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這幾個字眼很可能是癌

博惠評健康 2024-05-14 05:49:02
說起體檢,現在普遍都比較重視。拿到體檢報告後,自己肯定會先看一下,其中的有些字眼,可能提示或不能排除癌症可能,要及時找專科醫生進一步檢查。 抽血化驗 血常規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這幾大項(各有小項,作爲普通老百姓知道看幾個大項就可以),如果這幾個項目非常明顯的異常,不管是升得很高還是降得很低,肯定是有問題的。 從癌症角度,最可能的是跟白血病、淋巴瘤相關。另外,非血液系統的癌症(比如肺癌、結腸癌、肝癌等)也可能會有血常規的明顯升高,比如白細胞異常升高,血小板計數升高,紅細胞/血紅蛋白降低(貧血)。 肝功能指標異常升高,比如轉氨酶和膽紅素異常,要進一步檢查以排查肝膽胰方面的疾病(肝癌、膽管癌、胰腺癌等)。 腎功能異常,也要進一步檢查尋找原因,有時惡性腫瘤也可引起腎功能異常。 堿性磷酸酶、血鈣明顯升高,注意排查骨腫瘤(原發骨腫瘤或者其他癌症骨轉移;肝髒腫瘤也可能會堿性磷酸酶升高。 乳酸脫氫酶的明顯升高可見于白血病和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以上這些抽血檢查沒有特異性,導致異常的原因很多,不能簡單把它們和癌症劃等號,要綜合多方面信息來分析。 腫瘤標志物,從名稱上似乎跟腫瘤直接相關,如果明顯的異常升高,確實要高讴警惕癌症可能,但仍然不能簡單的對號入座,而是應該進一步檢查。特別是那種輕度升高,更不要過于焦慮,很多非腫瘤原因也會導致升高。 影像檢查 B超彩超基本上是體檢必做的項目,像淺表淋巴結、甲狀腺、乳腺、肝膽胰脾、腎髒輸尿管膀胱前列腺、女性子宮卵巢輸卵管這些部位,B超是很好的初篩檢查。如果超聲檢查報告中出現諸如低回聲或極低回聲、實性結節、邊緣不光整(成角、有毛刺等)或不清晰、形態不規則、縱橫比大于1、微小鈣化(砂礫樣鈣化)、血流豐富信號等這些字眼,要及時找相應的專科醫生就診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甲狀腺和乳腺的B超報告通常會給出RADS分級,通常1級、2級表示正常或良性,不用擔心;3級也多數是良性,盡管也有惡性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很小,可以觀察,隨訪定期複查就可以,而如果到了4級和及以上,就要高度重視,要及時醫生就診。 CT也是比較見的影像檢查,常規體檢其實做得不算多,很多是做胸片(胸部X光攝片甚至胸透,不過現在胸透極少做了)。不過就腫瘤體檢的角度,CT主要用于肺癌的篩查,肺癌篩查不建議胸片,一定要做CT,不然的話很可能起不到早期發現肺癌的作用(胸片很容易漏檢肺的小結節)。 肺CT如發現結節超過1cm,有毛刺,分葉,邊緣不規則等不好的特征,提示可能肺癌,要盡早找醫生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但不意味著一定是肺癌,而沒有這些特征就不是惡性,肺結節也可能是其他癌症轉移到肺(肺轉移瘤)。 其他影像檢查比如磁共振、ECT、PET-CT等,體檢通常不會一開始就做這幾個檢查,而多數是在B超或CT檢查發現異常時作爲進一步檢查的手段。 內鏡檢查 內鏡包括很多種,比如胃鏡,腸鏡,氣管鏡、膀胱鏡、陰道鏡、宮腔鏡、鼻咽鏡、喉鏡等等,用于體檢腫瘤篩查的多數是胃鏡和結腸癌,其他內鏡一般很少作爲常規的體檢用,更多的是在其他檢查發現異常時作爲進一步檢查手段。 胃鏡和結腸鏡主要用于食管癌胃癌篩查、結直腸癌篩查。建議所有人只要到了45歲(甚至可以考慮40歲開始)有條件都去做一次腸鏡檢查早篩腸癌;如果有食管癌和胃癌高危因素40歲以後也建議做胃鏡以篩查食管癌和胃癌。 內鏡檢查如果發現可疑病竈,通常內鏡醫生會取活檢送病理檢查,病理檢查過幾天報告基本就可以明確診斷了。 如果檢查報告中出現諸如“癌”、“惡性腫瘤”、CA、Ca、cancer、MT(Malignant Tumor)這些字眼,通常寫的是“可能”,“不能排除”,表示這只是懷疑癌症可能,不是確診,需要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3 阅读:373

博惠評健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