間,香氣可引發回憶與聯想,讓我們欣賞無邊無際的深靜之香。她還是一種啓示,啓示我們在浮動的、浮華的人世中,保留那份深沉的、永遠不變的芳香。

0 阅读:2

伍佰藝沉香

簡介:心在遠方,只需勇敢前行。最前沿旅遊動態,您的隨身導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