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文藝複興藝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宇宙視角 2024-03-21 17:55:06

文藝複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新興資産階級的思想、文化上的變革,是歐洲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曆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豔、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文藝複興時期誕生了一大批的文化和藝術巨匠,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這個時期的藝術沖破了中世紀的神學禁锢,開啓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寫實主義精神,賦予藝術作品以人文精神,即一反中世紀的以神爲中心,強調以人爲中心,贊美人,體現人的本性,給人以自然的展現。反映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藝術最高峰的藝術三傑爲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菲爾。

文藝複興的背景:

文藝複興的中心最初在意大利,到了16世紀逐漸擴大到歐洲其他的國家。14世紀時意大利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的過渡。14、15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爲新興資産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爲社會主流。爲了與頑固、保守的天主教會相抗衡,資産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爲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爲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的古典、哲學、文學、藝術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鬥爭。于是,資産階級積極倡導“複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思想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複興”即由此得名。

第一傑:達·芬奇

萊昂納多達·芬奇(1452—1519)作爲文藝複興時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1452年4月15日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術創作,同時還研究自然科學。

達芬奇

達·芬奇藝術和科學、理智和感情、形體和精神熔于一爐,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創作了大量可貴的藝術作品。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有《聖孕》《基督受禮》和《持花聖母》。這時期他的素描和透視學已經相當純熟,也開始注意借助姿態、動作和手勢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持花聖母》是一幅不同凡響的佳作,它包含著新穎的構思,被美術史家視爲達·芬奇創作道路上的第一個裏程碑。

中期的主要作品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1495—1498年,達·芬奇爲米蘭聖瑪利亞戴列格拉契修道院食堂創作了舉世聞名的《最後的晚餐》壁畫。達·芬奇緊緊抓住《最後的晚餐》中最重要的情節,來表現戲劇性的沖突。畫家用驚人的藝術力量渲染了這最後一次晚餐上那種森嚴而又緊張的氣氛。這幅畫把耶稣和衆門徒放在一起深化了主題,並對每個人物都進行了深刻的心理描寫,刻畫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充分體現了作品的人文精神。

蒙娜麗莎

晚期達·芬奇的主要作品是大約在1506年創作的《麗達和天鵝》油畫。達·芬奇畫中表現的是麗達和天鵝相會的場面。整個畫面生機勃勃,情趣盎然。在優美的大自然懷抱裏,有一位身材苗條、健康的少女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她那袒露的身體充滿了青春活力。藝術家在畫中著力歌頌人體美、歌頌大自然的美,讴歌人生、贊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愛情的渴望和強烈的追求。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先進人文主義思想。

第二傑: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文藝複興時期第二位大藝術家。集雕刻家、畫家、詩人、建築家于一身,擁有像巨人一樣頑強性格和充沛精力。他的生平本身就是一部英雄史詩。米開朗基羅生于1475年3月6日靠近于佛羅倫薩的卡普萊斯。從小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薩附近鄉間的石匠家寄養,後來米開朗基羅的生父因爲喪妻.移居至佛羅倫薩,14歲時的米開朗基羅跟隨一位雕刻家學習雕刻,這位雕刻家爲佛羅倫薩貴美第奇家族管理美術作品與石雕。在這裏,米開朗基羅遍覽了古代藝術珍寶,也接觸到詩人和學者,由于環境的感染。他研讀了但丁和柏拉圖的雄偉詩篇,這對他的影響尤其深遠。這使得米開朗基羅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畫家、雕刻家、建築師,也是一位詩人。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琪羅早期的作品以人物形象爲中心,表現人體的美和人物的內在感情。其早期名作《哀悼基督》是爲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而作。

1501~1504年他創作了被稱爲市民英雄象征的名作《大衛》。他把《大衛》雕刻成一個舒展自如、充滿信心、昂然挺立的裸體青年形象。表現的大衛是即將投入戰鬥時的情景。大衛左手緊握肩上的投石機弦,右手有力地拿著一塊石頭。頭猛然左轉,怒視前方,顯示了人物堅定、勇敢、機智與無畏的英雄氣概。藝術家把其每一塊肌肉都刻畫得充滿青春活力,大衛全身肌肉結實,似乎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大衛

20年代至30年代米開朗琪羅爲美第奇小禮拜堂設計完成的陵墓和雕塑成爲他藝術生涯中重要轉折點的作品。《晨》《暮》《晝》《夜》一組寓意作品,深刻揭示了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平靜和彷徨,是人文主義理想破滅的形象反映,呈現出現實主義的端倪。(3)經曆著精神和信仰危機的米開朗琪羅晚年的華彩樂章是爲西斯廷禮拜堂描繪的《最後的審判》。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于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映。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爲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第三傑: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文藝複興時期第三位大藝術家,他的風格是秀美、典雅、和諧、明朗。特別是他塑造的衆多聖母像最負盛名,迄今仍爲人們稱道,他的聖母像寓崇高與平凡,被譽爲美和善的化身。體現了畫家的人文主義立場,作品具有鮮明的世俗性。

拉斐爾

由于高超的藝術造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爾,代表了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最高峰。拉斐爾他從小隨父學畫,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他學習了十五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走上了獨創的道路。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五歲創作了大量聖母像,從此聲名大揚。他沒有達·芬奇那樣博學深思,也沒有米開朗基羅的英雄氣概。可是他雖然只活了三十七歲,卻成爲文藝複興盛期最紅的畫家。

《西斯廷聖母》是1512—1513年創作完成的,爲拉斐爾“聖母像”中的代表作,這幅祭壇畫,指定裝飾在爲紀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內的禮拜堂裏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裏故得名。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風格而聞名遐迩。此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位于中心的聖母體態豐滿優美,面部表情端莊安詳。在拉斐爾過去創造的聖母中。總是極力追求完好無缺,更多地具有母親和情人的精神氣質和形象。

西斯廷聖母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菲爾,他們像三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文藝複興時代的天空。他們的精神一脈相承,藝術表現手法卻各有不同。在達·芬奇的身後,米開朗基羅和拉菲爾接踵而至。

對照達·芬奇的冷靜與脫離,後面的兩位大師顯出了迥異的性格特征。米開朗基羅的激越和輕狂,拉菲爾的飄逸謹慎,精于人情,他們在達·芬奇之後獨樹一幟,既以這位老人爲師,又以之爲敵。拉菲爾說的一句,“畫畫的時候,最好什麽都不用去想”,讓已是暮年的達·芬奇爲之驚訝。也正是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等一大批藝術家不斷追求風格及表現內容方式的不同藝術觀念上不斷發展才使得文藝複興藝術向著藝術巅峰不斷躍進。

0 阅读:52

宇宙視角

簡介:我們互相欣賞彼此的差異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