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唐太宗李世民給李元吉惡谥,卻最終拒絕了給李建成惡谥?

尋根拜祖 2024-02-13 11:41:29

李世民處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方式幾乎一模一樣,唯獨在谥號問題上傷透了腦筋。有些細節史書雖然沒有記載,但後來的考古發現卻讓我們“重回大唐”,還原了真實的曆史。

“玄武門之變”成功的當日,秦王府的兵馬闖進東宮和齊王府,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各五個兒子悉數殺光,太子妃鄭觀音、齊王妃楊氏,以及她們的女兒們都被罰入宮中爲奴。

後來李世民也不知道哪根神經搭錯了,居然跟楊氏生了個兒子李明。李元吉被追封爲曹王後,李世民又將李明過繼給李元吉,繼承了曹王的爵位。

按照史書的記載,李世民曾經有意立楊氏爲皇後。不過這個記載很不可信,因爲楊氏的身份始終就是李元吉的王妃,而不是李世民的妃嫔,也就是說,楊氏充其量就是一個沒名分的小三。

將一個沒名分的女人立爲皇後,李世民得喝多少假酒才能說出這種話?我估計這個楊氏應該是指吳王李恪的母親,或者趙王李福的母親楊貴妃,史書搞混了。

有好事者曾經問,李世民對弟媳那麽感興趣,咋就不多看一眼嫂子鄭觀音呢?

史書沒有記載,但出土文物《大唐故隱太子妃鄭氏墓志銘並序》卻以含蓄的文字向我們揭露了一個秘密,李世民其實也對嫂子動了心思,但卻遭到了鄭觀音的拒絕。

“昔有陶嬰,恤孤資于紡績;緬惟梁宣,勵節在于衡泌。”她以陶嬰、梁宣兩位貞潔烈女的典故表明心迹,拒絕做第二個楊氏,讓李世民死了心。

兒子們被殺,妻女們任人處置,結局驚人地相似。那麽李建成、李元吉兩位當事人呢?答案是也幾乎一樣,除了谥號。

“玄武門之變”後,哥倆被剝奪了宗室身份,廢爲庶人。貞觀二年,李世民才下诏恢複了他們皇室子弟的身份,同時追封李建成爲“息王”,李元吉爲“海陵王”(後改封爲曹王)。

李世民怎麽“良心發現”了呢?兩個原因吧,一是需要樹立“仁君”的形象,要不然後人提起唐太宗就想起他對同胞兄弟的薄情,實在說不過去。二是爲了消弭“玄武門之變”的負面影響,拉攏太子、齊王的舊黨。

之前作爲庶人,李建成和李元吉沒資格進皇家陵區,規格也非常低,追封後就得按照王爵的地位重新安葬。麻煩也隨之而來了,該如何給他們定“谥號”。

“谥號”是指那些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死後,後人給他們的一生所做出的評價。最初谥號大多爲“單字谥”,後來變成了“雙字谥”、“多字谥”,到了清朝乃至發展爲誇張的二十多個字。

既然是評價,那就有褒揚、批評之分,所以谥號根據內容又分爲三類,即“美谥”(表揚)、“惡谥”(批評)和“平谥”。

我們稱呼唐朝以前的皇帝都是以谥號爲准,比如漢文帝、隋炀帝,“文”和“炀”都是谥號,前者是“美谥”,後者是“惡谥”。

唐太宗李世民的谥號是“文”,“太宗”是廟號,所以我們可以叫李世民爲唐太宗,也可以叫他爲“唐文帝”。如果你不嫌嘴瓢,也可以叫他爲“唐文武大聖大廣孝帝”(李世民的谥號全稱)。

那麽該如何給李建成和李元吉加谥號呢?

對李元吉,大臣們建議用“剌”字,李世民眼皮也沒擡一下就通過了。“剌”的谥法解釋是“暴戾無親”,用在李元吉的身上恰如其分。

如果讓李世民選擇一個他最痛恨的人,此人非李元吉莫屬。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相爭中,李元吉蹦得比李建成還要高,還要積極,手段也更決絕。

李元吉一直主張從肉體上消滅李世民,雖然不排除史書有“描黑”的成分,但大體上不會偏差太多。李世民及其幕僚多次遭遇險情,都拜李元吉所賜。

說起來哥仨是一母所生,就算形勢所逼也不應該泯滅人性。再退一步,就算人性沒了,裝也得裝出一副人模樣嘛。

常理來說,作爲小弟,李元吉本可以做得更溫和一點,就算不能調和兄弟矛盾,也可以退避三舍,起碼不要激化矛盾。但李元吉卻比李建成還要狠毒,正應了那句“狗比主人更惡毒”。

而作爲核心人物的李建成卻始終沒有泯滅人性的光輝,他對待李世民堅守了一個底線,那就是李世民的權力必須削奪,但必須留他一條性命。

爲此,李建成幾次否決了李元吉謀殺李世民的建議,氣得李元吉大叫:我這麽做還不是爲大哥你好嘛,對我有什麽好處?

“玄武門之變”後,爲了政治需要,秦王集團對李建成一黑到底,但其實他們很清楚,如果李建成采納李元吉的建議,躺在亂墳崗子裏的將是李世民及秦王集團的骨幹們。

那麽,該如何給李建成上谥號呢?《唐會要》有這麽一段記載:“貞觀二年三月。有司奏谥息王爲戾。上令改谥議。杜淹奏改爲靈。又不許。乃谥曰隱。”

禮部根據法典,建議給李建成的嗜好爲“戾”,按照谥法解釋,“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意思很清晰,這就是一個“惡谥”,帶有強烈的批評和譴責。

曆史上漢宣帝追贈祖父劉據的谥號,以及景泰帝朱祁钰的谥號都是“戾”。

劉據因爲“巫蠱之禍”被漢武帝定性爲“謀反”,雖然漢宣帝恢複了祖父的皇室身份,但不能推翻曾祖漢武帝的定性,因此對劉據采用了批評意義的“戾”字谥號。

景泰帝朱祁钰在“奪門之變”後被明英宗廢黜了皇帝的名號,出于複位的合法性需要,朱祁鎮必須將朱祁钰搞臭,因此給他一個“戾”字谥號一點也不意外。

劉據以兒子的身份造老子的反,朱祁钰將哥哥囚禁八年之久,在古人眼裏都屬于“十惡不赦”,這麽狠的谥號僅此兩例,李世民根本不敢用。

情況不一樣啊,劉據和朱祁钰屬于“以下犯上”,但李世民與李建成恰恰相反,人家李建成是太子爺,“以下犯上”的是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你說誰更適合用“戾”?這不往自己臉上抹屎嗎?

所以,李世民毫不猶豫地否決了“戾”字。

大學士杜淹(杜如晦的叔叔)又提議用“靈”字,按照谥法解釋,“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

“靈”總體上依然屬于“惡谥”,但溫和了許多,甚至帶有幾分惋惜的意思在裏面。在這六個解釋裏面,唯有“不勤成名”跟李建成能靠點邊,意思是李建成水平不咋的,卻靠著嫡長子身份占便宜當了太子。

這個評價雖然不屬實,但也算靠得上。誰知道李世民還是不同意,最後才改成了“隱”字。

事實真的如此嗎?史書是這麽寫的,但實際情況有一點複雜。

在李建成和鄭觀音的合葬墓裏,人們發現了《大唐故息隱王墓志》,這方墓志銘石刻有一個細節讓人大吃一驚,只見“大唐故息隱王墓志”這行字中的“隱”字明顯有修複的痕迹。

“隱”字明顯比其它字要更凹陷,四周存在清晰的打磨痕迹。很顯然,這個字被刻錯了,只好在原來的字基礎上打磨修改而成。

刻墓志銘這麽嚴肅的事怎麽會錯呢?而且恰好錯在最關鍵的字眼上?

很顯然這不是石匠的錯,而是墓志銘刻好後又接到文件修改的。也就是說,原本李世民已經同意用“戾”或者“靈”給李建成作爲谥號,但臨下葬前他又改變主意了。

根據字形,專家們大多認爲被修改前的字應該是“靈”,與史書記載正好對應。可見,李世民爲給大哥一個合適的谥號絞盡了腦汁。

“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屍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隱”屬于“平谥”,暗含哀痛、悲傷、憐惜之意,意思是有身份、地位、才能、德行,卻沒有相應的結果的結果。

毫無疑問,這才是最符合李建成一生的概括,也是李世民內心深處對大哥最真實的情感。

我們可以想象,李世民給大哥這麽一個谥號肯定也是經曆了相當的煎熬,這個谥號等于公開承認李建成無論從法理上,還是從才德上都是毫無爭議的大唐接班人,也等于告訴後人,李建成被人剝奪了該有的地位,他值得同情。

此時李世民早就坐穩了江山,大哥已經不再是威脅,他也敢將心靈深處的東西真實地展現給世人了。

“隱”雖然只是個平谥,但它所表達的情感內容卻是真實的、炙熱的,讓我們看到了李世民內心的悸動,甚至依稀可見他眼角的淚痕。

爲這一個“隱”字,我覺得我們該爲李世民致敬。

2 阅读:443
评论列表
  • 2024-02-16 03:40

    李世民考慮到漢朝劉據情有可原,還考慮到明朝的朱祁鎮,真是難爲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